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34
次編輯
變更
李从厚
,無編輯摘要
'''李从厚'''
应顺元年(西元 934年),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叛乱,攻至洛阳称帝,废李从厚为鄂王。李从厚逃至卫州,不久遇弑身亡。他在位仅五个月,终年二十一岁。后晋时期追谥曰闵皇帝(一作愍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从厚是李嗣源第三子,幼年时便爱读 [[ 《春秋》 ]] ,略通微言大义。他相貌酷似李嗣源,因而深受宠爱。
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称帝,史称后唐明宗。李从厚被加授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
天成二年(927年),李从厚被拜为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加授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同年十一月,又加授检校太傅。
天成三年(928年),李从厚被外放为宣武军节度使,出镇汴州(治今 [[ 河南 ]][[ 开封]]),仍兼判六军诸卫事。
天成四年(929年),李从厚改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移镇 [[ 太原 ]] 。
长兴元年(930年),李从厚改任成德军节度使,移镇镇州(治今 [[ 河北 ]] 正定),不久被封为宋王。
长兴二年(931年),李从厚加授检校太尉、兼侍中,改任天雄军节度使,移镇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
长兴三年(932年),李从厚又被加授为 [[ 中书令 ]] 。
===继承帝位===
李嗣源的次子 [[ 李从荣 ]] 被封为秦王,担任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他掌管京师政务,且握有兵权,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后又被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始终未被确立为储君,常心有不安。 李从厚是李从荣的同母弟,在朝野颇有人望,因而深受李从荣的猜忌。但他对李从荣极其恭敬、顺从,方使得兄弟之间没有出现大的隔阂。
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唐明宗病重。李从荣率牙兵列阵于天津桥,准备以武力入宫夺位。枢密使 [[ 冯赟 ]] 、 [[ 朱弘昭 ]] 与宣徽使 [[ 孟汉琼 ]] 入禀明宗,指挥禁军平乱。李从荣兵败被杀。明宗病中闻变,病情加剧。他决定由李从厚嗣位,便命孟汉琼赶往魏州,召李从厚回京。 十一月二十六日,唐明宗驾崩。而李从厚直到三日后方才赶回 [[ 洛阳 ]] 。
同年十二月初一日,李从厚在西宫为明宗发丧,并于柩前即皇帝位。他遵照明宗遗命,"以日易月",服丧二十七天。 二十八日,李从厚开始在中兴殿处理政务,并召 [[ 翰林学士 ]] 为他讲读《贞观政要》和《太宗实录》。他虽欲励精图治,但却不懂治国之道,处事优柔寡断,且无识人之明。 当时,朱弘昭、冯赟自恃有拥立之功,专擅朝政,将李从厚的亲信都排挤出朝廷,又将禁军指挥使安彦威、张从宾外调为节度使,借机掌控了禁军兵权。李从厚虽然不悦,却无可奈何。
===激反潞王===
潞王 [[ 李从珂 ]] 是唐明宗的养子,自幼随父征战,在后唐灭后梁之战中屡立战功,官至凤翔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也是战功卓著,深得军心。二人的官位、声望皆在朱弘昭、冯赟之上,因而深受忌惮。当时,李从珂的长子 [[ 李重吉 ]] 担任禁军控鹤都指挥使,女儿李惠明(法号幼澄)在洛阳出家。朱弘昭将李重吉外放到亳州任团练使,削去其禁军军职,又将李惠明召入禁中,实际上是作为人质。李从珂见儿子外调、女儿内召,知道朝廷对自己有猜忌之意,心中疑惧不安。
应顺元年(934年)二月,李从厚听从朱弘昭、冯赟的建议,通过枢密院调令对凤翔、河东、成德、天雄四镇节度使进行易地调动,并派使臣监送。其中,李从珂被调离凤翔,改镇河东。李从厚本想借此削弱四镇实力,但因未按朝廷规制下达制诏,引起各节度使的极大不满。李从珂在部将的鼓动下,趁机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叛乱。李从厚忙征调西都留守王思同、护国节度使安彦威、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等六镇节度使,联军征讨凤翔,同时将李重吉幽禁于宋州(治今 [[ 河南 ]] 商丘)。
