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感性直观

增加 150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感性直观'''<br><img src="https://hbimgimg0.huabanbaidu.com/53e5329eb8ced6a8c064b51977be1e02606518c017cd1-xWVB2w_fw658it/u=1043625666,3466214601&fm=253&fmt=auto&app=138&f=JPEG?w=357&h=50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http://huabanmt.sohu.com/pins20180509/1065233561 n537188101.shtml 圖片來自 花瓣搜狐网]</small>
|}
'''感性直观'''规定
1)康德坚决主张所有的“直观”都只能是感性直观,无论是“纯直观(时间和空间),还是对在时间和空间中直接通过感觉而表现为现实的东西的经验性直观”,在批判的知识论的立场上,他坚决否认有其他形式的直观(智性直观或智性表象)的可能性,他认为这种认识方式是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人所不能想象的,虽然它可能会被神所拥有。
 
在康德哲学中,感性直观过程是从抽象主体的角度阐述的,不涉及我与他人经验的问题。首先,“存在”不是感性直观的对象,也不是知识的对象,当别人告诉我某物存在的时候,这某物必得有些具体性质,而不能只是存在,否则就等于说“存在”存在,这是同语反复。其次,某人告诉我有性质(大小\颜色\轻重等)的某物存在,那么只要我也具备认识主体的感性直观能力和知性范畴的能力,也就是说,只要我也是一个正常的认识主体,我就能够通过别人的二手信息形成直观表象。
2)按康德,能被说的东西不一定都能成为认识对象,不能仅凭“说出”物自体就认为物自体因此成了表象。 <ref>[https://www.idongde.com/q/2ea63424e25b9967/a2184219.shtml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体现什么哲学道理]懂得</ref> 康德哲学中,“上帝”、“世界”、“灵魂”都不是认识对象,它们可以被想,可以被说,但不能进入感性直观(这是知识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所以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对它们不能形成知识。
感性受外部对象的刺激并做出适当的反应而产生的表象就是感性直观。它已经不是纯粹的感觉经验了,里面还有我们的知觉判断。我们已经对这个感觉形成了知识。(纯粹的感觉我们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这个感性直观实际上就是知识了,因为我们已经对直观形式(纯粹的感觉)进行了加工。那么这个感性直观可以用形式和质料进行区分。感性直观的质料是感觉经验,而形式是什么?这个形式是不依赖于感觉的,是先于感觉就存在的。这个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本身也是一种直观,康德称之为感性纯直观,也就是[[时间]]和[[空间]]了。
==参考文献==
14,14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