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增加 4,321 位元組, 11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ref>[https://www.sohu.com/a/1305…”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ref>[https://www.sohu.com/a/130584341_507440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搜狐,2017-03-27</ref>,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ref>[https://www.sohu.com/a/73739477_211277 中国汉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f>,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名词解释==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是一组编码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的统称。[[人类]]的MHC被称为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即人白[[细胞]]抗原;小鼠MHC则被称为H-2。HLA位于人的6号染色体短臂上,H-2位于小鼠的17号染色体上。

MHC可以分为经典MHC与非经典MHC两类,经典MHC包括MHC I、MHC II、MHC III[[基因]],分别编码MHC I分子、MHC II分子、MHC III分子。

发现史

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复合体最早在近交系小鼠(inbred mice strains)中发现,克拉伦斯·库克·利特尔在做肿瘤组织移植实验时发现不同小鼠个体间会有排异反应。乔治·斯内尔将移植时引起排异的抗原命名为组织相容性抗原,并指出了H-2复合体就是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这是最早发现的MHC基因座。因其贡献,斯内尔获得了198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分类

根据基因的位置和功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为三类,分别为MHC class I,MHC class II,MHC class III.

MHC class I(MHC I):位于一般细胞表面上,可以提供一般细胞内的一些状况,比如该细胞遭受病毒感染,则将病毒外膜碎片之氨基酸链(peptide)透过MHC提示在细胞外侧,可以供杀手CD8+ T细胞等辨识,以进行扑杀。

MHC class Ⅱ(MHC Ⅱ):大多位于抗原呈递细胞(APC上),如巨噬细胞等。这类提供则是细胞外部的情况,像是组织中有细菌侵入,则巨噬细胞进行吞食后,把细菌碎片利用MHC提供给辅助T细胞,启动免疫反应。

MHC class Ⅲ (MHC Ⅲ) :主要编码补体成分,肿瘤坏死因子(TNF),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21羟化酶基因【CYP21A和CYP21B】。

生理意义

1、MHC抗原最初是作为移植抗原而被发现的,是引起移植排斥的主要抗原系统。这种抗原不合,即可引起受体的免疫应答,排斥移植的供体组织。70年代后证明MHC分子还具有重要的免疫生理功能。

MHC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参与抗原识别。70年代R.M.津克纳泽尔等在小鼠实验中发现杀伤 T细胞在杀伤感染病毒的靶细胞时,只能杀伤同系感染靶细胞,而对不同系的感染靶细胞则无杀伤作用,称这种现象为遗传限制性。随后证明杀伤T细胞与靶细胞的MHC必需一致才有杀伤作用,因此又称此现象为MHC限制性。

2、人们还发现外周血B细胞和单核细胞等非T细胞在体外能诱导某些自身反应性T细胞发生增殖反应,称这种现象为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并证明这是由非T细胞上MHCⅡ类抗原引起的。这种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体内可能具有增强或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借以维持机体的免疫稳定性,因此MHC分子也参与免疫调节作用。

3、研究证明,MHC分子对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成熟过程也起重要作用。体外研究发现:去除胸腺中MHCⅡ类抗原阳性的基质细胞,则T4T细胞的发育受阻,在胸腺培养细胞中加入抗MHCⅡ类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也能阻止T4 T细胞的发育。认为MHC分子在T细胞自身耐受的形成和T细胞库的产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4、现已证明,MHC不仅控制着同种移植排斥反应,更重要的是与机体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及某些病理状态的产生均密切相关。因此,MHC的完整概念是指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251,5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