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陀罗尼

移除 18,457 位元組, 1 年前
以“{|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陀罗尼</big> '''   |-   | File:25c92e17e275d1ec.jpg|缩略图|居…”替换内容
| align= light|
|}
=='''[tuó luó ní] 陀罗尼 (汉语词语)'''==
【陀罗尼(梵 dhāraṇī,藏gzun%s)】'''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 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的作用。 后世则多指长咒而言。 按梵语,系依具‘持’义的语根所形成的名词。 意为能总摄忆持。
=='''概述'''==
其一系指智慧或三昧;
即以慧为体,摄持所闻所观之法,令不散失。
其二指真言密语(明咒),即明咒之一字一句,具无量之义理,若诵之,则除一切障碍,利益广大,故名陀罗尼。此外,一说谓咒语之具长句者为陀罗尼,短句者为真言 <ref>[https://baike.sogou.com/v266096.htm?fromTitle=%E9%99%80%E7%BD%97%E5%B0%BC   陀罗尼]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0-9-11</ref>
◎附一∶〈三陀罗尼〉(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一)三种陀罗尼∶梵语陀罗尼,译为能持,谓于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
又翻为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
原出于《大智度论》卷五所说五百陀罗尼中最初的三种。
(1)持陀罗尼∶谓耳闻一切语言诸法皆不忘失。
(2)分别陀罗尼∶谓分别了知诸众生诸法。
(3)入音声陀罗尼∶闻一切言音而不喜、不嗔、不着、不动。
然而,《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以‘字入门陀罗尼’代替此三种中的‘分别陀罗尼’。
‘字入门陀罗尼’,谓‘阿’等四十二字能摄一切语言名字,故闻‘阿’字时,入一切法初不生,闻其余诸字时,亦悉入一切诸法实相中。
 
(二)指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三种∶出于《法华经》〈劝发品〉。
天台宗以之配于三谛。即以此三者为空持、假持、中持。相当于空假中三观。
(1)旋是旋转之义。旋转凡夫执著有相差别的假,令入平等的空,成为一空一切空之从假入空的空持,名为旋陀罗尼。
(2)旋转平等的空而出于假,通达百千万亿法,成为一假一切假之从空出假的假持,名为百千万亿旋陀罗尼。
(3)以空假二者为方便而入于绝待的中道,成为一中一切中之中道第一义谛的中持,名为法音方便陀罗尼。
其中,旋陀罗尼居三陀罗尼之首,故又称为一旋陀罗尼或初旋陀罗尼。
相传天台智顗尝证得此三者之首的旋陀罗尼。
 
(三)指大悲心陀罗尼、佛顶尊胜陀罗尼、消灾妙吉祥陀罗尼∶此为晡时讽经(晚课讽经)所诵的三种陀罗尼。
 
◎附二∶〈四陀罗尼〉(摘译自《佛教大辞汇》等)
四陀罗尼,
即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术陀罗尼、忍陀罗尼。
语出《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
陀罗尼,语译作总持,故四陀罗尼又称四种总持,略称四持。
此四陀罗尼之解释,显密不同。
 
显教之意,依《[[大乘义章]]》卷十一所释云∶
(1)法陀罗尼∶谓闻持佛之教法而不忘。
因闻而不忘,故又名闻陀罗尼。
其修得方法有六∶先世之业因缘、在之神咒力、药力、在之修习力、禅定、以实慧深入法界陀罗尼门等。
(2)义陀罗尼∶谓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其修得方法亦有六,与上述法陀罗尼之修得类同。
(3)咒术陀罗尼∶谓菩萨能依禅定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其修得方法有三∶现在之修习力、禅定、以实智深入法界咒术法门等。
(4)忍陀罗尼∶谓安住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其修得方法有二∶先世之久习力、现在之修习力。
以上之四陀罗尼,若约闻、思、修、证而言,
则法陀罗尼是闻慧;
义陀罗尼是思慧;
咒术陀罗尼是依禅而起,摄末从本,修慧从本;
忍陀罗尼是证心住理,属于证行。
若约位而言,则法、义、咒术三陀罗尼是由初僧只劫入净心地所成就者,
必定不动,最胜最妙,中间所得或因愿,或由禅定力不定不住。
忍陀罗尼则起在解行,成就在地上,若通论种性以上亦能起之。
若约大小乘有无之义而言,通而论之,小乘在得,
如阿难之闻持第一;
别而论之,唯在大乘,小乘则无。
此乃因小乘人但求戒定慧等出离生死,不求一切诸大功德,所以不修诸陀罗尼,即使如阿难之闻持第一,若与菩萨相较之下,则仍属少。
故谓‘小乘中无’。
若约辨其因而言,如《[[地持经]]》说‘具四功德,乃能得之’,
所谓四功德,即不习爱欲、不嫉彼胜、一切所求等施无悔、欣乐菩萨藏及摩德勒伽法。
其中前二离过,后二摄善,故能得之。
又,密教之意,谓真言一一字能摄持一切教文诸法而不失,是为‘法持’,又名文持。
真言一义能摄持无量义理而不失,是为‘义持’。
真言具除灾招福等诸功德,故名‘咒持’。
真言能令行者证得菩提智,认知诸法实相,故名‘忍持’。
此外,不空三藏《总释陀罗尼义赞》亦揭示法、义、三摩地、文等四种陀罗尼。此亦有显密二释。
 
