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泰顺提线木偶戏

增加 340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提线木偶戏'''古称" [[ 悬丝傀儡]]",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汉族戏剧形式。福建闽南人称它"嘉礼"。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上空提线操纵或藉缚在控制器上的细线而操纵的木偶形体。在简单的提线木偶中,腿、手、肩和耳以及脊骨底部各缚绳一根。某些提线木偶几乎能模仿人和动物的所有动作。该类型木偶直到19世纪中叶才得到充分发展,但用铁棒替代细绳来操纵的原始活动木偶仍残留在西西里岛等处。根据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演出的提线木偶歌剧在18世纪极其风行。对观赏者带来极大吸引。<ref>[http://news.sohu.com/a/601374661_121106832 泰顺非遗邂逅温大学子 提线木偶打造视听盛宴] , 网站名称 时间 搜狐 2022-10-31 </ref>
==相关记载==
福建闽南地区至迟在南宋已有傀儡戏演出。《 [[ 漳州府志 ]] 》卷三十八记载,朱熹任漳州知事时,曾禁止傀儡戏演出。他发布的《谕俗文》称:"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裒敛财物,装弄傀儡。"曼特刹《 [[ 中华大帝国史 ]] 》记载,西班牙奥斯定会土公使团,于明万历三年(1578),由菲律宾来泉州,在官府宴会上就看到木偶戏的演出。明万历时,晋江人李九我,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民间尊称"李相国",有许多与傀  儡戏有关的轶闻趣事,傀儡戏棚上的对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据传是他书赠木偶艺人的。泉州市文管会所收藏的宋南外宗正司皇族《 [[ 天源赵氏族谱 ]] 》抄本,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赵怔(号古愚)所撰《家范》共53条,其中有:"家庭中不得夜饮妆戏、提傀儡娱宾……"的禁律。20世纪50年代发现木偶戏"落笼簿"《 [[ 卢俊义 ]] 》(《水浒》前身)、《 [[ 跳檀溪 ]] 》(《三国》之一)等,注明是乾隆八年(1743)、四十一年(1776)或嘉庆年间的演出脚本。清代晋江人 [[ 蔡鸿儒 ]] 在他撰写的《 [[ 晋水常谈录 ]] 》中称:"泉人最攻此技(提线木偶)"。所有这些,足以证明至少自明及清数百年间,泉州傀儡艺术一直十分繁盛。
==历史起源==
提线木偶戏的起源,古代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汉高祖 [[ 刘邦 ]] ,率军在平城,被匈奴王冒顿的大军四面围困。冒顿之妻阏氏带领强兵扎在平城的一面,等待时机攻城。一个多月后,平城的汉军粮草已经吃尽了,饿死官兵无数,又无援军解救,孤城危在旦夕,军心浮动,刘邦急得心如火焚。刘邦的谋士--护军中尉陈平查访得知:冒顿原是个好色之徒,暗中寻花问柳,阏氏妒忌心重,经常醋海兴波。陈平利用冒顿的弱点,摸透了阏氏的心理状态,令工匠制作了好多木偶美女,每尊木偶人装置几根丝线,再令士兵每天提线引木偶美女在城堞孔穴之处走动,手舞足蹈,木偶美女绰约多姿。阏氏误以为城里美女如云,提心攻下平城之后,冒顿选美纳妾,便下令退军。这样,便解了平城之围。
刘邦登基以后,感念" [[ 木偶美女]]"于国有功,赐每尊"偶人"以贵妃、贵嫔、贵人等封号,并将这些木偶作为国宝珍藏在御库中,到汉文帝时,乐府仿造傀儡,在宫廷演出,还作为迎宾嘉会和敬神驱邪仪式。
傀儡受过汉高祖的御封,便提高了傀儡戏艺人的身份地位。过去,戏曲艺人被称为"戏子"、"脚色",属于下九流,不登大雅之堂,不得科举考试;惟独傀儡艺人被尊为"先生",而且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傀儡轻台搭为"八卦棚",演师身穿长衫在围屏内操纵木偶,不可抛头露面,称"内帘四美",戏班则称"四美班"。凡是官府要演傀儡戏,要称"请戏"。若遇"人戏"与傀儡轻同时在一个地方演出,须让傀儡轻起鼓先演,这叫"前棚嘉礼后棚戏"。
==戏班==
提线木偶戏班只有四名演员,表演生、旦、北(净)、杂四种行当,故称"四美班"。"四美班"共36尊木偶形象,能演42部"落笼簿"(传统剧目)。清道光年间,出现编演七天七夜的连台本戏《 [[ 目连救母 ]] 》,增加了副旦(贴)一种行当,称为"五名家"。此后,提线木偶戏即有"四美班"与"五名家"并存的两种演出体制。一般前者演出的是古老的传统剧目"落笼薄",后者演出的是后来陆续新编的连台本戏(散簿,也称笼外簿),木偶形象也由36尊增至75尊。
