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桥杂技

增加 883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吴桥杂技 ,河北省吴桥县地方传统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78a9ea5df666b83a.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391834&sid=6605491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吴桥杂技是流传在吴桥县域的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汉、唐达到兴盛,宋代时走向了民间。吴桥杂技展示人体技能技巧,门类齐全,节目阵容庞大,包括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魔术等七大门类,共有1100多个表演节目。吴桥杂技有自己的行业神|--吕祖吕洞宾,具备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
2006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吴桥杂技 批准时间;2006 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 河北省吴桥县 申报的"吴桥  遗产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 杂技"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名录,项目 编号: Ⅵ-1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吴桥杂技
'''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地方传统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f>[https://www.360kuai.com/pc/9abc28bd7e8c90c0f?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大型情景杂技剧《江湖》再现吴桥杂技艺人闯荡江湖的人生百态]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快资讯 2023-03-25 </ref>
非遗级别 吴桥杂技是流传在吴桥县域的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春秋战 家级,汉、唐达到兴盛,宋代时走向了民间。吴桥杂技展示人体技能技巧,门类齐全,节目阵容庞大,包括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魔术等七大门类,共有1100多个表演节目。吴桥杂技有自己的行业神--吕祖[[吕洞宾]],具备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
申报地区 2006年5月20日, 河北省吴桥县申报的"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Ⅵ-1。 ==历史渊源==
遗产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历史起源===
遗产编号据《[[史记]]》《[[汉书]]》记载:古冀州一带曾流行一种头戴面具进行比武、斗力的游戏,民间称之为"[[蚩尤戏]]",也就是汉时的"[[角抵戏]]"。从春秋战国,吴桥杂技已有两千八百余年的历史。1957 年,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就发现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543年-1550 年)北方望族封氏之墓,壁画上有[[蝎子爬]]、[[肚顶]]、[[倒立]]、[[马术]]等杂技表演,可见当时杂技艺术发展的一斑。
目录1历史渊源2杂技特色3分布地区4传承保护5社会影响6文化轶事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渊源折叠历史起源据《史记》《汉书》记载:古冀州一带曾流行一种头戴面具进行比武、斗力的游戏,民间称之为"蚩尤戏",也就是汉时的"角抵戏"。从春秋战国,吴桥杂技已有两千八百余年的历史。1957 年,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就发现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543年-550 年)北方望族封氏之墓,壁画上有蝎子爬、肚顶、倒立、马术等杂技表演,可见当时杂技艺术 === 发展 的一斑。过程===
折叠发展过程
河北省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中山国成王墓中已有演练杂技形象的银首人俑铜灯出现。吴桥很早就是冀州大地杂技密集的地区,晋代墓室中已有宴乐杂技表演的壁画出现。到了宋朝,杂技走向民间,出现"勾栏"、"瓦舍"等演出形式。清代和民国时期,吴桥杂技达到鼎盛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吴桥已发展到60个大型杂技马戏团体,三、五个人结伴搭伙的杂技组有472个,傀儡戏90台,演员2500人,还有在异国它乡从事杂技事业的老艺人400多人。
1984年11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 [[ 胡耀邦 ]] 同志视察吴桥时,对吴桥杂技艺术给予高度赞扬,激发起了吴桥人民弘扬杂技文化,发展吴桥经济的大热情,杂技从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繁荣阶段。
1985年,吴桥创建了国内第一所省属杂技中专学校。自建校以来,已向 [[ 山东 ]] [[ 山西 ]] [[ 江西 ]] [[ 新疆 ]] 等省、区杂技团体输送高、精、尖杂技新秀26人,在国内、国际重大比赛和表演中19次获奖。由于办学成绩突出,1990年被吸收为世界马戏学校联合会成员;1991年、1992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少年儿童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1987年,文化部、河北省政府在石家庄举办了以吴桥命名的第一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已成功地举办了五届,使河北省成为继巴黎、摩纳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际杂技赛场。
