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郑逸梅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郑逸梅(1895年10月19日</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2b41edaecc92e0bc.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607877&sid=5820486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1992年7月11日),出生于上海江湾,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祖籍安徽歙县。被誉为报刊补白大王。'''<big></big>'''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9日
逝世日期;1992年7月11日
职业 ; 作家,文史学家
主要成就 ; 被誉为"报刊补白大王"
出生地 ; 上海江湾
代表作品 ; 《艺林散叶》,《文苑花絮》,《书报话旧》等
建国后,在晋元中学任教,任副校长。1966年退休。"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加入农工民主党。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1981年起,每年从事写作、编撰50万字左右。1992年7月1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他的著作很多,有近50种。近年辑为《郑逸梅选集》3卷本。
郑逸梅先生自1913年起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郑先生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简练含蓄,饶有风致;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则用白话间以文言,笔墨卷舒之中,人情练达之处,皆能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这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小品文体和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
中华书局出版有郑逸梅先生著作《[[艺林散叶]]》《艺林散叶续编》《[[书报话旧]]》《文苑花絮》《[[清末民初文坛轶事]]》《近代名人丛话》 〉《[[南社丛谈:历史与人物]]》。前两本书以笔记文体琐记近现代文史掌故,文字短小精悍,叙述亲切生动,兼具史料性和趣味性;《书报话旧》以通俗平实的文字琐谈清末民国出版界、报界旧闻逸事,勾勒出了一部富有参考价值的文化史料,具有比较强的可读性,素来为关注近现代文化史的学人称道,也吸引了不少普通读者的兴趣,可称雅俗共赏。 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有郑逸梅文集《 [[ 书话篇--芸编指痕 ]] 》《人物篇--世说人语》《 [[ 艺事编--林夏云烟 ]] 》《美文类编--前尘旧梦》
作品选读
《 [[ 艺林散叶 ]] 》:
康有为
郑逸梅读书法
郑逸梅认为大凡读书主要有两种方法,即"里打进"式和"外打进"式。他自己则属于后一种。他说:"前人看重基本功,所以家长和老师相互督促弟子们阅读经典著作,诵千古名篇,务使含英咀华。在这时期,不容许阅读所谓'闲书',以免分散注意力,直至文理通达,才能涉猎稗史小说,有所遣兴。这种读书属于'里打进'。"而"外打进"式读书法,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从饶有趣味性的稗史小说和时代气息很浓厚的散文开始,然后读清文及晚明小品﹒更上溯元曲、宋词、唐诗、汉文章,及《 [[ 左传 ]] 》《 [[ 离骚 ]] 》《 [[ 诗经 ]] 》《 [[ 尚书 ]] 》也得钻研一番。"
郑逸梅在将两者进行了比较之后评论道:"培根之深,植基之固,是前者胜於后者;至於领会之易﹒进步之速﹒是后者胜於前者。各有利弊,难下结论、"郑逸梅在谈及自己的读书方法时说:自己初在私塾﹒读训蒙书及《 [[ 大学 ]] 》《 [[ 中庸 ]] 》一类,不感兴趣。
后来乘凉时听到《 [[ 三国演义 ]] 》被吸引住住,乃由听讲转而自己翻阅,渐由一知半解到悉其大端,"当时认为读书是件苦事,一转变觉得其味无穷"。终渐成大家,运棹如是,成为一代知名作家。
郑逸梅是真正的"[[八卦大师]]",为报纸副刊写了一辈子的随笔,趣闻,字数超过1000万字,人称"[[补白大王]]"。他从中学开始就在出版界的圈子里混,一直是三大报《[[申报]]》《[[新闻报]]》《[[时报]]》的特约撰稿人,与那些出版巨头,写作名家都有极深的交情,从他嘴里抖出来的出版内幕自然是最最权威的了。出版界的八卦,大家可以去看《书报话旧》,这篇文章里我们专门来谈郑逸梅自己的八卦。 郑逸梅原来是姓鞠的,因为酷爱梅花而改用这个笔名。据说,当时他启蒙时自己购买的第一本书是《 [[ 吴梅村词 ]] 》,扫叶山房的石印本。郑逸梅原本不了解吴梅村,听都没听到过,但是他看到书名中 有 一"梅"字,马上断定是本好书,当即买下。其实当时他只是个中学生,经济并不宽裕,实在买不起什么书。好在读书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学校里也不发奖学金,用"购书券"来代替。郑逸梅就用购书券买来王蕴章主编的《 [[ 小说月刊 ]] 》反复阅读,也试着写随笔投稿,终于逐渐步入文坛。而他出的第一本集子,就叫作《 [[ 梅瓣集 ]] 》。
南社文人多好风雅,郑逸梅自然也不例外,把他的书斋命名为"纸帐铜瓶室"。这个名字看起来颇为怪异。郑逸梅解释说,古人的咏梅诗中,多有纸帐、铜瓶之类的描述。若是直接在名字中嵌入个"梅"字,那就显得俗了。他现在取名"纸帐铜瓶室",正是取"暗藏春色"之意,真可谓匠心独具了。不过后来,他得到年轻篆刻家陈茗屋刻的一方"秋芷室"的印章,爱不释手,从此"纸帐铜瓶室"改名为"秋芷室"。有人曾问他,秋芷室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秋芷室者,臭知识也。
由此可见郑逸梅诙谐幽默的兴致。他自己也承认,一直没有兴趣从经学小学入手,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可是但他对小说,笔记有着异常的兴趣,最最喜欢读的就是《 [[ 花月痕 ]] 》《 [[ 红楼梦 ]] 》和《 [[ 三国演义 ]] 》,最不配胃口的则是《 [[ 水浒 ]] 》《 [[ 镜花缘 ]] 》和《 [[ 儒林外史 ]] 》。为了考证《 [[ 三国演义 ]] 》里的故事种种,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三国闲话》,极受读者欢迎,这种真雅兴是近代文人中少有的。
他的好友南社诗人高吹万曾经给他写了一副对联,人澹如菊;品逸于梅。菊字与他的本姓"鞠"谐音,下联则嵌入他的笔名。用这两句对联来概括郑逸梅的一生,倒是最最合适的了。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v3081k4czsy|480|270|qq}}
<center>长寿路160弄养和村曾经是一代文学家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的故居</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