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当涂民歌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当涂民歌 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 </big>'''|-|<center><img src=http://img.anhuinews.com/0/03/46/52/3465204_564273.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so.com/view?q=%E5%BD%93%E6%B6%82%E6%B0%91%E6%AD%8C&src=tab_baike&inact=1&correct=%E5%BD%93%E6%B6%82%E6%B0%91%E6%AD%8C&ancestor=list&cmsid=9872000ef9dd018f30ca3685a6da83ce&cmras=3&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8#id=d2db018a3a053655a49e7a88ffa23ef3&currsn=0&ps=55&pc=55 来自 呢图网 的 各类民歌的统称,安徽省马鞍山市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批准时间2006 ;2006 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 ; 国家级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陶小妹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目录1历史渊源2文化特征3题材作品4流行地区5传承保护6社会影响折叠编辑本段 == 历史渊源==
早在六朝时期(220年-589年)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的"白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
北宋时期,长期生活在当涂的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 [[ 民歌 ]] 范畴。
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
1949年以后,当涂人民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 [[ 发展 ]] 至鼎盛阶段 。
为表情达意,当涂民歌还多用象声词、感叹词做衬垫,一些关键性的名词、形容词也有意重叠,以强化情感。虽然长短不一,但当涂民歌大多有较为完整的结构。生产性民歌,往往会完整地叙述劳动过程,如《掼稻歌》;生活性民歌,情趣高雅,如《山伯访友》 [[ 《逛庙会》 ]] 等;抒情性民歌如《当涂好风光》往往从描绘山川河流美景开始,再过渡到对家乡的热爱。
当涂民歌的曲调因歌词的具体内容、题材和体裁的不同而丰富多彩。山歌曲调多高亢、嘹亮、 [[ 自由]];劳动号子往往与劳动节律相吻合,较为欢快和固定,便于协调动作,适合边唱边干;田歌、秧歌类的民歌则节奏舒缓。爱情题材的民歌比较婉转,赞歌类民歌则比较悠长 。
当涂民歌在风格上也因演唱者和演唱场合的不同而各呈异彩。生产类的山歌多为成年男子和妇女在野外高腔演唱,演唱者情感充沛,在高音区往往有自由延长音,多是一唱众和,一唱三叹,这与农民热情、奔放的情感和性格相吻合;《放牛歌》《采茶歌》等山歌,多用平腔,虽有固定旋律,但受演唱者的情绪和智慧等因素的影响,或明快,或舒缓,固定的旋律也会因此而改变。
生活类民歌多在闲暇或重要节庆日时,在场地或室内演唱,音量较小,一唱一和,相互间逗趣,较为俏皮, [[ 演唱 ]] 者多为女性,她们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丰收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歌类民歌,因内容上的差异,或奔放、或浪漫、或含蓄、或哀叹 。
一、审美价值
当涂民歌是由情感蓄发而来的口头艺术形式,是当涂普通民众最普遍也是最朴实的精神文化,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当涂民歌是真正的草根文化,由于民歌产生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人们生活情感最直接的流露,是人们生活中喜怒哀乐和 [[ 爱恨情仇 ]] 的直接表达,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其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
1、质朴美
当涂民歌艺术美就美在它单纯、真挚、质朴,民歌演唱一般不需要伴奏,也不需要化妆和道具,它是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劳动、对自己、对他人(心上人)等,发自内心的情感表现。人们想唱就唱,源自于原生态环境中自然的情感抒发,充满了强劲的艺术生命力,它是人们朴素的审美情趣和纯真的情感的外部 [[ 表现 ]] ,反映了当涂民歌质朴的生活美,下面以《嫁妆》为例。
《嫁妆》在曲调上修饰音运用相对较少,音色明快、简洁、明亮,有种质朴之美。歌词质朴纯真,表现了民间"闹"新娘的婚礼习俗,刻画了新媳妇初到婆家羞涩的心理状态,整首歌曲充满了民间质朴的艺术美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当涂民歌反映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蕴含的美是与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 [[ 生活 ]] 环境、生活事象、风俗特点、语言服饰等融为一体的复合美、文化美,展现当涂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生命活力,映射人们的质朴生活。
2、智趣美
智趣是一种智慧之趣,民间人们在民歌演唱中凭借智慧,增添生活情趣,以此自娱和娱人,歌唱者和听众都能够领略其独有的审美趣味,深受当涂人民喜爱。当涂民歌在情感上表达自由,歌词大胆奔放,想象力丰富,极富智趣性,下面以《对花》为例。
