30,886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浮雕(雕刻的一种) </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浮雕(雕刻的一种) </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afe-img.xhscdn.com%2Fbw1%2Fbf827aef-0aa6-4206-87bb-7426644fc4d2%3FimageView2%2F2%2Fw%2F1080%2Fformat%2Fjpg&refer=http%3A%2F%2Fsafe-img.xhscdn.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85074353&t=577205be746c7d0b7ce608eb063e976d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5%AE%E9%9B%95&step_word=&hs=0&pn=0&spn=0&di=7214885350303334401&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2993766064%2C1362380641&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713116933%2C533638383&os=2993766064%2C1362380641&simid=1713116933%2C533638383&adpicid=0&lpn=0&ln=1920&fr=&fmq=1682482349292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safe-img.xhscdn.com%2Fbw1%2Fbf827aef-0aa6-4206-87bb-7426644fc4d2%3FimageView2%2F2%2Fw%2F1080%2Fformat%2Fjpg%26refer%3Dhttp%3A%2F%2Fsafe-img.xhscdn.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85074353%26t%3D577205be746c7d0b7ce608eb063e976d&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xtw5i5g2fi7_z%26e3Bv54AzdH3F1tfv5ej6yAzdH3Ftpj4AzdH3Fmd1lckwnaaaaaaaa8da88ndu&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浮雕是雕刻的一种,艺术家在一块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浮雕的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一般分为浅浮雕、高浮雕和凹雕3种。
==浮雕释义==
“浮雕”是指一种雕刻技法,有时也指[[表现]]形式。“浮雕”原是西方美术术语,近代随西学东渐传入中国,现已成为使用广泛的美术术语。“浮雕”是中文译名,中文译者根据大多数浮雕作品是用减地法做出来的,图像凸起,像是浮在地子上,故译为“浮雕”。中国古代没有“浮雕”这个术语,但中国古代雕刻却很重视浮雕技法。
宋代《营造法式》中记有“剔地透突”“剔地隐起”“剔地起突”三个术语,分别描述了三种浮雕技法:“剔地透突”即现代人们常说的“透雕”;“剔地隐起”即现代常说的“浅浮雕”(现代有很多人讹称为“高浮雕”);“剔地起突”即现代常说的“浮雕”和“深浮雕”。
==浮雕的雕刻手法==
根据浮雕相对于底面的突出厚度,可分为:
高浮雕(雕像几乎与背景分离)、半突浮雕、浅浮雕以及薄浮雕(类似于作品表面的刮痕)。另有线浮雕、凹浮雕。前者指刻入的浮雕,效果类似铜版画;后者即逆方向、深入刻进背景表面下的浮雕。
其中高浮雕和浅浮雕是比较常见的雕刻手法。前者一般指经过层次压缩处理的浮雕中,从起位线到浮雕面的单像厚度与实物厚度之比超过五分之二者。适于单面观赏。后者一般指经过层次压缩处理的浮雕中,从起位线到浮雕面的单像厚度与实物厚度之比约在十分之一内者。类似于平面雕刻的图画。适于单面观赏
==浮雕发展史==
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狩猎采集生活所接触的自然对象,把它们描绘成平面的绘画,以表达人们对这些事物的关切。当人们发明线刻,意欲以岩石等硬质材料固定和保存这些形象时,最初的浮雕便产生了。
原始时代
原始时代的岩画、线刻,无论是模拟自然的写实物象或是装饰性的图案,其描写方法或造型模式多大同小异。尼罗河流域及地中海东部,各洞穴中所发现的线刻,其方法皆是先大略勾勒外面的形廓,然后予以着实的描写并刻成线形。随制作工具的发展,浅浮雕性质的岩刻也受到相应的促进。中国北方的原始游牧民族在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留下了大量记载他们生活历史的岩刻(或岩画)。这个地区的岩刻特点是,写实性强,多以牛、马、山羊、鹿、虎、豹等野兽和家畜为题材;原始艺术家们将图形绘于致密光洁的黑石上,后用专门磨出的尖锐硬石刻出图形,成为石刻浮雕艺术的早期表现。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陶器。与制陶相关的塑造技术和装饰技术,进一步促进了雕塑形态的发展。