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480
次編輯
變更
获得性状
,创建页面,内容为“ '''获得性状'''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ref>[https://www.sohu.com/a/328054718_120104890?_trans_=000019_wzwza 中…”
'''获得性状'''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ref>[https://www.sohu.com/a/328054718_120104890?_trans_=000019_wzwza 中华汉字: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绝后的文明瑰宝!],搜狐,2019-07-20</ref>,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ref>[https://www.sohu.com/a/522146935_121124216?_trans_=000019_wzwza 传统荟萃 | 甲骨文],搜狐,2022-02-11</ref>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名词解释==
获得性状亦称后天性状。指[[生物]]个体在其一生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或器官的使用或不使用)所获得的某些性状。
相关理论
通常人们所说的获得性遗传都是指体细胞产生的变异能够遗传。这一假说是过去拉马克(J. B. La-mark)的用进废退说为代表,以后为达尔文(C. Darwin)和赫克尔(E. H. Haeckel)所承认。魏斯曼(A. Weismann)创导的种质学说对获得性状遗传说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因之有些获得性状遗传论者例如斯宾塞(H.Spencer)曾与之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另外,从19世纪末至本世纪20年代,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很多论争。过去认为是属于获得性状遗传例证的,一般说来,有些是出于实验错误,有些可以用其他的原因来说明。在此类所谓获得性状遗传的实验中,著名的有豚鼠的人为神经障碍的癫痫症的遗传(C. E. Brown Sequard,1875);小家鼠在温度作用下形体变异遗传(F. B. Sumner,1910―15);因环境颜色变化而引起的蝾螈颜色和色斑变异的遗传(P.Kammerer,1913)。其他还有将兔眼晶体制成抗血清,每代家兔都用该血清注射,结果也能人为产生某些能够遗传的形态变异,如晶体混浊、眼珠细小和眼珠缺失(M. F. Guger,F. A. Smith,1918―20);另一例是小家鼠学习能力的遗传。经过学习训练,学习次数有逐代减少的趋向等。但是从1930年中期崛起的李森科(T. D. Lysenko,1898―1976)学说可以说是获得性状遗传的新变种。目前已被公认全属谬误。由于分子遗传学的进展,表明遗传信息只能从基因向蛋白质方向传递,而反向传递是不存在的。因此获得性状遗传说已被否定。
获得性状遗传
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两大法则之一(另一为用进废退)。但当今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任何遗传的变异都离不开遗传物质DNA或其上的基因。而拉马克的“获得性状”属于表现型的范畴,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同一基因型因环境不同可对应有多种表现型,某一表现型是基因型在特定环境下的表达,它所表现的性状本身并不能遗传,传给后代的是遗传物质。但当亲子代所处环境完全相同时,亲子代就有可能表现相同的性状,给人以获得性状遗传的假象。但这仅是个特例。哲学理论认为决不能由特殊概括普遍。因此,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在遗传物质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表现型改变是决不会遗传的,也就是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的这一法则是不成立的。现代达尔文主义学派、魏斯曼-摩尔根学派都反对获得性状遗传这一观念。广大生物学教师对此持否定态度也是合适的。
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但获得性状与进化之间却并非毫无关系。获得性状是指某一代生物适应其所处环境,而表达的与其基因型对应的适应范围内的一种表现型。显然,这一表现型即获得性状适应其所生活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该代生物的生存,既然有利于生存,一般也将有利于繁衍后代。有了较好的生存和繁衍条件,就能产生大量的后代,从而在突变率不变的情况下,产生较多的变异个体或变异基因。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料,有了原料和自然选择才有生物的进化。因此,尽管获得性状不直接有利于生物进化,至少也是间接有利的。
学习注意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因否定获得性状遗传而否定获得性状对生物进化的意义,也不能因获得性状有利于生物进化而认同拉马克的获得性状遗传的学说。这是在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