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六度

移除 6,829 位元組, 11 個月前
明旸法师
问:[[何云]]六度为佛教积极之法?
答:菩萨修六度,不独自度,亦为度他。且以度他为自度,所谓 度尽众生 方证菩提,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是也。既以度人为务,岂非积极之法乎。又观菩萨所发誓愿,一曰 众生无边誓愿度,二曰[[福智]]无边誓愿集,三曰[[佛法无边]]誓愿学,四曰 如来无边誓愿事,五曰 无上妙法誓愿成,岂非积极之行乎。然此诸行不出六度,故六度为积极之法也。
 
==明旸法师==
布施度悭贪:布施意为普舍,人们都有悭吝,不舍,贪得无厌之心。对于钱财物质,不但不肯施舍给人,而且贪得无厌,[[多多益善]],心不知足,惟图多求。因此就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甚至杀人放火,谋财害命,不择手段,来贪求财物,做出种种恶业 感招[[恶报]]。[[圆瑛大师]]生前开导弟子们说:‘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把这二句话,记在心里,会有好处。菩萨修行布施度,就是对治众生悭贪罪恶之心。布施有三种:一是财施,财施分为内财和外财二种。内财布施,是把自己的头目、[[脑髓]]甚至生命,都可以布施给众生。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之中,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时,曾经割了全身的肉,来救度一只老鹰;将自己的身体饲喂饥饿的老虎,救了几只老虎母子的生命。佛经里像这种将生命布施的[[本生故事]]很多。外财布施是把自己的金银财宝、饮食医药等等来布施。喜舍帮助他人,使众生生大欢喜,离苦得乐。二是法施。菩萨为了随顺众生根机,常根据佛法教理,善巧方便,不辞疲倦,讲经说法,化导众生。令众生闻法解悟,发心修行,得度悭贪罪恶之心。三是无畏施。菩萨发慈悲心,不恼害一切众生,常与众生种种安乐。众生如果遇到危难苦厄之事,心生怖畏,菩萨就来安慰他,护佑他。救拔众生种种苦恼,就像[[观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当十方世界众生受诸苦恼的时候,能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寻声救苦,使众生解脱种种苦难得离怖畏。这就是以无畏力,施诸众生。
持戒度毁犯:指菩萨受持佛所制定的清净戒法,释迦牟尼佛在临涅槃时,就嘱咐阿难尊者等诸大弟子说:‘我在世时,你们是以我为师,到我灭度以后,你们要以戒为师,[[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因为戒法是得成[[无上菩提]]佛果的根本。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法是三无漏学的基础。这是渡苦海的法囊,渡迷津之宝筏,暗室里的明灯。我们对待戒法如同眼睛一样的重要,要时时刻刻加以保护。戒法有大乘戒法与[[小乘戒]]法。对待大乘戒法:《梵网经》所说的[[十重]]四十八轻的戒法,三聚净戒,以及无作妙戒。什么叫做[[三聚净戒]]呢?一是[[摄律仪戒]]。是无恶不断,乃至一点点的小恶,也要去断。星星之火也能把高大的[[须弥山]]烧光。二是摄善法戒。是无善不修。不要以为微小之善而不去做,要知道滴水可以成河。三是饶益有情戒。是无生不度,菩萨发大菩提心,[[万行]]繁兴,[[饶益]]有情,所以称为觉有情。总之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这是大乘[[菩萨戒]]法的精神。小乘戒法:有优婆塞、优婆夷的[[三皈五戒]]。三皈:第一皈依佛,以佛为师。第二皈依法,以法为师。第三皈依僧,以僧为师。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以三宝为师。[[五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优婆塞意译为[[近事男]],优婆夷意译为[[近事女]]。就是要亲觐承事[[佛法僧三宝]]。
[[八关斋戒]]:在家的善男信女,于[[一日一夜]],能够受持斋戒,就可关闭诸恶趣门。内容: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著[[香花]]鬘及香油涂身;不歌舞伎乐,不故往观听;八、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规定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如遇月小,即改为二十八、二十九)[[六斋日]],受持此戒。八戒通大小乘,如秉受此戒,[[发菩提心]],即菩萨八戒。
沙弥、沙弥尼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著香花鬘璎珞,不香油涂身;八.不歌舞伎乐,不故往观听;九.不非时食;十.不捉生像,金银宝物。
[[式叉摩那]],意为学法女,就是要[[进求]]比丘尼戒以前的一段学戒过程中,先受六禁法:第一.不[[淫欲]];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杀生;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非时食。若能够受持这六种禁戒者,以后才可以受比丘尼具足戒。
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共约五篇戒法。第一、四波罗夷意译为弃。第二、十三僧伽婆尸娑、译为初残。第三、是一百二十[[尼萨耆波逸提]]。第四、八波罗提提舍尼。第五、一百突吉罗。此外加上七灭诤和二不定,共成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共约成五篇戒法,第一、八波罗夷。第二,十七僧伽婆尸娑。第三、二百零八条尼萨耆波逸提。第四、八波罗提提舍尼。第五、[[一百条]]突吉罗。此外再加上七灭诤和二不定。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这是佛在世时,经常教导弟子要严持禁戒。[[持戒修身]]。归纳起来有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菩萨修持清净戒法,自然也能度脱一切毁戒[[犯戒]]的种种罪恶,所以说佛的弟子一定要持戒修身,才能够断除烦恼,跳出轮回。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忍辱度[[嗔恨]]:菩萨修忍辱行,能度脱嗔恨之心。古人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因为嗔恨心是[[无明业火]]。[[我人]]嗔心一发,马上怒火冲天,焚烧起来,就不顾一切。什么罪恶言行,都可随之发生。即把许多业障之门,大开特开。因此犯下了[[弥天大罪]],违反了国法人情,造诸恶业。所以佛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心中只图报复、雪怨恨,不顾伤人害己,把过去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好事,[[一笔勾销]],统统烧光,付之东流。嗔恨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犯罪可能性大,危害性也就越大。而且我们每个人嗔心习气最深、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特别注意,每逢可嗔物件到来,要紧紧把住这个关口。要用最大忍力,不要令嗔心妄动放纵。菩萨修行,利己利人,教人修忍辱波罗密,可以度脱[[嗔恨]]之心。
==忍辱法门==
6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