清末,晋江龙湖锡坑的提线木偶戏,为演武戏,增加了老生、副净,成为六种行当。
"四美班"时期所保存的、经厘定的古老传统剧目称"落笼簿",而"五名家"时期,所产生的传统剧目,则称为"笼外簿"或"新簿"。另外,还有一些已经失传或散侠而仅存戏目的,称为"散簿"。
"落笼簿"是"四美班"时期,作为"行头"入笼的意思,是各个"四美班"必备的戏文抄本,共42本,凡400余节:《 [[ 武王伐纣 ]] 》、《临潼斗宝》、《楚昭复国》、《七国争雄》、《楚汉争锋》、《 [[ 吕后斩韩 ]] 》、《光武中兴》、《三国》(包括:《桃园结义》、《辕门射戟》、《五关斩将》、《 [[ 越跳檀溪 ]] 》、《三请诸葛》、《火烧赤壁》、《智取南郡》、《进取四郡》、《入吴进赘》、《 [[ 子龙巡江 ]] 》、《五马破曹》、《取东西川》、《水淹七军》、《五路报仇》、《 [[ 七擒孟获 ]] 》、《三出祁山》、《六出祁山》、《三国归晋》)、《祯祥》(全名刘祯、刘祥,又名《父子国王》)、《四将归唐》、《 [[ 仁贵征东 ]] 》、《窦滔》(又名《织锦回文》、《父子状元》)、《湘子成道》、《黄巢试剑》、《收河东》、《五台进香》、《 [[ 破天门阵 ]] 》、《包拯》、《抢卢俊义》、《岳侯征金》、《洪武开天》、《四海贺寿》、《 [[ 观音修行 ]] 》、《十朋猜》。每本大多是10节。
"笼外簿"是"五名家"时代在"落笼簿"《四海贺寿》基础上增编的包括《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经》在内的大型宗教民俗戏文《 [[ 目连救母 ]] 》,以及清末民初相继产生的,分别在"落笼簿"《岳侯征金》和《抢卢俊义》基础上增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说岳》和《水浒》。按照旧例,"场户"凡欲搬演"笼外簿"戏文,必须事先提出要求;而搬演"落笼簿"戏文,则可任雇主随意摘演。
解放后创作的剧目
[[ 解放一江山 ]] 》(现代剧),编导尤智生,1959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
《水漫金山》(神话剧),编剧张秀寅、王冬青,导演许炳基,1959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1960年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联欢节比赛,获集体二等奖;1979年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
《庆丰收》(现代剧),编剧江文,1960年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联欢节比赛,获集体二等奖;1979年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
[[ 东海哨兵 ]] 》(现代剧),编导吕文俊,1965年参加福建省木偶戏会演。
《千桃岩》(童话剧),编导吕文俊,1965年参加福建省木偶戏会演。
《放羊歌》(现代剧),黄锡钧根据吕文俊编导的《张高谦》改编,1976年参加全国戏剧调演。
[[ 斗坞山 ]] 》、《打虎上山》(现代剧),1976年参加全国戏剧调演。
《火焰山》,编剧黄锡钧,导演黄少龙,艺术指导黄奕缺、许炳基,1979年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演出一等奖。1987年7月5日,泉州人民政府颁发嘉奖令,表彰《火焰山》上演二千场。该剧多次参加出国访问演出。
《谗猫》(童话剧),编剧黄锡钩,导演黄少龙,1981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获优秀剧目奖。
[[ 太极图 ]] 》(神话剧),编导黄少龙,1987年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会演,获木偶创新奖,并被选送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劈山救母》(神话剧),编导黄锡钧,1992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获剧目奖。
创作的剧目还有:
[[ 除五毒 ]] 》(寓言剧);《卖粮储蓄》(儿童剧);《孤岛归帆》、《俩兄弟》、《钢铁小英雄》、《 [[ 八女跨海 ]] 》、《张高谦》、《夜航》(现代剧)、《拔萝卜》、《懒猫的教训》、《 [[ 聪明的猴子 ]] 》(童话剧);《郑成功》、《陆文龙回祖国》、《大名府》(历史故事剧);《三打白骨精》、《 [[ 火云洞 ]] 》、《张生煮海》、《收猪八戒》、《收赤面鬼》(神话剧);《青春梦》、《 [[ 小沙弥下山 ]] 》(木偶小品)等。
