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342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处松辽平原南部的中心地带,位于沈阳南郊苏家屯区十里河镇(北纬41°31′,东经123°24′),沈阳生态实验站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辽河平原南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域,具有很好的区域代表性和网络研究的重要性。平均海拔41米,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ref>[https://www.sohu.com/a/352809419_100941 【专题突破】关于季风气候的最全整理],搜狐,2019-11-10</ref> ,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年均温7-8℃,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3100-3400℃,年总辐射量120-135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147-164天,年降水量650-700毫米。
==机构简介==
==研究方向==
沈阳生态站建站以来,许多研究工作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成为我所应用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正在进行的许多研究工作,是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在施肥制度研究方面,从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对大量和中微量元素 <ref>[http://news.sohu.com/a/650097123_120352554 微量元素是什么?微量元素的来源有哪些?] ,搜狐,2023-03-06</ref> 需肥规律的研究发展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效率及其肥料改性的研究;在结构功能与提高生产力研究方面,从辽中县的科学种田研究发展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提高生产力途经研究;在污染生态研究方面,从石油工业废水的农业利用发展到沈抚灌区的环境评价、土壤-植物系统的净化功能及其应用、松辽平原土壤环境背景值、环境容量和污染土壤的清洁技术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从不同作物和农业微生物生理生态研究发展到不同农业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源和汇研究。沈阳生态站逐渐形成了以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农业生态学为主学科,主要研究,复杂的多介质农田生态系统中关键生态过程和相关机理,以过程和机理研究推动农业生态学的研究,为应用开发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最终服务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沈阳生态站良好的研究设施、独特的试验环境和开放的管理措施,也使沈阳生态站成为中国科学院一个重要的研究和示范基地,吸引了大批科研人员来沈阳生态站从事研究和示范工作。来沈阳生态站从事研究和示范的人员包括: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科学院其它研究所人员、院外和国外人员。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3人,其中有院士1人、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10人;博士生导师8人。客座研究人员5人,研究生近30人;国外杰出人才基金(百人计划)获得者3人。沈阳生态站的成果显着,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多项成果获国家、部委和地方的奖励,申报几十项国家专利。四项提案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或得到国办采纳:沈阳生态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闻大中研究员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搞好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的建议被评为优秀提案。闻大中研究员撰写关于“三农”问题的政协提案和咨询报告,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三任总理亲切接见,并听取汇报;张旭东研究员和武志杰研究员提交的咨询报告—建议国家尽快启动东北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被国办采用;武志杰研究员提交的咨询报告—加强东北地区资源环境研究保障老工业基地经济全面振兴,被中办、国办采用;武志杰研究员提交的咨询报告—建议调整东北产业结构 加强东北绿色农业清洁产业带建设,被国办采用。沈阳生态站共获得国家、院省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受理专利6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其中,比较重大的成果有:“新型肥料—长效碳酸氢铵的研制与应用”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土地处理—城市污水处理革新/替代技术研究”于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长效缓释肥料研制与应用”于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