◎附三∶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一(摘录)陀罗尼者,总持之义也,外道所无。
外道之咒,梵言曼怛罗,以表思语为义,明梵言毗地耶,以智为其义,其用并在祝祷禁厌。
陀罗尼固不同之,其初非必有口诵语言,唯能记持诸法名相、义理而不忘失,一忆起之,则说法得无碍自在,是名云陀罗尼。
故谓得陀罗尼,行陀罗尼,而不言诵陀罗尼,盖心中总持诸法者也。
夫《大论》者,释《大品般若》也,《大品》梵本成于龙猛以前明矣。
而《大论》间引《密迹金刚力士经》、《法华经》等,
二经亦成于龙猛以前无论。
《法华经》〈序品〉云∶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
《大品》〈序品〉云∶菩萨摩诃萨,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行空无相无作,已得等忍,得无碍陀罗尼。
《大论》卷五释之云∶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
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
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是陀罗尼,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或有漏,或无漏,无色,不可见,无对,一持,一入,一阴摄(法持、法入、行阴),九智知(除尽智),一识识(一意识),阿毗昙法,陀罗尼义如是。
复次得陀罗尼菩萨,一切所闻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
复次是陀罗尼法,常逐菩萨,譬如间日疟病,是陀罗尼不离菩萨。
譬如鬼着,是陀罗尼常随菩萨,如善不善律仪。
复次是陀罗尼持菩萨,不令堕二地坑。
譬如慈父爱子,子欲堕坑,持令不堕。
复次菩萨得陀罗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无能动,无能破,无能胜。
譬如须弥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动。
问曰∶是陀罗尼有几种?
答曰∶是陀罗尼多种。一名闻持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
复有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
如偈说诸象、马、金、木、石、诸衣,男女及水种种不同,诸物名一,贵贱理殊,得此总持,悉能分别。
复有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嗔,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恶言骂詈,心不憎恨(中略)。
复有名寂灭陀罗尼、无边旋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威德陀罗尼、华严陀罗尼、净音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法地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如是等略说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以是故,言诸菩萨皆得陀罗尼。
又(同上)云,问曰∶前已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今何以复说得无碍陀罗尼?
答曰∶无碍陀罗尼最大故,如一切三昧中三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诸解脱中无碍解脱大(得佛得道时所得也),如是一切诸陀罗尼中,无碍陀罗尼大,以是故重说。
复次先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不知是何等陀罗尼?
有小陀罗尼,如转轮圣王、仙人等所得。
闻持陀罗尼、分别众生陀罗尼、归命救护陀罗尼、不舍陀罗尼,如是等小陀罗尼,余人亦有是。
无碍陀罗尼,外道、声闻、辟支佛、新学菩萨,皆悉不得,唯无量福德智慧大力诸菩萨,独有是陀罗尼,以是故别说。
复次是菩萨辈,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说法教化无尽,以无碍陀罗尼为根本,以是故,诸菩萨常行无碍陀罗尼乃知。
《[[大品]]》、《[[大论]]》等所谓陀罗尼者,所以总持诸法义理,由是得无碍辩,而能转法轮之心地法门,与三昧及等忍,俱为菩萨必须之资德,大乘不共之特色,与后来陀罗尼有文可诵,而似外道明咒,全不同焉。
惟大乘教门,广大深严,书写至难,而印行未兴。
其耳闻心记之劳苦,有殆不可测,陀罗尼之起,实非无故,则所以其可重,不须复论也。
◎附四∶温特尼兹(M. 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第九章(依观摘译)陀罗尼(dha^ran!i^,护咒)在大乘文献中占极重要的地位。
古时,吠陀中,尤其《阿达婆吠陀》中的真言,被用于攘灾、祝祷。
它们在印度人心中甚为重要,因而即使佛教亦无法将它废除。
锡兰佛教徒将若干优美的经典当作明护(paritta、pirit,即咒语)使用。
同样的,印度的大乘佛教徒也将若干大乘经典改为咒文。
而且,大乘佛教中存在着数量极庞大的佛、菩萨、诸天的咒语。
又,《夜柔吠陀》的祭仪中,已可见到非常神秘的语言及音节。
与陀罗尼的防护或增益有关的不可思议力,主要是在于陀罗尼中所含的智慧,而不是其语言与音节具有任何神秘意义。
但是,不能否认的,陀罗尼中含有此‘咒语性的语句’(mantrapa-da^ni^)。