除彩绘线画外,不断推进的陶器装饰还发展出具有雕塑感的装饰形式,出现了立体的印纹、划纹、刻纹和堆纹等,甚至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陶质圆雕、浮雕或透雕。考古资料表明,与石雕一道构成原始雕塑的丰富面貌的陶塑包括泥塑,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地中海、欧洲中部西部以及中国等广大的文明区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早期文明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浮雕艺术逐渐走向繁荣。在许多文明古国,为祈求死后永生而修造的陵墓,为祭祀祖先神灵而营建的庙宇,以及为颂扬帝王功业而树立的纪念碑,无不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浮雕很大程度地适应于古代社会生活和精神取向,它为表现人们想象中的神圣世界或伊甸园般的天国理想,以及记录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方式和广阔的天地。
公元前25世纪,埃及已经成为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在那里大量的浮雕被用来装饰陵墓、庙宇和纪念碑。埃及人创造性地运用了三种典型姿态(1、全部的正面;2、绝对的侧面;3、俯视的顶面)来塑造浮雕人物形象,努力营造一种静穆、神秘与威严的气氛。
西亚的两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浮雕艺术在两河流域的各个王国中呈现出不同风貌,而亚述王国的浮雕无疑达到了最高峰。亚述浮雕遵循叙事原则,以宏大的构图和细腻的刻画,铭记了国王的伟大功业和历代王国的兴衰荣辱。写实风格的《纳拉姆辛纪功碑》朴素而庄严,其构图巧妙,人物安排得当,对国王、侍从和敌人都作了出色的描绘;对体积感的强调和肌肉的夸张表现,赋予浮雕形式以遒劲而蕴藉的张力。《受伤的牝狮》也是亚述浮雕的代表作,它以生动准确的线条,精妙地把握住感人的瞬间动态,充分显示了亚述艺术家刻划形象、渲染气氛的高度才能。新巴比伦时期的琉璃陶浮雕,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与亚述王国的平面式的处理手法有所不同,它以高浮雕的形式来塑造形象,然后再施以釉色装饰,这使得造型主体更加生动且具有真实感。新巴比伦的琉璃陶浮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亚述的艺术传统。
希腊古典雕塑
希腊古典雕塑是西方雕塑艺术的典范。古希腊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家,建造大规模的神庙是出于对神的崇拜,这些神庙成为浮雕的主要载体。公元前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的古希腊开始大量地运用浮雕来装点城市和建筑。包括三角楣墙雕刻、浮雕间板和饰带浮雕在内的巴特农神庙上的浮雕艺术,无疑是希腊古典雕刻遗迹中最伟大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帕特农的雅典娜祭坛浮雕饰带。近似圆雕的高浮雕手法和渐远形体的大小交错排列,最大限度地暗示了空间的深度,整个构图形式则给予观者以强烈的运动感和冲击力。希腊浮雕艺术建立在卓越的写实基础之上,其人物造型结构严谨,解剖准确,表现出希腊人在写实造型方面的高超技巧。希腊早期的雕塑,衣服通常用凹线来表现,随着求真的发展,这些衣纹变为凸起的造型线,传统的二度空间被三度空间所取代。古希腊浮雕为西方艺术创造了一种美的典范,并在西方艺术史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古代中国
中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浮雕艺术以装饰形式在礼仪性器物上获得突出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商周青铜器上的浮雕装饰纹样,它“以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现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感情、观念和理想。”(李泽厚语)“饕餮”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最有特色的一种浮雕装饰样式。作为平展的兽面纹,它以鼻为中心,向两侧展开,形象十分地图案化,雕塑技法的运用使之在器表的平面上表现出一种浑厚、凝重的立体效果。中国古代浮雕艺术的繁荣,集中体现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魏晋以后佛教造像与陵墓建筑之中。两汉时期为数众多的画像砖,是中国特有的浮雕艺术样式。它把叙事性和表现性统一起来,以生动的情节和传神的塑造,对当时的社会风俗、生产生活场面和神话故事予以形象的描绘。画像砖中最常用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是“平面浅浮雕”,其一般做法是在印模压印出的凸起却细腻平整的画面上再加刻阴线,勾勒出画像的细部,穿插其中的面和线使造型形象丰富而生动。东汉的墓室石刻艺术,突出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浮雕艺术的基本面貌。尽管它在内容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其雕刻技法或手法却变化较多,或剔地平雕阴刻,或剔地浮雕阳线,十分注重线型的凹凸处理,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和聪慧才智。