这首《对花》格调质朴,活泼风趣,增添了民歌的智趣之美,体现了当涂民歌曲调的婉转深情,演唱过程中丰富细腻的表现 [[ 手法 ]] ,特别是衬字、衬词的大量使用,倚音、波音等细致的润腔,使江南水乡民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3、立意美
当涂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历史的磨砺,其审美特征不仅体现在曲调、歌词上,更体现在立意上,体现了劳动人民大度包容的性格内涵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里以《嫁妆》为例。
这首《嫁妆》歌曲开头部分就呈现出现实的生活场景-闹新房。歌曲中间部分引发思想冲突,"为什么新娘随身一直带着红布包,舍不得丢?"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突兀感,紧接着简洁明快的"一把拽",给人余味无穷的立意美。整首民歌没有对新媳妇有什么特别生动的描写,结束部分耐人寻味的 [[ 科技 ]] 书籍和奖状,将新媳妇的内在美勾勒了出来,构思别致,彰显出民歌寓教于乐的艺术内涵。
二、文化传承价值
民间音乐像一面镜子,以动态的形式照见自己的文化和文化变迁。它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的武器,是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当涂民歌是当涂文化的一部分,民歌源自于 [[ 社会 ]] 最底层,保存的历史和文化是最真实的,口头传唱的历史与文化往往能弥补历史典籍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与文化。民歌作为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表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思想、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时民歌"音乐不再是娱乐、不再是物理、不再是技术和形式,也不仅仅是审美和教化,而成为了文化,成为了人类精神和物质总和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民歌真实地还原了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现状和思想感情,因此民歌是历史文化的珍贵 [[ 资料 ]] 。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实质就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描述,音乐构成了这一描述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音乐人类学"文化整体观"的视野下,研究当涂民歌不仅研究其活态性的内容,还要研究其背后隐藏的整体民间音乐文化系统。
民歌歌词直接反映一段历史时期内当涂的社会文化景观,体现农耕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自然社会生活 [[ 状态 ]] ,具有强烈的农村生活气息。在音乐人类学的视野下,民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鲜活的文化符号,人们通过这种文化符号洞察更为深刻的文化信息。
民间文化是最基本的社会文化层次,其他社会文化类型都是从民间文化中分化发展出来,并在民间文化的塔基上层层耸立。中国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戏曲、曲艺、歌舞、器乐五大类,其中,民歌是最早的音乐形式,它对其他民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许多歌舞、戏曲曲艺和民族 [[ 器乐 ]] 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当涂众多的歌舞调《采茶灯》《划龙船》等最初只是小调民歌,还渐发展形成地方小戏。因此,当涂民歌是当涂民间音乐文化的基础,它对当涂民间其他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承性作用。
当涂民歌的文化传承价值还在于它是现代音乐创作的源泉。现代音乐创作最宝贵的音乐素材来源于各地民歌,中国当代作曲家贺绿汀、徐沛东、谭盾、印青都是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创作之源,他们的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性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很多音乐作品迅速传播至海内外而经久不衰。民歌草根性的音乐 [[ 元素 ]] 是作曲家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的音乐源泉,因此,采集具有浓郁特色的当涂民歌素材进行歌曲创作,既保留民歌的传统文化底色,又增加时代新元素,这是当涂民歌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潜在的经济价值
研究当涂民歌,不仅丰富了当涂的民间音乐文化历史,而且丰富了马鞍山以至安徽的音乐文化历史。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为区域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内涵的变化,它还会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当涂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其中蕴涵的文化经济开发价值,由民歌文化衍生的民歌文化 [[ 经济 ]] ,将会成为区域发展直接的经济力量。马鞍山市曾利用诗歌、民歌等文化艺术形式,开创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并取得了骄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歌文化以及由民歌文化衍生的各种附属产品,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将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