==种类==
===广东五华提线木偶戏===
广东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民国19年(1930)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便远涉重洋,到达 [[ 印尼 ]] 、马来西亚、 [[ 新加坡 ]] 、泰国、 [[ 越南 ]] 等有客家籍华侨华人居住的地区演出。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已经兴盛,至二十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演出十分活跃,并且技巧高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了五华县木偶剧团,并以其为龙头,形成了本县南片、中片、北片为中心的分布网络,五华提线木偶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14至20条。演唱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对白用客家话。表演艺术独特,达到"拟形入神"的效果。传统剧目43个,内容非常丰富。主要价值包括:艺术特点别具一格,自成体系,艺术生命力很强;木偶道具制作精巧,木偶戏艺人传承难度大、时间长,艺术价值极为宝贵;经过历代艺人的苦练精传,艺术感染力很强;由于其队伍小,舞台小,剧具少,便于深入山区演出,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五华提线木偶戏在历史、宣传、教育、观赏、联谊、研究等方面均具有宝贵价值。
一说
一说是南宋张天宗部下抗元失败来到那鉴(今靖西旧州街)定居,由江西籍士兵所传授(据《梦梁录》一书介绍,那时江西已有了"傀儡戏")。后来,靖西本土艺人将壮话、本地曲调套上去,即成为"土戏"。壮学宗师黄现璠便持这种看法,他认为:"靖西县木偶戏据说是南宋末年文天祥的部将、江西人张天宗带到靖西来的,经壮族艺人改造成了壮族的木偶戏,流传在靖西,德保一带。演唱时,多用 '呀哈嗨'为衬腔,故又称'呀嗨戏'。剧目大多取材于封建社会传统的历史小说,如《 [[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穆桂英》等。随编随唱,缺乏固定的剧本。其唱词语言,均用壮族民歌的诗韵格律,多用腰脚韵的形式,使得结构严谨,独具一格。"
二说
简介
壮族提线木偶戏没有预编的固定唱本,表演师出演前看小说,记住对话、情节,登台后随编随唱,常连演十几甚至几十场。戏目大都取材于古典小说《 [[ 封神演义 ]] 》、《隋唐演义》、《 [[ 杨家将 ]] 》、《白蛇传》等。近年来陆续有些表演师用现代戏目表演,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内容。
艺术特色
壮族提线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可用"形声俱佳"来概括。木偶戏的脸谱用银木或柚木精心雕塑而成,后用褐石作脸的肉色,根据人物的特征和要求,用墨汁描绘五官。人物有" [[ 文武]]"、"小生"、" [[ 青衣]]"、"花旦"、" [[ 闰门旦]]"、"刀马旦"、" [[ 须生]]"、"红脸"、" [[ 花脸]]"、"丑生"等,脸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忠奸分明,男女老少各有特征。音乐曲调有平板调、彩花调、喜调、哭调、平高调、叹调、诗调等,有时可穿插巫伦调、下甲山歌等;伴奏乐器主要靠俄依(马骨胡或清胡),俄五(土胡哐厚胡),小三弦、秦琴、唢呐及木叶等,打击乐器有锣、钗、鼓等。其唱词语言用壮族民间诗韵格律,属板腔板体和联曲体结合形式,演唱时多用帮腔来烘托气氛。语言以壮语为主,兼有汉语为辅。道白有口语白和韵白之分。在服装方面,文生多穿白穿花,但没有龙凤彩画图案。武将戴盔披甲。一般角色则着与壮族相似的一般服装。正面人物穿较华丽的衣服,反面人物则穿旧的衣服,并且戴皮帽。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m0821cr5sbsh3514y735i6|480|270|qq}}<center> 题目泰顺木偶戏能从北宋时期传承至今,和当地绵延不断的大山,有很大的关系</center>{{#iDisplay:o0523wd1yoa|480|270|qq}}<center>木偶 —— 泰顺提线木偶</center>
</center>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