佛教艺术的传入给中国的浮雕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石窟造像的兴起为浮雕艺术在中国大地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飞天形象的出现和演变,显示了中国艺术家对外来文化的创造性接受。其飘逸的动势以及极富节奏和韵律感的飘带,体现了中国浮雕以线造型为主的风格。三度空间所特有的体积感、重量感,在这一时期的浮雕上显现出增进表达深度和造就凝重气氛的优势。魏晋的飞天浮雕形式,初步表现出对深度的探索。魏晋浮雕艺术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在于它把以往那种近乎于平面的线刻形态,发展成突出主体的丰满浮雕。这里所表露的、出于显示统治者的威严和佛的庄重之需要的对“体量”的兴趣,使天王、力士造像随后大大地繁荣起来。多置于石窟外壁的力士造型,总处在光线与阴影的变幻中,因此浅浮雕显然不如近乎圆雕的高浮雕装饰更为适合。
古代印度
在古代印度,最受重视且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是雕塑。浮雕形式成为寺庙雕刻的主要装饰手段。作为印度早期佛教艺术的巴尔胡特窣堵波的围栏浮雕,可谓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以线刻为主的浅浮雕,丰富内容的形象挤满了画面,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充实感和独具匠心的构图处理。密集紧凑的填充式构图和一图数景的连续性构图,一定程度地突破了现实的时空局限,获得了艺术上的表现自由。作为神圣的象征,理想的人体造型为印度和古希腊人所认同,所不同的是,印度人强调人体的肉感,坦诚接受并歌颂肉体的存在。《约克西像》以优美的s形曲线,体现了合乎印度审美规范和艺术程式的标准的女性人体美,像所有代表印度教或佛教信仰的神像一样,该作也表露出惹人注目的性特征。这一切构成并赋予印度浮雕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大致上,柬埔寨浮雕艺术比它的印度原型更强调抽象性。偏爱对称而不喜欢有机的线条,造型以近乎几何形的对称为主要特色,这种特质似乎暗示著有别于其它宗教体制的思想信仰上的奥妙与神秘。柬埔寨的浮雕艺术较少印度式的肉体真实感,它似乎更加关注超越尘俗的神圣力量。在东南亚,吴哥浮雕所显示的高超技巧和艺术倾向,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以墨西哥为中心遍及中美洲的玛雅文化早已闻名遐迩,在那里,浮雕以其独特的形式装饰着巨大的神庙建筑。玛雅的装饰性浮雕,将政治变化、宗教事件和日常生活的复杂场景,表现于墙板、楼梯、门楣及方柱。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古典艺术不同,玛雅文化的这些浮雕作品,有一种方正的块状感和庄重感,加上以剪切手法处理的造型,使玛雅艺术显得十分独特。
古罗马时期
在欧洲,与中国秦汉王朝遥相呼应的是强大的罗马帝国。罗马人凭借其政治、军事上的天才,创建了庞大的帝国。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讲求实际,从希腊文明中取其所好,然后随心所欲地加以运用。罗马人的浮雕艺术延续着东方和希腊的古典法则,他们为庆祝胜利高奏凯歌修筑起凯旋门和纪念碑,并使之遍布浮雕饰带。为纪念图拉真皇帝的功绩而建造的《图拉真像柱》,柱高27米,1米宽的浮雕饰带围之盘旋23圈,它完整地叙述了图拉真征服达西亚人的战斗故事。雕塑家将希腊艺术几百年来的技法和成就都用在这些战功记事的作品之中,但罗马人为使后人牢记其功德,而强调清楚的叙事和全部细节的准确表现。艺术的性质出现了某种改变,其主要目标已不再是和谐、优美和戏剧性的表现。
中世纪
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基督教的盛行,使欧洲中世纪艺术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法国,多为建筑装饰的哥特式雕刻,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随宗教观念由“神圣化”向“人性化”的转变,建筑雕饰也由浅浮雕向高浮雕发展,并逐步从墙面上独立出来,促成了新的雕塑风格的形成。这种风格突显于法国沙特尔教堂正门上的浮雕,其人像比例适应建筑柱身形状的要求,形体被极度拉长,形成瘦长清秀的风格。裹住柱身的人像浮雕,头部探出柱身,浑圆且真实,它们不再是浅浮雕,而是几乎独立于柱头的高浮雕。这种力图摆脱建筑框架制约的尝试,使以后二、三百年的法国雕刻走向真实的空间和真实的生命。
文艺复兴时代
