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桑植民歌

增加 671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d345956ca49e0235.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090144&sid=6303250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0 。| align= light|
5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桑植民歌
批准时间2006 ;2006 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湖南省桑植县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Ⅱ-10
申报地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向佐绒湖南省桑植县|}
遗产类别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县地方 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f>[https://m.sohu.com/a/526544201_121123708/ 桑植民歌丨金曲欣赏46首] , 手机搜狐网,2022年3月2日 </ref>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名录,项目 编号 : Ⅱ-10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向佐绒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目录1 == 历史渊源==2文化特征3题材作品4传承保护5社会影响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渊源桑植民歌确切可靠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最早的记载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九歌·湘人》中:"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湲。"春秋战国时代,困于战乱频繁,外族人纷纷迁入桑植,促进了 [[ 民族 ]] 的大融合,也为桑植民歌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干土家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马桑树儿搭灯台》在抗倭征程中应运而生。
清代同治年间的《桑植县志》载:"雍正五年(1727年),邑人张宏毅偕侄崇周、仕周在县城西捐地创建武庙,有歌楼。"1942年版的《桑植县志》印证了这一说法:雍正五年,邑人张宏在城西捐地创建武庙,有歌舞楼,白叟黄童尽歌舞。乾隆年间的《桑植县志》 [[ 记载]]:"土家正月赛灯、摆手、唱摆手歌,为秋千之戏,至正月十六为止。"此外,清嘉庆二年桑植河口人沙文清创作了《挽友人》称:"日边飞送燕歌声,疑信偏教旅梦惊。"其"越歌,为丧歌"说明了桑植民歌在清代已经较为普及。
大革命时期,贺龙率领一批革命志士组织发动桑植起义,建立了以桑植为核心的湘鄂革命根据地。云、贵、川、滇、鄂、桂、赣等地的红军在此集结,带来了各地民歌,和桑植民歌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桑植民歌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先后组织文艺工作者搜集桑植民歌,共计有10000余支 。20世纪50年代,桑植民歌就唱到省垣京城。60年代,桑植县 [[ 文化馆 ]] 搜集整理民歌1万多首 。
折叠编辑本段 == 文化特征==折叠 === 曲体结构===桑植民歌曲体有半句体、一句体(如《太阳出来一点红》)、二句体、三句体(如《十月怀胎》)、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七句体以及穿歌等形式;"重复"、"联缀"手法是其惯用旋律创作技法,也有独创的技巧,如"压紧"即节奏的紧缩;"扯长"就是节奏的延伸;"逗把"就是在某一既定的民歌乐句中间插入新的 [[ 因素]];"栽把"就是在某一既定乐句或乐段之前或之后加上新的旋律,形成旋律的扩充;"浮起来"就是旋律向上作音程移位;"沉下去"就是 [[ 旋律 ]] 向下作音程移位。此外,还有"留头去尾"、"去头留尾"、"变花样"、"挖肝去肺"等手法,并且旋律多用波音、倚音、下滑音等来装饰。
折叠 === 音调歌词===
在音阶调式方面,桑植民歌以"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为主,也有少量其他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以及加入偏音的特色音阶,如"四声羽调式"、"四声徵调式"以及带偏音"4"(清角)或"7"(变宫)的音阶等。
在歌词方面,桑植民歌常用比喻、比兴等文学修辞手法,并有大量运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衬词、衬字、儿化音来点缀,具有一定的 [[ 民族 ]] 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性。
折叠 === 演唱方式===桑植民歌的演唱,以桑植方言为主,重卷舌音。其唱腔具有原始的粗野性,这是桑植人民在长期闭塞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独特个性。演唱多用收腔、甩腔、抖腔等润腔形式,使得桑植民歌在刻画音乐形象、揭示歌者内心世界、传递人物思想情感、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魅力,并使得桑植民歌具有较高的审美 [[ 价值 ]]
折叠编辑本段 == 题材作品==
体裁分类
桑植民歌有高亢明亮的山歌,曲目有《布谷》《冷水泡茶慢慢浓》《天下只有和为贵》等一千四百多支,分属高腔、低腔与平腔三类。
有风趣活泼的小调,代表曲目如《上四川》《雪见太阳一场空》《我望槐花几时开》等近三百支,可分为反映爱情 [[ 生活 ]] 的情歌、表现苦难生活的苦难歌以及记录生产生活的时令小调三类。
有振奋人心的号子,代表作品有《溇水桨号子》《撬石号子》《挑担号子》《中间薅起蛾眉月》等一百四十余支,分别纳入溇水号子、岩工号子、搬运号子、薅草号子四大类。
有热情欢快的花灯调,曲目有《打起花灯好快活》《四季花儿开》《花树缠我我缠他》等一百三十余支。
有激越斗志的革命红歌,如《贺龙将军到》《门口挂盏灯》 [[ 《当兵就要当红军》 ]] 《农民协会力量大》等近八十余支。
依据表现内容可分颂贺龙歌、军民情歌、颂红军歌以及颂农民运动等四大类。
有天真烂漫的儿歌, [[ 作品 ]] 有《捉螃蟹》《数蛤蟆》等数十支。
有民俗浓郁的风俗仪式歌,作品有《拜祖词》《哭亡人》等约三百六十多支,分属傩愿调、婚嫁歌、白族源流歌以及挽歌等几类。
此外,还有少数自然清幽的 [[ 摇篮曲 ]] ,如《红军来了做主人》;说唱相间的车车灯、三棒鼓、九子鞭、莲花闹等体裁的民歌,如《车车灯是个怪》(车车灯)、《桑植出贺龙》(三棒鼓)、《风调雨顺年成好》(九子鞭)以及《恭喜主东好屋场》(莲花闹)等 。
表演形式
若依据表演形式可有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跳花灯、懒花灯等之分。若从题材内容 [[ 出发 ]] ,则可分为唱灯调、花灯赞以及爱情歌三类。
折叠编辑本段 == 传承保护==折叠 === 传承价值===桑植民歌在社会文化和 [[ 艺术 ]] 方面存在一定的价值:
社会文化方面
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 [[ 产物 ]] ,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的歌谣(如傩腔、薅草锣鼓)。其中的三句体歌词结构体现了三生万物的朴素哲学思想,为研究中国民歌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范例。
艺术特征研究与应用方面
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 [[ 人物 ]] 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境界。
此外,桑植民歌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
折叠 === 传承人物===尚生武,男,2018年4月,尚生武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申报地区: [[ 湖南 ]] 省桑植县 。
唐桂珍,女,1977年8月出生于桑植澧源镇仙娥村,桑植 [[ 民歌 ]] 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
张家庆,男,土家族,1973年出生于桑植县沙塔坪乡大木塘村,桑植民歌项目市级代表性 [[ 传承人 ]]
折叠 === 保护措施===1999年,由湖南省张家界市民委古籍办、桑植县文化局和县民委共同编撰的《桑植民歌》出版。该书共搜集各民族民歌660首,其中山歌91首、小调306首、革命历史民歌41首、花灯调46首、劳动号子44首、曲艺32首。该书的出版有助于通过 [[ 文献 ]] 传承桑植民歌。
2008年,桑植县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对桑植民歌的传承进行了更好的保护 。
2019年11月,桑植民歌入选国家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j3022rzqzf7|480|270|qq}}<center>桑植民歌(3)</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