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古韵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古韵 指以《诗经》为主的先秦两汉韵文 </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f6a3406a949bbb43.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379461&sid=6593110 来自 呢图网 的 韵。这些韵,从早就有人发现有些不大顺口,到宋代,有叶音说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凡字用到韵文里,可以按不同的上下文随便改变平时的念法,好叫它顺嘴。汉语音韵学术语,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传统音韵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古韵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联《诗经》韵字,归纳韵部。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并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汉语拼音:gǔ yùn
英文翻译:archaic Chinese rhymes
清代顾炎武著《音学五书》,破除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古韵实际归纳韵部,离析唐韵以求古音分合,并将今韵入声配阳声改为入声配阴声,分古韵为10部,其中阳、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论。以后古音学家都是在顾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密的研究。其中江永著有《古韵标准》,分古韵为13部,其贡献在于真元分部、侵谈分部,幽宵分部,侯部从鱼部分离出来归入宵部。
段玉裁著有《六书音韵表 》,分古韵为6类17部 ,其贡献在于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独立,并提出同谐声的字应在同一部古韵的 [[ 理论 ]] 。古韵分部至段氏大体已定。
清戴震著有《声韵考》及《声类表》,分古韵为9类25部 ,每一类都阴声 、阳声 、入声三分 ,开阴阳入相配的先河。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为18部,把冬部独立;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王念孙分古韵为21部,江有诰也分古韵为21部。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晚年又主张冬侵合为一部,为22部。黄侃分古韵为28部。现代学者王力,主张脂微分部。古韵分部的工作,至此臻于完善。
明代陈第开始提出古音不同于今音的见解,反对叶音。明末清初顾炎武写了 [[ 《音学五书》 ]] ,开始认真研究先秦的音。因为唐以下科举要求作诗,人们都记熟了诗韵有哪些韵,每个韵里有哪些字;这些早期研究者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先秦韵文里的韵该分多少类,每类收哪些字这两个问题上去。
①之部。包括《广韵》的之,□(用平声代表平上去)韵和尤韵的一部分字,如期、莱、□……。这些字里的谐声偏旁,是其、来、尤……。
⑩以上通称阴声,收元音或□音;□~□ 是阳声,收鼻音;□~□是入声,收塞音。
段书写成以后,请他老师戴震作序。戴震回了一封长信。信里说祭、泰、□、废、月、曷、末、黠、□、薛这些韵里的字,如《□□》的掇、捋,《草虫》的蕨、□、说等偏旁是□、□、厥、兑的字可以单成一组。用上文段氏的17部来说,就是祭、月应该从15部单分出来独立。分出以后算几类呢?从后来戴震的著作看,他立过霭、遏两部,只有去入。这是戴震的一个 [[ 特点 ]] ,他自己的创新是用影纽字代表一个韵部。比方他的东、侯、屋3类就叫翁、讴、屋。这是比较科学化的。因为他除了分部以外,还管拟音。他的缺点是拘泥等韵:凡是等韵一摄里的字,如尤、侯,他拒绝分开。所以他不听从段把尤、幽从侯分开的主张。凡是这样的学者都用"审音"作借口,坚持某些论点,有时候妨碍他们接受别人的正确 [[ 主张 ]] 。
王念孙曾当面纠正段玉裁的失误。在他写给江有诰的信里说:"段君以事入都,始获把晤,商订古音。告以侯部自有入声;月曷以下非脂之入,当别为一部;质亦非真之入;又质月二部皆有去而无平上;缉盍二部则无平上而并无去。段君从者二(谓侯部有入声、及分□月为二部),不从者三。"请复察上文段玉裁的17部。若是依了王念孙的 [[ 意见 ]] ,他的屋沃不分、质附真下、脂微□祭月不分,缉盍附侵谈下就可以说全改过来了。只要再分东冬、脂微、把入声全独立,就是现代人的格局了(只有祭月合成一类)。
孔广森(1752~1786),也是戴震的学生。他在《诗声类》里说:"唐韵一东三钟四江……合为一部。其偏旁见《诗》者有从东……同……丰……充……公……工……冢……囱……从……龙……容……用……封……凶……邕……共……送……双……□……。"又说:"凡从冬、中、农、弓、宫、虫、宗、众、戎、梦、□等声者不得阑入。"除弓、梦是蒸部字以外,剩下的就是冬部了。
孔广森还有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把各部分成阴、阳两大类(他主张古无入声)。本来戴震已经有"两两相配,以入声为相配之枢纽"的话,孔广森把它彻底实现出来,为后代研究部与部的关系作了个准备。不过他只图对得整齐,把分部倒弄得粗疏了,竟把真谆又合成一部(见阴阳对转)。他还写了《诗声分例》,把《诗经》里各种押韵的格式罗列出来,能使读者打破从近体诗里养成的成见。
继承并且发展了孔广森成就的是章炳麟。他在分部、拟音两方面都有贡献。在分部方面, 他把□部从脂微底下分出来,算只有去入韵的队部,说:"脂队二部同居而旁转,旧不别出。"在拟音方面,他有《二十三部音准》专讲拟音。章炳麟的话比较清楚,比方说"东当从支韵之江(江南呼' 江 '穹口而大……江西尤□)"。能让人懂他说的是用 [□]元音。他是个佛教徒,通些 [[ 梵文 ]] ,拟音常用梵文作模式。所以他的分部和拟音都比较清楚。现在把他的《韵目表》注上音标列到底下:自注:"上列阳声、下列阴声、为'对转'。其数部同居者同一对转。"
对转就是韵前半个大体相同,后头加不加鼻音收尾的问题。他还有旁转。就是韵的介音收尾音不动(有些也有收尾音变化),主元音变化的 [[ 问题 ]] 。他的改进是把部与部的关系整理得比较有条理,所以他说:"孔氏所表……以审旁转则□。"他的旁转安排得合理得多。
章炳麟的学生黄侃立28部。除了"幽沃"不分,"脂微"不分,"祭月"不分外,所有入声全独立。他在每部里找出等韵家叫一、四等的韵,叫古本韵,剩下的叫今变韵。一、四等韵虽然从古到今的确变化少,但是没说今变韵因为什么条件才变。比方"元"部有寒、桓两个古本韵,在长沙话里就用两种元音念。光说"寒桓"是古本韵,各地人看了, [[ 意思 ]] 不明白。所以他的拟音学说反不如章炳麟的可以译成音标。
现代人钱玄同(1887~1939)把"幽沃"分立,王力把"脂微"分开,所以一共有30部。要是把"祭月"依戴震意见分开,那就是本文开头举的31部了。
== 阅读全文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y08884qs4ll|480|270|qq}}<center>欢迎欣赏《古韵》</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搜索发现戲劇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