文艺复兴时代,在新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一种不同于中世纪表现性艺术的新艺术风尚应运而生,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人生和社会生活,努力将科学、艺术结合起来。雕塑家以理学的明智去认识世界,在肯定希腊、罗马写实雕塑的基础上,注重透视、解剖等科学的艺术研究,促使浮雕艺术日趋发展和繁荣。由吉贝尔蒂所作的佛罗伦萨洗礼堂铜门《天国之门》,运用科学的透视学原理,巧妙地将绘画透视法跟雕塑的主体空间效果相结合,其中背景部分的建筑物几乎是以画家的单一视点透视法来构成的。浮雕下部的人物采用了高浮雕形式,一部分人物的头部甚至被处理为圆雕。这种由高浮雕向浅浮雕过渡的表现形式,被艺术家运用得自然、妥贴和悦目。这一时期,浮雕线性透视技法的发现,使西方浮雕写实技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纳泰罗在浮雕《希律王的宴会》中,通过运用绘画性的线性透视方法,对其背景作了引人注目的实验,即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用制造空间深度错觉来取代中世纪绘画或浮雕中的平面装饰效果。这种背景处理方法,成为西方美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大特色。
新古典主义
16世纪法国在浮雕方面的突出代表首推让·古戎。他的浮雕《无罪的喷泉》深受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既有古典韵味,又富有人情味。作品中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思想的冲击,是对人和自然的赞美。
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洗礼的艺术家们,面对前人所创造的伟大成就,不得不试图以形式上的创新去进行超越。18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的扩展及资本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西方城市文明的进一步繁荣,促使浮雕艺术在建筑、园林、广场、街道等方面以持续的发展向前推进。
《1792年的出发》是雕塑家吕德为巴黎星形广场凯旋门创作的高浮雕。与凯旋门上的其它三块主题浮雕相比,它显得更为庄严、雄伟。雕塑家巧妙地运用了联想与照应的处理手法,让人们自然地感受到跟随其后的人流;由于运用照应手法把人群分上下两层,越发使人感到他们向前的运动是急速有力和真实的,以至造成雕像人物似乎要走出墙面的感觉。《出发》是这一时期法国浪漫主义雕刻的典范之作,采用类似手法的作品还有吕德的学生卡尔波所作的《舞蹈》,它们所表现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不仅善于处理雕塑的动态节奏和起伏变化,而且能很好地适应建筑墙面的整体。这一切突破了古典浮雕稳定而又显死板的格式,使浮雕在有限的空间中具有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19世纪末以来
19世纪末以来,整个西方世界受工业文明的影响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同的文化思潮风起云涌,传统的审美价值和观念受到挑战。在变革的形势之下,各种主题的浮雕纷纷脱离所装饰的主体而趋向独立发展,风格形式日趋多样化。
法国雕塑家罗丹,以它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启动了雕塑变革的引擎,使他成为西方雕塑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变的界标。罗丹在浮雕领域的天才力作是倾注他毕生精力的《地狱之门》。他几乎下意识地将自己对人物、社会的自我体验和真知灼见反映在了作品中,使其具有深刻的人性和巨大的魅力。《地狱之门》不同于以往的建筑性装饰浮雕。以前类似的浮雕多是按故事情节来构图,分割布局显得有条有理,合乎情节发展的逻辑。而这件作品虽然只表现一个主题,但其构图却是不规整的。它当然包含着精心的构思和布局,但整体看去,一切似乎铺天盖地而来,在门的每一空隙处都雕刻有被打下地狱的人。由于平面上起伏交错的高浮雕和浅浮雕,形成了复杂而变幻莫测的暗影,整个大门显得阴森沉郁,充满运动感,并仿佛响彻着地狱的嘈杂之声。
在浮雕领域,罗丹的学生布德尔表现出了比先生更具挑战性的形式探索和实践。他吸收埃及、印度特别是中世纪哥特式雕塑的装饰特性,强调在浮雕上追求建筑感,注意将建筑中的构成因素运用到[[浮雕]]中去。他的浮雕作品总是将背景进行平面的几何化处理,简洁、概括、方直的塑造手法和风格面貌,形成了布德尔雕塑语言独特性。
浮雕在整个20世纪百年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圆雕愈益趋向独立发展的革命性变化,浮雕也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传达着更具独立意义的精神内涵。与绘画、圆雕一样,这一时期的浮雕艺术受到众多流派风格的影响,象征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波普艺术等等,在浮雕领域都有所表现。
