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林尚安

增加 8,21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林尚安]]'''| 外文名 = | 圖片 =[[File: 林尚安 .jpg|缩略图|居中|[https://gss3.bdstatic.com/7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66280964b23533faf5b6942890e89a22/3c6d55fbb2fb431612d2fa1023a4462308f7d38f.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6%9E%97%E5%B0%9A%E5%AE%89/3823506/0/3c6d55fbb2fb431612d2fa1023a4462308f7d38f?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出生日期 ={{birth date |1924|07|12}}| 出生地點 = 福建永定|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09|03|17|1924|07|12}}| 国籍 = 中国| 民族     = 汉族| 别名     =    | 職業 = 高分子化学家 | 教育程度 = 厦门大学化学系 | 信仰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林尚安]]''' ( 1924.6.8-2009.3.17),高分子化学家。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高分子所所长、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1] 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0年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
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对烯烃高效催化聚合、共聚合与聚合理论及各种聚烯烃的合成进行系统的研究。探明各种烯烃催化聚合反应规律和最佳聚合条件,理论分析了各种影响的因素,并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参数及数学模式、聚合反应单元微观历程及机理、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及浓度的定量测定、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分子设计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制多种新型高效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及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先后用于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中低密度聚乙烯、等规(及间规)聚丙烯、等规聚丁烯、等规(及间规)聚苯乙烯及11种烯烃共聚物,进而研究乙烯气相聚合、聚烯烃结构调节与功能化,均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
<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2/linshangan.html 林尚安(高分子化学家)]博雅文化</ref>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聚烯烃优质材料合成及功能高分子研究,成绩卓著。已出版专著4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多篇,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0多项,
<ref>[https://www.taomingren.com/baike/6343 林尚安]淘名人</ref>
==科研成果==
林尚安教授在中山大学5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基本上都在实验室度过的。他以顽强的毅力,在高分子领域里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攻关,取得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要从事有机硅高分子的研究,所研究的有机硅新材料曾被应用于国防及尖端装置中,获得国防科工委奖和全国科技大会奖。
 
七十年代以后,他对烯烃高效催化聚合、共聚合与聚合理论及各种聚烯烃合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配位聚合理论。美、日、德等国际著名高分子专家盛赞他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已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他研制成功的多种新型高效催化剂,用于合成超高分子聚乙烯、高中低密度聚乙烯、无规聚丙烯、等规聚丁烯及多种烯烃共聚物,效果甚佳。
他所研制的“苯乙烯定向聚合高活性催化剂”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他研制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工程塑料、乙烯气相高效率聚合催化剂和各种烯烃共聚合催化剂,以及茂金属催化剂合成间规聚苯乙烯及其嵌段共聚物的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前沿水平。他因有所创新,从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纳入国家“八五”、“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并通过验收鉴定,在聚烯烃的化学改性、功能高分子膜材料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合成有发展前景的功能高分子富氧膜的新构思。他还研制成醇-水透过蒸发膜材料和属于国家“863”计划的“人工种子的高分子种皮研究”的成果,均为新颖性、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国家“863”计划生物工程技术专家组好评。
 
他首创出多功能催化剂。例如,他设计研制成功的含ND.TI复合主催化组分的苯乙烯等规聚合新催化剂,聚合效率比文献值高达一个数量级,等规度高达95%~98%,并能使烯烃与苯乙烯高效定向共聚成综合性能优于ABS的合金工程塑料,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工程塑料等3项属于中国领先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也获推广应用;在中国率先突破了乙烯气相高效聚合和共聚合的负载型复合催化剂制备的技术关,从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通过鉴定纳入国家计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对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苯乙烯等五种烯烃的配位聚合(例如丙烯、1-丁烯的定向聚合)、和二元、三元共聚合(例如乙烯-丁二烯共聚合、乙-丙-丁烯三元共聚合)的多功能高效催化剂中各种组分的作用、聚合反应机理、聚合物微观结构与性能及其控制因素等,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从而能剪裁调节合成各种组分的烯烃共聚物,进一步探明催化剂聚合活性中心的本质和立体定向性聚合机制,建立具有各种烯烃的普适性的衰减型聚合反应动力学方程、动力学参数及其物理意义,并完成理论推道,为催化剂和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提供科学依据,极大地丰富了配位聚合理论。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被国际著名高分子专家所盛赞。
 
他与美国麻省大学J.C.W.CHIEN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先研制出丙烯高转化率、高等规度聚合的钒系催化剂,并与钛系作比较,深入研究载体MGC12作用。在此之前,国际上仅有钛系催化剂能进行丙烯高效等规聚合。在聚烯烃的化学改性合成功能高分子分离膜的研究方面,提出合成有发展前景的多种功能高分子富氧膜的新构思。研制出新型的液晶-聚烯烃复合膜、有机硅氧烷-聚烯烃复合膜和有机聚合物-聚烯烃复合膜等4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邀请报告幷发表在国外刊物上。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r63486loap02cl0.html 林尚安,高分子化学家。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名人简历</ref>
==获奖记录==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12项,及全国优秀教师和南粤杰出教师称号。
1982年主编新版本的《高分子化学》,内容充实,包含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是一部有价值的教材和参考书,这本书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好的专著,1988年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984年、1988年还主编了《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和《配位聚合》等专著。他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具有高水平的论文150多篇;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4奖,广东省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他还先后荣获“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园丁奖”、“南粤杰出教师奖”、“广东省职工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中山大学“特别贡献奖”。
<ref>[http://tech.gmw.cn/scientist/2016-04/25/content_19849083.htm 林尚安:21世纪将是高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光明网</ref>
==人物评价==
[[File:林尚安1.jpg|缩略图|[https://gss0.bdstatic.com/-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d1c8a1ac4f10b912bbc1f1fcf3fcfcb5/aa64034f78f0f736b31aaa160255b319eac413c4.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6%9E%97%E5%B0%9A%E5%AE%89/3823506/0/aa64034f78f0f736b31aaa160255b319eac413c4?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肯定了林尚安院士在中大任教57年来在高分子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所做出的卓著贡献。他赞扬林院士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具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和高尚情操,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为世界输送了不少杰出人才。他希望大家以林院士为代表的优秀学者为榜样,为我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毛宗万院长表达了对林尚安院士的深切缅怀。他表示,林院士不仅是功绩卓著的化学家,还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并认为,弟子们捐资竖立这座雕像并捐赠给学校,正是林院士得到大家尊敬和爱戴的表现。
 
林院士同事代表王海华教授和弟子代表徐迎宾校友分别表达对林尚安院士的怀念,并希望林院士的风骨和精神能继续得以传承。
<ref>[http://muchong.com/html/201312/6822790.html 中大林尚安院士的《高分子化学》]</ref>
==后世纪念==
2013年11月12日,林尚安院士雕像揭幕仪式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举行。
<ref>[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CSZ198704001.htm 林尚安]知网空间</ref>
==文献来源==
{{Reflist}}
[[Categoru:中国化学家]]
[[Categoru:中国教育家]]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