陶小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理事、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县政协委员,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民歌比赛中获奖,有"民歌歌后"的美誉。2018年4月,陶小妹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申报地区:安徽省马鞍山市 。
保护措施研讨会
2018年11月18日,2018'当涂民歌研讨会暨当涂民歌纪录片开拍仪式在当涂县民歌艺术馆举办,现场云集了来自南京艺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等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者从各个角度畅谈当涂民歌发展现状,探讨当涂民歌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当涂民歌发展的 [[ 意见 ]] 。
保护措施成果
截至2018年11月,当涂县已有省级民歌传承基地1处,传习点12处,每年举办民歌展演和交流活动达100余次。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当涂民歌大赛,成立了当涂县民歌艺术馆、陶小妹民歌工作室,扩大了当涂民歌的影响力,培养了多名民歌人才,已有国家级 [[ 传承人 ]] 一名,省级传承人四名,市级传承人两名 。
非遗保护项目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当涂县文化馆获得"当涂民歌"项目保护 [[ 单位 ]] 资格。
2010年2月5日,当涂县实验学校音乐教师张红燕凭借《请到当涂歌乡走一走》和《唱得绿海泛金波》两首当涂民歌,不仅唱到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而且还获得了金奖,把当涂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到了世界 。
1954年冬,当涂民歌《打麦歌》被选为全国首批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优秀节目。
1956年11月,当涂民歌以数量多、质量高等特点连续参加芜湖地区和安徽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其中《熟透的庄稼一片黄》《小妹子送饭下田冲》《放牛歌》等5首获省级节目优秀奖,《玉莲子》获省级演出奖 。
2017年3月26日上午,由大青山管委会、当涂县文旅委主办,当涂文化馆承办的"沐春风、赏桃花、听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涂民歌"巡演之"2017当涂大青山桃花节专场文艺演出"在当涂县桃花村文化广场上举行 。
2018年7月21日,2018年中国《同心圆梦·非遗之夜--让世界看到东方之美》系列活动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拉开序幕,当涂民歌《唱得绿海泛金波》亮相北京鸟巢 。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虽然马鞍山市和当涂县已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当涂民歌仍然处于濒危状态。其主要原因: (一)民歌手年龄老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歌手因年事渐高,正在退出舞台。 (二)民歌创作后继乏人。农村文化工作者因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原因,主动创作 [[ 民歌 ]] 的人员极少。 (三)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变化、生产工具的改变,插秧、车水、放牛、收割等农业生产方式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住宅、交通、人际交往等生活方式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民歌赖以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根本变化。 (四)听众审美观念的改变。这些年,农民朋友的文化知识水平已有较大提高。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和受影视文化的冲击,农民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的 [[ 变化 ]] 。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他们对民歌兴趣的下降,大多数农民不想听、不爱听民歌。城市居民因现代文明的生活环境,对民歌也缺乏热情。听众的缺乏也必然导致演唱者和创作者的激情。 (五)农村文化经费相对缺乏。一些基层的乡镇和村落领导同志未能把民歌的保护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在经费上没有支出。 总之,当涂民歌正趋于濒临失传的窘境,抢救保护当涂民歌需要各级 [[ 政府 ]] 的高度重视。==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t086089k6ng|480|270|qq}}<center>2019当涂大青山“长三角民歌”展演:民歌《打麦歌》</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