回顾世界浮雕艺术的演进过程,可以说浮雕艺术是在继承、借鉴与变革中不断发展的。各个文明区域、各个民族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都对浮雕艺术建设与探索做出过值得记取的贡献,毫无疑问,来自整个人类的所有的历史成就和实践经验,都为浮雕艺术的未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f>[https://cidian.tqzw.net.cn/ci/fudiao/ 浮雕(雕刻的一种)],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浮雕(雕刻的一种) </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afe-img.xhscdn.com%2Fbw1%2Fbf827aef-0aa6-4206-87bb-7426644fc4d2%3FimageView2%2F2%2Fw%2F1080%2Fformat%2Fjpg&refer=http%3A%2F%2Fsafe-img.xhscdn.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85074353&t=577205be746c7d0b7ce608eb063e976d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5%AE%E9%9B%95&step_word=&hs=0&pn=0&spn=0&di=7214885350303334401&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2993766064%2C1362380641&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713116933%2C533638383&os=2993766064%2C1362380641&simid=1713116933%2C533638383&adpicid=0&lpn=0&ln=1920&fr=&fmq=1682482349292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safe-img.xhscdn.com%2Fbw1%2Fbf827aef-0aa6-4206-87bb-7426644fc4d2%3FimageView2%2F2%2Fw%2F1080%2Fformat%2Fjpg%26refer%3Dhttp%3A%2F%2Fsafe-img.xhscdn.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85074353%26t%3D577205be746c7d0b7ce608eb063e976d&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xtw5i5g2fi7_z%26e3Bv54AzdH3F1tfv5ej6yAzdH3Ftpj4AzdH3Fmd1lckwnaaaaaaaa8da88ndu&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浮雕是雕刻的一种,艺术家在一块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浮雕的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一般分为浅浮雕、高浮雕和凹雕3种。
==浮雕释义==
“浮雕”是指一种雕刻技法,有时也指[[表现]]形式。“浮雕”原是西方美术术语,近代随西学东渐传入中国,现已成为使用广泛的美术术语。“浮雕”是中文译名,中文译者根据大多数浮雕作品是用减地法做出来的,图像凸起,像是浮在地子上,故译为“浮雕”。中国古代没有“浮雕”这个术语,但中国古代雕刻却很重视浮雕技法。
宋代《营造法式》中记有“剔地透突”“剔地隐起”“剔地起突”三个术语,分别描述了三种浮雕技法:“剔地透突”即现代人们常说的“透雕”;“剔地隐起”即现代常说的“浅浮雕”(现代有很多人讹称为“高浮雕”);“剔地起突”即现代常说的“浮雕”和“深浮雕”。
==浮雕的雕刻手法==
根据浮雕相对于底面的突出厚度,可分为:
高浮雕(雕像几乎与背景分离)、半突浮雕、浅浮雕以及薄浮雕(类似于作品表面的刮痕)。另有线浮雕、凹浮雕。前者指刻入的浮雕,效果类似铜版画;后者即逆方向、深入刻进背景表面下的浮雕。
其中高浮雕和浅浮雕是比较常见的雕刻手法。前者一般指经过层次压缩处理的浮雕中,从起位线到浮雕面的单像厚度与实物厚度之比超过五分之二者。适于单面观赏。后者一般指经过层次压缩处理的浮雕中,从起位线到浮雕面的单像厚度与实物厚度之比约在十分之一内者。类似于平面雕刻的图画。适于单面观赏
==浮雕发展史==
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狩猎采集生活所接触的自然对象,把它们描绘成平面的绘画,以表达人们对这些事物的关切。当人们发明线刻,意欲以岩石等硬质材料固定和保存这些形象时,最初的浮雕便产生了。
原始时代
原始时代的岩画、线刻,无论是模拟自然的写实物象或是装饰性的图案,其描写方法或造型模式多大同小异。尼罗河流域及地中海东部,各洞穴中所发现的线刻,其方法皆是先大略勾勒外面的形廓,然后予以着实的描写并刻成线形。随制作工具的发展,浅浮雕性质的岩刻也受到相应的促进。中国北方的原始游牧民族在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留下了大量记载他们生活历史的岩刻(或岩画)。这个地区的岩刻特点是,写实性强,多以牛、马、山羊、鹿、虎、豹等野兽和家畜为题材;原始艺术家们将图形绘于致密光洁的黑石上,后用专门磨出的尖锐硬石刻出图形,成为石刻浮雕艺术的早期表现。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陶器。与制陶相关的塑造技术和装饰技术,进一步促进了雕塑形态的发展。除彩绘线画外,不断推进的陶器装饰还发展出具有雕塑感的装饰形式,出现了立体的印纹、划纹、刻纹和堆纹等,甚至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陶质圆雕、浮雕或透雕。