同年三月,朝廷派遣的诸道军马汇集凤翔城下,大举攻城。凤翔城低河浅,守备力量薄弱,东西关城接连失守,城中将卒死伤严重。李从珂只得登上城头,自陈战功,哭诉朝廷信任奸佞,无罪诛杀功臣。他恸哭不止,哀感诸军。当时,张虔钊负责主攻城西南,因急于求功,命亲军持刀刃驱逼士卒攻城。士卒愤怒不已,纷纷倒戈反攻。羽林指挥使杨思权、严卫步军左厢指挥使尹晖趁机率部投降李从珂,王思同、张虔钊等六镇节度使大败遁走。李从珂乘胜东进,攻入西都长安(治今 [[ 陕西 ]] 西安)。
===避乱出逃===
李从厚得知诸道军马兵败凤翔的消息,不禁惊慌失措,在朝堂上对朱弘昭、冯赟等人道:"先帝辞世之时,朕本无意争夺帝位,都是被诸公所拥立。朕幼年继位,将朝政委托于诸公,对诸公所定的国家大计无有不准。这次兴兵讨伐凤翔,诸公无不自夸,称平叛不足为虑。如今事已至此,诸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扭转祸局?如果没有,朕便西去迎接潞王,以帝位相让,如仍不免罪责,纵然是死也心甘情愿。"朱弘昭、冯赟惶惧不安,无言相对。
李从厚遣使宣召 [[ 石敬瑭]](时任成德节度使)入朝,想让他率军抵御凤翔军东进。侍卫都指挥使康义诚打算投降李从珂,请求率京中禁军出征,而马军指挥使朱洪实则主张以禁军坚守洛阳。二人争执不休,皆称对方是想趁机造反。李从厚难辨是非,竟将朱洪实斩首。 他倾尽府库,大肆犒赏禁军,并许诺平乱后还有重赏。禁军军士却并不感念皇帝恩德,反而更加骄纵,行军途中肆无忌惮,扬言要到凤翔再领一份赏赐。不久,李从厚又命处死 [[ 李重吉 ]] 、 [[ 李惠明 ]] 。
李从珂攻破陕州(治今河南陕县)后,传书慰抚京中百官,称自己此番入京只诛朱弘昭、冯赟两族,让他们不要忧虑。而这时,禁军刚行至新安,便已百十成群,争相奔向陕州。康义诚到达陕州境内的乾壕时,麾下仅剩几十人,遂向李从珂请降。李从厚忙命宦官召朱弘昭入宫,商讨对策。朱弘昭却以为皇帝是要追究罪责,投井自杀。京城巡检安从进早有投降李从珂之意,趁机攻杀冯赟,诛灭其族,而后派人将朱弘昭、冯赟的首级送往李从珂军中。
===被废遇害===
李从厚逃奔魏州途中,在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城东数里处遇到了率军入朝的 [[ 石敬瑭 ]] 。他将近日发生的变故告知石敬瑭,向他询问兴复之策。石敬瑭托言要与卫州刺史王弘贽商议,将李从厚安置在驿馆中。王弘贽认为李从厚已经没有复起的希望。石敬瑭便指使牙内指挥使刘知远引兵入驿,将李从厚的随从侍卫全部杀死,而后率军赶赴洛阳。李从厚被独自撇在驿馆,后又被王弘贽软禁在州衙中。
应顺元年(934年)四月,李从珂进入洛阳,冯道率百官三次上表劝进。李从珂先以曹太后的名义下诏,将李从厚废为鄂王,两日后在明宗柩前即位称帝。他命殿直王峦(王弘贽之子)前往卫州,弑杀李从厚。 李从厚死时,年仅二十一岁。
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灭后唐称帝,建立 [[ 后晋 ]] 。他追谥李从厚为闵皇帝(《新五代史》作愍皇帝),并将李从厚与 [[ 李从荣 ]] 、 [[ 李重吉 ]] 一同葬于徽陵(明宗陵墓)之中。
天福四年(939年),石敬瑭又在洛阳为唐朝设立五庙,供奉高祖 [[ 李渊 ]] 、太宗 [[ 李世民 ]] 、庄宗 [[ 李存勖 ]] 、明宗 [[ 李嗣源 ]] 以及李从厚。
=='''为政举措'''==
应顺元年(934年)二月,李从厚为削弱藩镇实力,对藩镇节度使进行移镇。他将河中节度使李从璋调往凤翔,担任凤翔节度使;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调往 [[ 太原 ]] ,担任河东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调往镇州,担任成德节度使;成德节度使范延光调往魏州,担任天雄节度使。
三月,李从厚对禁军进行调整,将左右羽林军的四十指挥(指挥为编制单位)改编为严卫左右军,又将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改编为捧圣左右军。
蔡东藩:① 明宗既殂,从厚依次当立,名正言顺,本无可乘之隙。且即位仅及数月,无甚失德,亦何至速即危亡,所误者任用非人耳!然观当时卖国诸臣,皆属先朝遗老,是其咎尤不在从厚,而在明宗。 ② 明宗末年,乱机已伏,不发难于明宗之世,而延及于从厚之身,天或者尚因明宗之逆取顺守,尚有令名,特不忍其亲罹惨祸,乃使其子从厚当之耳。
《全唐文》收录有李从厚的诏书五篇:《准优经学出身选任诏》、《令三京诸道祭山川祠庙诏》、《立藩镇神道碑诏》、《禁滞狱诏》、《定夺情限制敕》。
=='''亲属成员'''==
===父母===
夏氏,长兴元年(930年)追封为皇后,谥号昭懿。
===兄弟===
====亲兄弟====
====义兄弟====
===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