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岔乡(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

增加 1,913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三岔乡 </big> '''
|-
| <center><img src= width="300"></center><small>[ 图片来自网络]</small>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三岔乡''',位于 [[ 江苏省 ]] 镇江市句容市区西南,民国18年为建制镇,民国23年改称乡,沿用。东连二圣、环城两乡,南滨赤山湖,西与 [[ 郭庄乡 ]] 和江宁区 [[ 土桥乡 ]] 毗邻,北与 [[ 石狮乡 ]] 接壤。乡人民政府设在三岔镇,距市区4公里。现辖9个行政村,3431户,分居于34个自然村及一个自然镇上。1.37万常住人口中, [[ 族18 族]]18 人,余为 [[ 汉族 ]] 。全乡面积27.4平方公里,是全区最小的乡。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0人,仅次于下蜀、郭庄,居全区第三。全乡除赤山和东部有少量起伏的岗地外,其余为平原,属赤山湖圩区,耕地1.9万亩,其中水田1.6万亩,可资利用的水域面积1.28万余亩,约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ref>[ (附图)], </ref>
=简介=
境内河、塘密布,沟渠纵横,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解放前,由于水利设施简陋,每逢雨季,来自北面及东南面800多平方公里的山水,滞屯赤山湖,连年泛滥成灾,农业生产低而不稳。解放后,在全县人民大力支持下,治理赤山湖,重建赤山闸和排灌站,疏浚加固句容河、北河,开挖渠道24条,新建节水闸6座,整修塘坝,形成河湖相通,沟渠排灌成网,使80%以上的耕地旱涝保收,成为全县水稻高产乡之一,连续多年人均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名列全县第一,受到省、市、县人民政府的嘉奖。55%的水域已养殖鱼苗,1500亩的赤山湖荒滩已围堤辟为鱼场,堪称“鱼米之乡”。
乡村工业发展较慢,到1985年,有红砂、电石、[[电镀]]、制鞋、[[针织内衣]]、农具厂等乡村工业企业,工业产值880万元,为当年农业产值的1.6倍。尤以赤山红砂,质量好,远销外地,深得用户好评。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398元。
境内赤山,明《弘治句容县志》载曾名绛岩山、赭山、丹山。山上有龙穴祠坛圆寂寺,建于宋乾道八年(1172年),还有般若寺、绛岩寺及半山腰的大茅篷、东茅篷、西茅篷,均为明清时佛教建筑。日本侵略期间尽遭烧毁,今遗址尚存。大茅篷前的桂花树,已有700余年历史,为区内最古老的花树,开花季节,芳香四溢,沁人心肺。赤山东南角有[[戛玉泉]],泉水清澈,终年不竭,用此水泡茶,水过杯口而不溢,见者无不以一尝为快。
境内交通称便,三岔集镇处于句容河及南北中河汇集点,下通秦淮河。40年代有船商9户,开设途经江宁湖熟直达南京的航班,为区内通向外地的第二个水埠。解放后,新建张(庙)谢(桥)公路贯穿东西与宁杭、宁溧公路相连,水运渐衰。
现全乡有初中3所,小学17所(其中完小9所),广播站、卫生院、电影队各1个。
==视频==
 
{{#ev:youku| |640|center|<big> </big>|frame}}
=参考来源=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61,8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