考古资料表明,与石雕一道构成原始雕塑的丰富面貌的陶塑包括泥塑,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地中海、欧洲中部西部以及中国等广大的文明区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早期文明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浮雕艺术逐渐走向繁荣。在许多文明古国,为祈求死后永生而修造的陵墓,为祭祀祖先神灵而营建的庙宇,以及为颂扬帝王功业而树立的纪念碑,无不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浮雕很大程度地适应于古代社会生活和精神取向,它为表现人们想象中的神圣世界或伊甸园般的天国理想,以及记录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方式和广阔的天地。
公元前25世纪,埃及已经成为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在那里大量的浮雕被用来装饰陵墓、庙宇和纪念碑。埃及人创造性地运用了三种典型姿态(1、全部的正面;2、绝对的侧面;3、俯视的顶面)来塑造浮雕人物形象,努力营造一种静穆、神秘与威严的气氛。
西亚的两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浮雕艺术在两河流域的各个王国中呈现出不同风貌,而亚述王国的浮雕无疑达到了最高峰。亚述浮雕遵循叙事原则,以宏大的构图和细腻的刻画,铭记了国王的伟大功业和历代王国的兴衰荣辱。写实风格的《纳拉姆辛纪功碑》朴素而庄严,其构图巧妙,人物安排得当,对国王、侍从和敌人都作了出色的描绘;对体积感的强调和肌肉的夸张表现,赋予浮雕形式以遒劲而蕴藉的张力。《受伤的牝狮》也是亚述浮雕的代表作,它以生动准确的线条,精妙地把握住感人的瞬间动态,充分显示了亚述艺术家刻划形象、渲染气氛的高度才能。新巴比伦时期的琉璃陶浮雕,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与亚述王国的平面式的处理手法有所不同,它以高浮雕的形式来塑造形象,然后再施以釉色装饰,这使得造型主体更加生动且具有真实感。新巴比伦的琉璃陶浮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亚述的艺术传统。
希腊古典雕塑
希腊古典雕塑是西方雕塑艺术的典范。古希腊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家,建造大规模的神庙是出于对神的崇拜,这些神庙成为浮雕的主要载体。公元前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的古希腊开始大量地运用浮雕来装点城市和建筑。包括三角楣墙雕刻、浮雕间板和饰带浮雕在内的巴特农神庙上的浮雕艺术,无疑是希腊古典雕刻遗迹中最伟大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帕特农的雅典娜祭坛浮雕饰带。近似圆雕的高浮雕手法和渐远形体的大小交错排列,最大限度地暗示了空间的深度,整个构图形式则给予观者以强烈的运动感和冲击力。希腊浮雕艺术建立在卓越的写实基础之上,其人物造型结构严谨,解剖准确,表现出希腊人在写实造型方面的高超技巧。希腊早期的雕塑,衣服通常用凹线来表现,随着求真的发展,这些衣纹变为凸起的造型线,传统的二度空间被三度空间所取代。古希腊浮雕为西方艺术创造了一种美的典范,并在西方艺术史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古代中国
中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浮雕艺术以装饰形式在礼仪性器物上获得突出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商周青铜器上的浮雕装饰纹样,它“以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现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感情、观念和理想。”(李泽厚语)“饕餮”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最有特色的一种浮雕装饰样式。作为平展的兽面纹,它以鼻为中心,向两侧展开,形象十分地图案化,雕塑技法的运用使之在器表的平面上表现出一种浑厚、凝重的立体效果。中国古代浮雕艺术的繁荣,集中体现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魏晋以后佛教造像与陵墓建筑之中。两汉时期为数众多的画像砖,是中国特有的浮雕艺术样式。它把叙事性和表现性统一起来,以生动的情节和传神的塑造,对当时的社会风俗、生产生活场面和神话故事予以形象的描绘。画像砖中最常用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是“平面浅浮雕”,其一般做法是在印模压印出的凸起却细腻平整的画面上再加刻阴线,勾勒出画像的细部,穿插其中的面和线使造型形象丰富而生动。东汉的墓室石刻艺术,突出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浮雕艺术的基本面貌。尽管它在内容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其雕刻技法或手法却变化较多,或剔地平雕阴刻,或剔地浮雕阳线,十分注重线型的凹凸处理,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和聪慧才智。