例如最短小的‘般若经’——《小字般若经》(Alpa^ks!ara^ Prajn~a^ramita^),即被当作陀罗尼使用。
而《般若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也是一样。
这些经典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心’(hr!daya),亦即减轻一切痛苦的真言,含有智慧之完成的意味。
亦即‘去!去!到彼岸去!大家都去!愿正觉的速疾成就。’
此语句被认为某种程度的表现了‘般若经’教义真髓,不过,其精神上的水准不比《佛顶尊胜陀罗尼》(Us!n!i^s!avijaya-dha^ran!i^)高。
《[[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将甚多‘般若经’编入陀罗尼中。
又,〈甘珠尔〉中的陀罗尼,其效能之一是有助于理解《十万颂般若经》及其他较长的‘般若经’。
陀罗尼与经典之间,未必常有明确的界线。
有些大乘经典除了陀罗尼,什么也没有。
《[[无量寿(陀罗尼)经]]》(cAparimita^yuh!-su^tra)不仅有梵本,尚且有古和阗语译、汉译及藏译。
而此经全卷也只是在赞叹陀罗尼而已。
《大乘集菩萨学论》中所引用的〈[[宝光明陀罗尼]]〉,被类别为大乘经典。
此《大乘集菩萨学论》,部帙颇广,全经主要在阐述大乘教理,此外,也述及菩萨不单只是渴望解脱,为了利益有情,他们需要一再转生,投身于各种行业及宗派中。
经中并列举一长串的职业及宗派名。
《[[大云经]]》(Megha-su^tra)中的陀罗尼具有咒法的性质。
如同其他大乘经典,该经卷首也如此叙述∶‘如是我闻。
尔时世尊住难陀(Nanda)、优波难陀(Upananda)龙王宫殿……。’
诸龙王向佛作礼后,有一龙王白佛言∶‘世尊!云何能使诸龙王等灭一切苦得受安乐。
受安乐已又令于此赡部洲时降甘雨,生长一切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生滋味。
令赡部洲一切人等悉受快乐。’
对此,佛答曰∶‘龙王!汝成就一法令一切诸龙除灭诸苦,具足安乐。’
‘何者一法?’‘所谓行慈。
汝大龙王若有天人行大慈者,火不能烧,刀不能害,水不能漂,毒不能中,内外怨敌不能侵扰,安乐眠睡,安乐觉寤,以自福护持其身。
(中略)是故,龙王!以慈身业,以慈语业,以慈意业应当修行。
复次,龙王!有陀罗尼名施一切众生安乐。
汝诸龙等常须读诵继念受持,能灭一切诸龙苦恼与其安乐。
彼诸龙等既得乐已,于赡部洲即能依时降注甘雨,使令一切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得增长。’
‘何者名为施一切乐陀罗尼句?’
其次,世尊即说陀罗尼。
此陀罗尼是由诸佛、菩萨的咒语组成,其中穿插着祓除不祥及祈请大龙降临的祈祷文,以及如‘娑逻、娑逻、四唎、四唎、素漏、素漏、那伽喃、阇婆、阇婆、侍毗、侍毗、树附、树附’之类的咒语。
经中并叙述如何以此陀罗尼施行咒法,且谓旱魃求雨诸法中,以此经所说为最。
有很多陀罗尼只是以写本的方式单独流传,有些则被汇集在一起。
从中,吾人可以看到有∶趋吉避凶、消灾免难、往生极乐、召请菩萨等等的咒法。
由五种陀罗尼合集成的,是《五护陀罗尼》(Pan~caraks!a^)。
此经在尼泊尔颇受重视。
其中∶
(1)《大随求陀罗尼经》(Maha^pratisara),是对罪恶、疾病,及其他灾祸的防护;
(2)《守护大千国土经》(Maha^-sahasrapramardini^)是对恶鬼的防护;
(3)《大孔雀经》(Maha^ma^yuri^)是对蛇毒的防护;
(4)《大寒林陀罗尼经》(Maha^si^tavati^)是对灾星、野兽、毒虫的防护;
(5)《大护明大陀罗尼经》(Maha^〈raks!a^〉mantra^nusa^rin!i^)是对疾病的防护。
第三的《大孔雀经》中屡屡提到‘Vidya^ra^n~i^’(女明王),其名与孔雀的除蛇有关,但经中也有对治一般疾病的疗法。
诗人巴那(Ba^n!a,七世纪)在《Hars!acarita》第五章中,述及哈鲁夏瓦鲁达那之父王崩殂后,他如何进入其父之宫殿,以及如何行祭仪等等。
其中更提及《[[大孔雀经]]》之读诵。
此陀罗尼与《Moraja^taka》诗句中,以及巴瓦写本中蛇咒法的咒文有相同的起源,这是可以确定的。
陀罗尼在古代大乘经典中,份量极广。
在后世附加的《[[法华经]]》第二十一章与第二十六章,以及《入楞伽经》的最后二章皆可见之。
在西元443年首次汉译的《入楞伽经》,尚未成立此最后二章。
因此,吾人可以认为这些陀罗尼在大乘经典中其成份较新。
然而,吾人却不能认为它是佛教文献中最新时代的产品。
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在四世纪的汉译本中,已有陀罗尼存在。
如果《[[无量寿经]]》中所言及的‘往生极乐者受陀罗尼’之文已被编入于二世纪译成汉文的原典中,则吾人不得不认为陀罗尼在当时早已存在。
不过,将陀罗尼的出现追溯到佛教初期,应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溯及至释尊本人。
释尊生长于相信咒力的环境中。对于释尊,就吾人所知,他希望传给众生的,是与古婆罗门仪礼有别的东西。
陀罗尼应成立于印度佛教开始逐渐与印度教同化的时期。
随着岁月推移,陀罗尼与怛特罗中的真言(mantra),逐渐没有区别,及至最后,陀罗尼完全被真言取代。
《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中,陀罗尼分别列于经部及怛特罗部。
东土耳其斯坦尝出土不少中亚地区多种语言的陀罗尼断片。
而从《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及汉译三藏中,陀罗尼占大部分看来,可知此文献颇盛行于一切佛教国家,其传播极广。
 
