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赵昀

增加 86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赵昀''' (南宋第五位皇帝)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赵昀
|圖片 = [[File:T01d311e5ada06069e7.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image.so.com/view?q=%E8%B5%B5%E6%98%80&src=tab_www&correct=%E8%B5%B5%E6%98%80&ancestor=list&cmsid=b9d252b762c48dab9a3e93ae637912cd&cmran=0&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1#id=ed53765e6f28bbc931001f7f79973656&prevsn=0&currsn=60&ps=120&pc=60 原图链接][http://www.360doc.cn/article/112480_139425514.html 图片来源于个人图书馆网]]]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205年1月26日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宋理宗、赵与莒、赵贵诚
| 職業 = 皇帝
| 知名原因 = 南宋第五位皇帝
| 知名作品 =
}}
<nowiki>请在这里插入非格式化文字</nowiki>
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
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赵昀原名赵与莒,绍兴府山阴(今 [[ 浙江 ]][[ 绍兴 ]] )人。 [1] 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为 [[ 宋宁宗 ]] 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 [2] 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 [[ 史弥远 ]] 拥立为帝。 赵昀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 [[ 史弥远 ]] 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死后,赵昀才开始亲政。他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 [[ 端平更化 ]] ”。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联蒙灭金。执政后期,赵昀又沉缅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 [[ 丁大全 ]] [[ 贾似道 ]] 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鄂州之战,宰相贾似道以赵昀名义向 [[ 蒙古 ]] 称臣,并将 [[ 长江 ]] 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 景定五年(1264年),赵昀在临安去世,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岁。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葬于永穆陵。 [3-4]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昀宋理宗本名赵与莒,原来不是皇子,而只是 [[ 宋宁宗 ]] 的远房堂侄。他是 [[ 赵匡胤 ]] 之子 [[ 赵德昭 ]] 的十世孙,但宋帝位一向并非由赵德昭这一脉后人继承,至 [[ 赵与莒 ]] 父亲 [[ 赵希瓐 ]] 这一代已与皇室血缘十分疏远,而赵希瓐在生时并没有任何封爵,只当过小官,生活与平民无异,赵与莒也因此在平民家庭出生及成长。
开禧元年(1205年)正月初五生于县中虹桥家中。据传他出生前一天晚上,荣王梦见一个穿戴紫衣金帽之人来拜访。等醒来时,夜漏十刻没到,室中五彩灿烂,赤光照天,如日正中。赵昀出生三天后,家人听到屋外面有车马声,急忙赶出来看,什么也没看见。他小时候曾经白天睡觉,别人忽然看见他身上隐隐出现龙鳞。
赵与莒七岁时,父赵希瓐逝世,生母全氏带他及弟 [[ 赵与芮 ]] 返娘家,三母子在全氏在 [[ 绍兴 ]] 当保长的兄长家寄居,一直到赵与莒十六岁。宋宁宗因八名亲生子皆幼年夭,宁宗命宰相 [[ 史弥远 ]] 找寻品行端正的宗室继承沂王王位,而史弥远将此任务交了其幕僚 [[ 余天锡 ]] 。余天锡途经绍兴遇着大雨,在全保长家中避雨,于是认识了赵与莒兄弟。余天锡知他们为赵氏宗族,也觉得兄弟二人行为得体,认为是合适人选继承沂王,故向史弥远推荐。史弥远接两兄弟往临安亲自考量,也认为兄长赵与莒为继承沂王的合适人选,故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将赵与莒选入宫内,赐名贵诚,继承沂王王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驾崩,史弥远联同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废太子 [[ 赵竑 ]] 为济王,立沂王 [[ 赵贵诚 ]] 为新帝,是为宋理宗。
===联蒙灭金===
赵昀 [[ 南宋 ]] 中后期, [[ 蒙古 ]] 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成为继辽、 [[ 西夏 ]] 、金之后又一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宋朝内部就对外政策产生了争议。一些人出于仇视 [[ 金朝 ]] 的情绪,主张联蒙灭金,恢复 [[ 中原 ]] ;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理性,援引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以金为藩屏,不能重蹈覆辙。无休止的争论使宋朝在这两种意见之间摇摆不定,既不联金抗蒙,也未联蒙灭金。然而,随着蒙古与金朝之间战事的推进,金朝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理宗最终还是作出了决策。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 [[ 王檝 ]] 来到京湖,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京湖制置使 [[ 史嵩之 ]] 上报中央,当朝大臣大多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可以报靖康之仇,只有 [[ 赵范 ]] 不同意,主张应借鉴 [[ 徽宗 ]] 海上之盟的教训。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理宗把这看作是建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让史嵩之遣使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则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 [[ 宋朝 ]] ,但双方并没有就河南的归属达成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这为后来留下了巨大的后患。
[[ 金哀宗 ]] 得知宋蒙达成了联合协议,也派使者前来争取南宋的支持,竭力陈述唇齿相依的道理,说:“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意思是支援金朝实际上也是帮助宋朝自己保家卫国。理宗拒绝了金哀宗的请求。
理宗任命史嵩之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主持灭金事宜。绍定六年,宋军出兵攻占邓州等地,于马蹬山大破金军武仙所部,又攻克唐州,切断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十月,史嵩之命京湖兵马钤辖孟珙统兵二万,与蒙军联合围攻蔡州。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缢而死。末帝完颜承麟为乱兵所杀,金国灭亡。
10,7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