佛教艺术的传入给中国的浮雕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石窟造像的兴起为浮雕艺术在中国大地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飞天形象的出现和演变,显示了中国艺术家对外来文化的创造性接受。其飘逸的动势以及极富节奏和韵律感的飘带,体现了中国浮雕以线造型为主的风格。三度空间所特有的体积感、重量感,在这一时期的浮雕上显现出增进表达深度和造就凝重气氛的优势。魏晋的飞天浮雕形式,初步表现出对深度的探索。魏晋浮雕艺术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在于它把以往那种近乎于平面的线刻形态,发展成突出主体的丰满浮雕。这里所表露的、出于显示统治者的威严和佛的庄重之需要的对“体量”的兴趣,使天王、力士造像随后大大地繁荣起来。多置于石窟外壁的力士造型,总处在光线与阴影的变幻中,因此浅浮雕显然不如近乎圆雕的高浮雕装饰更为适合。
古代印度
在古代印度,最受重视且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是雕塑。浮雕形式成为寺庙雕刻的主要装饰手段。作为印度早期佛教艺术的巴尔胡特窣堵波的围栏浮雕,可谓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以线刻为主的浅浮雕,丰富内容的形象挤满了画面,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充实感和独具匠心的构图处理。密集紧凑的填充式构图和一图数景的连续性构图,一定程度地突破了现实的时空局限,获得了艺术上的表现自由。作为神圣的象征,理想的人体造型为印度和古希腊人所认同,所不同的是,印度人强调人体的肉感,坦诚接受并歌颂肉体的存在。《约克西像》以优美的s形曲线,体现了合乎印度审美规范和艺术程式的标准的女性人体美,像所有代表印度教或佛教信仰的神像一样,该作也表露出惹人注目的性特征。这一切构成并赋予印度浮雕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大致上,柬埔寨浮雕艺术比它的印度原型更强调抽象性。偏爱对称而不喜欢有机的线条,造型以近乎几何形的对称为主要特色,这种特质似乎暗示著有别于其它宗教体制的思想信仰上的奥妙与神秘。柬埔寨的浮雕艺术较少印度式的肉体真实感,它似乎更加关注超越尘俗的神圣力量。在东南亚,吴哥浮雕所显示的高超技巧和艺术倾向,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以墨西哥为中心遍及中美洲的玛雅文化早已闻名遐迩,在那里,浮雕以其独特的形式装饰着巨大的神庙建筑。玛雅的装饰性浮雕,将政治变化、宗教事件和日常生活的复杂场景,表现于墙板、楼梯、门楣及方柱。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古典艺术不同,玛雅文化的这些浮雕作品,有一种方正的块状感和庄重感,加上以剪切手法处理的造型,使玛雅艺术显得十分独特。
古罗马时期
在欧洲,与中国秦汉王朝遥相呼应的是强大的罗马帝国。罗马人凭借其政治、军事上的天才,创建了庞大的帝国。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讲求实际,从希腊文明中取其所好,然后随心所欲地加以运用。罗马人的浮雕艺术延续着东方和希腊的古典法则,他们为庆祝胜利高奏凯歌修筑起凯旋门和纪念碑,并使之遍布浮雕饰带。为纪念图拉真皇帝的功绩而建造的《图拉真像柱》,柱高27米,1米宽的浮雕饰带围之盘旋23圈,它完整地叙述了图拉真征服达西亚人的战斗故事。雕塑家将希腊艺术几百年来的技法和成就都用在这些战功记事的作品之中,但罗马人为使后人牢记其功德,而强调清楚的叙事和全部细节的准确表现。艺术的性质出现了某种改变,其主要目标已不再是和谐、优美和戏剧性的表现。
中世纪
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基督教的盛行,使欧洲中世纪艺术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法国,多为建筑装饰的哥特式雕刻,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随宗教观念由“神圣化”向“人性化”的转变,建筑雕饰也由浅浮雕向高浮雕发展,并逐步从墙面上独立出来,促成了新的雕塑风格的形成。这种风格突显于法国沙特尔教堂正门上的浮雕,其人像比例适应建筑柱身形状的要求,形体被极度拉长,形成瘦长清秀的风格。裹住柱身的人像浮雕,头部探出柱身,浑圆且真实,它们不再是浅浮雕,而是几乎独立于柱头的高浮雕。这种力图摆脱建筑框架制约的尝试,使以后二、三百年的法国雕刻走向真实的空间和真实的生命。
文艺复兴时代
