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志英

增加 9,169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吴志英</big>''' |- |<center><img src=https://stc-new.8531.cn/assets/20…”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吴志英</big>'''
|-
|<center><img src=https://stc-new.8531.cn/assets/20190730/1564461226121_5d3fc8aa159bb86b990911d8.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so.com/i?src=360pic_normal&z=1&i=0&cmg=15484592.3877758597024636400.1673344440651.5925&q=%E5%90%B4%E5%BF%97%E8%8B%B1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吴志英''',女,1967年8月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f>
[https://z.hangzhou.com.cn/2022/hzhrb/content/content_8395320.htm 吴志英 ],杭州文明网, 2022-11-09</ref>。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正[[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神经病学研究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副组长,中国卒中学会遗传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遗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神经内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神经遗传病、运动障碍病和神经变性病的诊治,并采用遗传和分子技术寻找疾病的致病基因,研究其发病机制并优化治疗方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Neur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60多篇。先后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ref>[https://www.fjmu.edu.cn/_t161/2012/1125/c46a9873/page.psp 吴志英教授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福建医科大学, 20208-01-02</ref>;"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第三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首届"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及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f>[https://www.sohu.com/a/204475432_387197 浙医二院吴志英教授荣获第八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搜狐, 2017-11-15</ref>。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福建福安

出生日期----1967年8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医疗教育工作者

主要成就----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致病基因。首次提出小剂量卡马西平可以完全控制PKD的发作。总结出我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致病基因的突变图谱及突变热区。提出了WD症状前个体可以单用小剂量锌剂干预的观点

毕业院校----福建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

==人物经历==
1990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系。

1995年,福建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硕士毕业。

1999年,同济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博士毕业。

2001~200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培训。

==主要贡献==
长期从事神经内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尤其对运动障碍性疾病、神经遗传病及神经变性病进行了较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作为第一申请人先后承担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另外8项教育部、省科技厅等科研课题。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 Neurology, Theranostics等国际主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多篇。

热爱祖国,勤恳敬业,治学严谨,人品高尚,是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除了完成繁重的临床医疗和教学任务之外,先后主持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福建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省科技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她开展的肝豆状核变性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等多种神经遗传病的研究,有关结果发表于《Archive of Neurology》及《Neurology》等国际著名的神经病学专业杂志,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重视,已有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患者。此外,她还与国外同行合作,对常见的神经免疫疾病"多发性硬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顶级的《自然药学》杂志(Nature Medicine)。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谢绝了国外提供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率领国内的研究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在短短时间内已取得显著成效,在神经病学领域脱颖而出。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与铜代谢障碍有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临床上无症状,子女可得病,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出现肝炎、肝硬化,肾损害,运动不协调或精神障碍等。该病可有效治疗,但强调早诊早治。该病早期表现常不典型, 常规方法无法做到症状前诊断。吴志英教授系统研究了我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绘制了基因突变频谱图;研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证实了中国人第一突变热点Arg778Leu与严重的临床表型相关;对基因诊断出的症状前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及5年临床随访观察,证实锌制剂可作为该病症状前患者首选的治疗药物,获得很好疗效,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上述结果分别发表于《Archive of Neurology》2001年第5期和2003年第6期,均为国际上首次报道,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的科技之光栏目亦曾采访报道,2004年11月她还应邀前往日本做了专题报告。近期,她率领的团队首次证实了本病发病与ATP7B蛋白的异常易位相关,研制的有关抗体申报了国内专利,曾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是成人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吴志英教授首次发现该病患者的4q→10q易位对表型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这对深入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我国病人特点的基因诊断方法,研究结果于2004年8月底在《Neurology》杂志发表后,迅速被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重要杂志的论文正面引用。

吴志英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从事合作课题研究期间,针对常见的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进行了分子发病机制研究,克服重重困难,证实了选择性阻断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的浸润可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脑脊髓炎,结果发表于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刊物《自然医学》杂志2003年第3期,福建医科大学为第二作者单位。 该研究为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自然医学》杂志是《自然》系列杂志的刊物,以该校学者的身份在世界顶尖级学术期刊全文发表研究论文的,吴志英教授是第一人。深入研究发现,一种IFN-γ的诱导蛋白与多发性硬化密切相关,她正着手研发多发性硬化的基因疫苗。

当一名医师为患者解除痛苦,是吴志英从小立下的志向。她1990年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就以优异的成绩留在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先后师从国内知名的神经病学专家慕容慎行教授和阮旭中教授,分别获得神经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余龙教授实验室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前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她,造就了她为医学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作为一名医生,她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视病人如亲人,时刻为病人的利益着想。虚心向老一辈神经病学专家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由于诊病细致耐心,诊疗水平较高,所以慕名求诊者众多。在病房独立负责一个病区,床位总是住得满满的,病人常常需要排队等候入院。病人出院时带着满心的欢喜和赞叹,赞叹这位年轻教授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吴志英教授注重为人师表,总是利用简单的图解和临床病例将书本知识讲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深受学生的好评。她除了指导研究生们进行课题设计、实验和论文撰写外,更加注重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勤于钻研的实践精神。为了随访证实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家系成员的诊断结果,她自已也常常利用值班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到边远的山区,送医送药并采集血样,反复论证,以确保结果的高度可靠。

==获奖记录==
①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排名第一);

②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0年,排名第二);

③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 ;

④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7年) ;

⑤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2年) ;

⑥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2年) ;

⑦第三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2013年) ;

⑧第一届 "康缘杯▪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 (2016年) 。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医学家]]
28,6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