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商鞅感叹自己的“为法之弊”

增加 380 位元組, 9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商鞅变法</big>'''|-|<center><img src=https://pics7.baidu.com/feed/58ee3d6d55fbb2fb47aa78a0b6cf04ae4723dc0a.jpeg@f_auto width="285"></center><small>[https://pics7.baidu.com/feed/58ee3d6d55fbb2fb47aa78a0b6cf04ae4723dc0a.jpeg@f_auto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align= light||}'''商鞅感叹自己的“为法之弊”'''[[商鞅]]作为我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其名声之大超过了一般帝王,[[商鞅变法]]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历来受到人们的热议。那么,商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人说他是一位推动了历史发展的伟大改革家;又有人说他为人刻薄寡恩,好刑名法术之学,是一个酷吏。其实,商鞅并非只懂刑名法术,只是他一生的功业表现在了为秦国变法图强上,因此历史给他贴上了“法家”的标签。商鞅早年间是魏国公叔痤的门人,深受魏国西河学派的影响,身上也有儒家的文化基因,问题是商鞅以成功为目的,他要的是名爵,那就必须拿出让君王满意的东西来。有史料记载,商鞅为了找工作,准备了三套方案去秦国参加面试,他托了一个叫景监的宦官帮忙引荐,得到了面见秦孝公的机会。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谈的是帝道,所谓帝道,就是三皇五帝之道,可见商鞅立意颇高,想辅佐秦孝公成为尧舜这样的圣君,可是孝公认为人生苦短,建功立业需争朝夕,实行帝道见效太慢,寡人等不了;商鞅第二次见秦孝公,谈的是王道,所谓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之道,孝公听了仍然觉得不满意,认为不合时宜,况且寡人要享乐,不喜欢仁义道德这一套说教;商鞅第三次见秦孝公,谈的是霸道,所谓霸道,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孝公听了大悦,同时跟商鞅约时间再详谈一次。商鞅出来后感叹道:“唉!我虽然可以帮助秦富国强兵进而实现称霸之志,但是离王道越来越远了,达不到理想的治国境界啊!”<ref>[https://www.gugong.net/zhongguo/chunqiuzhanguo/7796.html 商鞅感叹自己的“为法之弊” 故宫历史网] </ref>
==变法之争==
商鞅面试成功后,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变法活动拉开了序幕,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与商鞅围绕着“要不要变法”展开了论战。甘龙说:“圣人不易名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老实讲,甘龙等人的观点也有道理。商鞅反驳说:“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在论战中,商鞅占据上风,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这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改革运动正式展开,分三个波次逐步推进。商鞅变法的重点,是以法令来保障加强中央集权,移风易俗,重农抑商,打造国家战争机器。具体内容是: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制分家,规定一个家庭不能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废井田、开阡陌,发展以小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经济;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人们的战斗积极性。
42,5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