文艺复兴时代,在新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一种不同于中世纪表现性艺术的新艺术风尚应运而生,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人生和社会生活,努力将科学、艺术结合起来。雕塑家以理学的明智去认识世界,在肯定希腊、罗马写实雕塑的基础上,注重透视、解剖等科学的艺术研究,促使浮雕艺术日趋发展和繁荣。由吉贝尔蒂所作的佛罗伦萨洗礼堂铜门《天国之门》,运用科学的透视学原理,巧妙地将绘画透视法跟雕塑的主体空间效果相结合,其中背景部分的建筑物几乎是以画家的单一视点透视法来构成的。浮雕下部的人物采用了高浮雕形式,一部分人物的头部甚至被处理为圆雕。这种由高浮雕向浅浮雕过渡的表现形式,被艺术家运用得自然、妥贴和悦目。这一时期,浮雕线性透视技法的发现,使西方浮雕写实技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纳泰罗在浮雕《希律王的宴会》中,通过运用绘画性的线性透视方法,对其背景作了引人注目的实验,即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用制造空间深度错觉来取代中世纪绘画或浮雕中的平面装饰效果。这种背景处理方法,成为西方美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大特色。
新古典主义
16世纪法国在浮雕方面的突出代表首推让·古戎。他的浮雕《无罪的喷泉》深受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既有古典韵味,又富有人情味。作品中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思想的冲击,是对人和自然的赞美。
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洗礼的艺术家们,面对前人所创造的伟大成就,不得不试图以形式上的创新去进行超越。18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的扩展及资本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西方城市文明的进一步繁荣,促使浮雕艺术在建筑、园林、广场、街道等方面以持续的发展向前推进。
《1792年的出发》是雕塑家吕德为巴黎星形广场凯旋门创作的高浮雕。与凯旋门上的其它三块主题浮雕相比,它显得更为庄严、雄伟。雕塑家巧妙地运用了联想与照应的处理手法,让人们自然地感受到跟随其后的人流;由于运用照应手法把人群分上下两层,越发使人感到他们向前的运动是急速有力和真实的,以至造成雕像人物似乎要走出墙面的感觉。《出发》是这一时期法国浪漫主义雕刻的典范之作,采用类似手法的作品还有吕德的学生卡尔波所作的《舞蹈》,它们所表现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不仅善于处理雕塑的动态节奏和起伏变化,而且能很好地适应建筑墙面的整体。这一切突破了古典浮雕稳定而又显死板的格式,使浮雕在有限的空间中具有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19世纪末以来
19世纪末以来,整个西方世界受工业文明的影响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同的文化思潮风起云涌,传统的审美价值和观念受到挑战。在变革的形势之下,各种主题的浮雕纷纷脱离所装饰的主体而趋向独立发展,风格形式日趋多样化。
法国雕塑家罗丹,以它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启动了雕塑变革的引擎,使他成为西方雕塑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变的界标。罗丹在浮雕领域的天才力作是倾注他毕生精力的《地狱之门》。他几乎下意识地将自己对人物、社会的自我体验和真知灼见反映在了作品中,使其具有深刻的人性和巨大的魅力。《地狱之门》不同于以往的建筑性装饰浮雕。以前类似的浮雕多是按故事情节来构图,分割布局显得有条有理,合乎情节发展的逻辑。而这件作品虽然只表现一个主题,但其构图却是不规整的。它当然包含着精心的构思和布局,但整体看去,一切似乎铺天盖地而来,在门的每一空隙处都雕刻有被打下地狱的人。由于平面上起伏交错的高浮雕和浅浮雕,形成了复杂而变幻莫测的暗影,整个大门显得阴森沉郁,充满运动感,并仿佛响彻着地狱的嘈杂之声。
在浮雕领域,罗丹的学生布德尔表现出了比先生更具挑战性的形式探索和实践。他吸收埃及、印度特别是中世纪哥特式雕塑的装饰特性,强调在浮雕上追求建筑感,注意将建筑中的构成因素运用到[[浮雕]]中去。他的浮雕作品总是将背景进行平面的几何化处理,简洁、概括、方直的塑造手法和风格面貌,形成了布德尔雕塑语言独特性。
浮雕在整个20世纪百年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圆雕愈益趋向独立发展的革命性变化,浮雕也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传达着更具独立意义的精神内涵。与绘画、圆雕一样,这一时期的浮雕艺术受到众多流派风格的影响,象征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波普艺术等等,在浮雕领域都有所表现。
回顾世界浮雕艺术的演进过程,可以说浮雕艺术是在继承、借鉴与变革中不断发展的。各个文明区域、各个民族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都对浮雕艺术建设与探索做出过值得记取的贡献,毫无疑问,来自整个人类的所有的历史成就和实践经验,都为浮雕艺术的未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f>[https://cidian.tqzw.net.cn/ci/fudiao/ 浮雕(雕刻的一种)],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