折叠编辑本段 == 杂技特色== 吴桥杂技来自于当地人们的生活体验,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民俗艺术,在久远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民间特色风格的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吴桥杂技演出用的道具,大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如 [[ ]] 、碗、 [[ ]] 、勺、 [[ ]] 、椅、 [[ ]] 、凳,中国武术器械中的 [[ ]] 、枪、 [[ ]] 、棒等,都被吴桥杂技艺人用来做为道具,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杂技节目。在吴桥,不少人可以潇洒地骑着独轮车走街串巷,而在饭店里骑着单车送菜已成为与众不同的风景,小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不忘打几个空翻,练一练倒立行走的基本功夫。两只吃饭的碗、三个红豆,或者三个花蕾,甚至三个汽水瓶盖就是一出叫做《 [[ 三仙归洞 ]] 》的拿手戏。在吴桥,杂技是平常百姓家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据统计,吴桥杂技传统节目主要有 [[ 肢体技巧 ]] 、道具技巧、 [[ 乔装仿生 ]] 、驯兽、 [[ 马术 ]] 、传统魔术、 [[ 稽7 稽]]7 大类486个单项,集中体现了尚武好义、百折不挠的吴桥杂技文化精神,为人们所传颂。 ==分布地区==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地区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沧州管辖,是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文化伴随着中国杂技的发展而形成,从业人员多,节目种类丰富,流布地区广,现今主要流布于吴桥县域、山东省宁津县和陵县的部分地区。
折叠编辑本段 == 传承保护==折叠 === 传承价值=== 
在两千多年的变迁过程中,吴桥杂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着。它供奉"吕祖"为自己的行业神,创造了行业"春典"(即行话),衍生了表演中的"说口""锣歌"等口头文艺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道具、管理以及传承等方面的规则,构成了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
吴桥杂技艺术源于民间、历史悠久,有其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带着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几千年传承就是其强大生命力的证明。吴桥杂技艺术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既有国家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包含着独特地域风骨的燕赵精神。
折叠 === 传承状况===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演出组织形式、活动形式的改变,老艺人、老教练、老手艺人越来越少,行业规矩淡化,吴桥杂技文化有逐渐走向消亡的危险,亟待挖掘和抢救保护。
折叠 === 传承人物王保合,男,汉族,1944年生,河北吴桥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魔术师。王保合出身于杂技世家,6岁从其祖父王玉林(老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卸索大王)学艺,1951年开始登台表演。其传统戏法"三仙归洞"演出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速度快、趣味强。缩骨表演因需从小练习,相当艰苦,很难找到传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王保合先后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第三届全国魔术比赛金菊银奖。曾获"著名表演艺术家"称号,被誉为"鬼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保合]],男,汉族,1944年生,[[河北吴桥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魔术师]]。王保合出身于杂技世家,6岁从其祖父[[王玉林]](老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卸索大王)学艺,1951年开始登台表演。其传统戏法"三仙归洞"演出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速度快、趣味强。缩骨表演因需从小练习,相当艰苦,很难找到传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王保合先后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第三届全国魔术比赛金菊银奖。曾获"[[著名表演艺术家]]"称号,被誉为"[[鬼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于金生 ]] ,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河北省吴桥县,项目名称:吴桥杂技。 ===保护措施===
折叠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吴桥县杂技团获得"吴桥杂技"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折叠编辑本段 == 社会影响== 
展览演出
2017年10月27日至11月4日,由文化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11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石家庄举行,河北省杂技团的《 [[ 诗画韵――蹬伞 ]] 》等节目亮相。
2019年10月29至30日,全国杂技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会演活动在吴桥杂技大世界举行,此次会演是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吴桥杂技连天下 ]] 》等节目参演。 ==文化轶事==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轶事
历史传说
传说,唐代书生纪晓堂两次进京赶考,因不图贿赂,中了进士,又被除名,一气之下,只身云游四海。这天,来至终南山下,正遇杂技之祖吕洞宾,便拜师学艺,学会了三百六十套戏法把戏。出师后,浪迹至吴桥,安居在一座道观里,收徒传艺。从此,师传徒、父传子、人人学,家家练,世代相传,越来越多。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n076730066g|480|270|qq}}
<center>吴桥杂技大世界</center>
{{#iDisplay:c0790pt7htd|480|270|qq}}
<center>千年的传承——探秘吴桥杂技下</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970 技藝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