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丹东市第二十四中学

增加 5,435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丹东市第二十四中学'''坐落在振安区五龙背镇孟家沟委育才路2号。学校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建有…”


'''丹东市第二十四中学'''坐落在振安区五龙背镇孟家沟委育才路2号。学校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建有面积为4400平方米的两栋教学楼,其中大小办公室15个,教室22个,理化生仪器室、实验室各1个,多媒体电教室<ref>[https://www.sohu.com/a/319994173_426518 一步搞定新一代多媒体教室,这都不知道你就out了! ],搜狐,2019-06-12</ref>、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各1个<ref>[https://gkcx.eol.cn/special/325?fromcoop=sougou&sort=1 音乐表演],中国教育在线</ref>,劳动操作室1个。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教职工85人,退休教师59人,学生总数715人。

==学校历史==

二十四中学前身是丹东师范附属小学,始建于1956年3月。1960年,原丹东八中移地建校,市教育局将原来的八中校舍给师范附小作教室。丹东24中校徽1970年8月,丹东市革委会决定将师范附小从丹东师范分出,交郊区领导管理;把原师范小、五龙背镇小和毛绢子弟学校,三所学校合并为五龙背工农兵学校。原师范附小为中学部、毛绢子弟小学和五龙背小学为小学部。1971年,五龙背镇中小学合而又分,学生各回原来的学校,学校又恢复为小学。1972年初,毛绢厂子弟中学独立。五龙背镇又把中小学分开,原镇小办小学、原师范附小办九年一贯制中学,学校更名为五龙背镇中学。1980年,原郊区改为城市区,并改名为市振安区。丹东市教育局对市区中学统一排序顺序,并决定从1980年12月1日起将五龙背镇中学改名为丹东市第二十四中学。隶属振安区直接领导。学校制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分段制。1983年,振安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又将二十八中学改为农业技术高中,将普通高中办学任务交给二十四中学。1984年振安区进一步调整高中部局,于第二学期又将二十四中学的高中部分并到三十一中学。至此二十四中学成为一所三年制初级中学。1988年,振安区又决定将原三十二中(老古沟中学)撤掉,办学任务由二十四中学承担。至此,二十四中学进入了一个规模稳定、秩序正规、质量提高的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荣誉播报编辑1983年——1990年:先后获得辽宁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行为规范》先进单位,丹东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先进单位、先进团委、卫生模范单位、理化实验室建设先进一等奖,振安区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办学设施标准化学校等荣誉。1990——2000年:先后获得辽宁省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先进学校、省农村初级中学示范学校、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丹东市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学校、自制教具先进集体,振安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学雷锋先进集体、先进团委等称号。丹东市第二十四中学2000年——现在:先后获得省教育科研工作优秀实验校,丹东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控辍保学先进单位,振安区先进党支部。

==办学理念==

播报编辑校风现任校长勤学深思,创新超越。校训厚德博学 敬业奉献 博学勤奋 合作争先办学思想现在的24中(2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实现质量、规模、结构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学特色==

(1)、开展情感加制度管理,创设合作竞争氛围领导与师生间的深厚感情,会促使学校的管理更严格、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因此,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学校更注重情感管理,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形成合作竞争的良好氛围。(2)、优化育人环境,强化习惯养成性教育德育为先,环境育人。我校在努力做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大力整治校园环境,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同时,以抓养成性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一日常规教育和以学习为中心的习惯养成教育,以文明班级评比为杠杆,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3)、突显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学校加大了说课、听课、评课的力度。把说、听、评课作为经常性工作,同时,教师之间也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法在我校迅速推广,使我校的课堂教学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780,47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