=='''念诵要求'''==
 
《佛顶尊胜陀罗尼》载:「夫诵陀罗尼,务存『梵音』,但取其声,不取其义。
比来多失本音,良由『翻译文字』有异,遂使学者多疑不决……今所翻者,稍殊往译,应合『弹纽』,具注其侧,幸请审看,万不失一。
不应『弹纽』而『弹纽』者,是陀罗尼之大病也。
若无侧注,不假纽声,但依其文,自当周正。
所有『口边』字者,皆须弹舌而言之,侧注平上去入者,依『四声』而纽之。
所注『二合』者,两字相和,一时急呼,是为『二合』也……一切佛部陀罗尼真言,一切菩萨金刚等陀罗尼真言,悉皆如是……如拟学梵音念诵者,先须学梵音」(详《大正》十九册389中)。
宋‧赞宁大师云:「又旧翻秘咒,少注合呼,唐译明言多详音反,受持有验,斯胜古踪」
(《大正》五十册725上)。
文中强调学陀罗尼者一定要「务存梵音」,而且「但取其声,不取其义」。
唐译密咒多用「反切」去详注「梵音」,所以才能「受持有验」,这都是要求要用「梵音」持诵咒语的明证。
刘继庄的《新韵谱》曾言:「自明中叶,『等韵』之学盛行于世,北京衍法五台,西蜀峨眉、中州伏牛、南海普陀,皆有韵主和尚,纯以习韵开悟学者」(见《赵宧光及其悉昙经传》一书,新文丰),可见历代祖师早就有以「悉昙声韵梵音」之学来教导学人,在当时甚至以「参禅」为大悟之门;「唱韵」为小悟之门,可见以唱颂「悉昙梵音」的法门是为进入「开悟」的重要方法。
宋‧郑樵《通志‧六书略》第五论云:「今梵僧咒雨则雨应,咒龙则龙见,顷刻之间,随声变化。
华僧虽学其声,而无验者,实音声之道有未至也」。
这是说任何宗教都有一种神秘的加持功力,咒语即是其中一种,但须依照它的「原音」来持诵,才能显现出咒语的神秘力量。
如果声音不准确,距离所谓的「原音」太远、或太离谱,那么咒语本来所蕴藏的神秘力量就不能百分之百发生它的功效。
换句话说,我们持咒全凭一念的「真诚」与「精进」,不管它的音准不准,当然还是会有感应的,不过很可能只是「事倍功半」。
《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唐开元中,五台山下,有一精修的王居士。
连续念《佛顶咒》六年都不曾见已亡的父母,疑咒无验,欲生退心。
忽见一老翁仪容。甚异。语云:「非是咒无灵验。
亦非君不尽心。斯乃去圣时遥。
翻译多误。咒词脱略,遂失其征」。
老人即口授,令依此文句持诵。……后即见亡父母遂来……云:已乘儿精诚功力,近得生天(详《大正藏》第十九册页386上─389中)。 
 
<ref>[https://baike.sogou.com/v266096.htm?fromTitle=%E9%99%80%E7%BD%97%E5%B0%BC   陀罗尼]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0-9-11</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221 經及其釋]]
6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