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09
次編輯
變更
李行
,→生平
李行,1930年出生於上海。1943年進入陜西鄭縣扶輪中學就讀,從觀賞學長姐演出的話劇中,奠定對戲劇表演的嚮往。1946年8月,轉入上海私立復旦實驗中學高中二年級。1948年進入[[蘇州]]社教學院,體會到學院派戲劇訓練過程;隨後舉家遷徙[[台灣]],於1949年進入[[師範學院]](即今[[師範大學]])教育系,經常參加校內[[話劇]]社演出,擔任導演。
1950年,演出電影處女作《春滿人間》,此後陸續參與十餘部台語片的演出,同時亦活躍於劇場,出任導演及演員;1952年6月,從省立師範學院教育系畢業。1954年擔任自立晚報文教影劇記者。9月,申請進入[[中影]]公司擔任基本演員遭拒。1955年與師大體育系同學 [[ 王為瑾 ]] 結婚。1957年起在[[唐紹華]]執導的影片裡兼任副導演,正式跨入電影幕後工作。
1958年,首次執導電影,與[[張方霞]]、[[田豐]]合導台語片《王哥柳哥遊台灣》,帶動了台語片的喜劇風潮。1960年因台製廠長[[龍芳]]提攜擔任特約編導,拍攝省政建設彩色紀錄片。隔年家人自組「自立電影公司」,拍攝國台語混聲片《兩相好》;1963年完成國語片《街頭巷尾》,自此結束李行的台語片時期。
1963年,完成第一部國語片《街頭巷尾》,首次與攝影師 [[ 賴成英 ]] 合作。進入中影公司,與[[李嘉]]合導國語彩色片《蚵女》,是健康寫實路線第一部電影。自《街頭巷尾》後,李行受中影總經理[[龔弘]]賞識,開啟長達十五年的「健康寫實」風潮;《蚵女》及《養鴨人家》都成為健康寫實經典代表作。1965年首次改編瓊瑤小說的《婉君表妹》,造成第一波瓊瑤旋風;並陸續嘗試執導歷史戰爭片、歌唱文藝片、西部片等不同風格電影。1967年與中影正式簽基本導演合約。1970年,由中影製片部[[胡成鼎]],中影企劃組[[陳汝霖]],中影演員管理組[[劉登善]],兩個導演[[白景瑞]]、李行,兩個攝影師[[ 賴成英]] 、[[林贊庭]],編劇[[張永祥]],與負責海外事務的[[蔡東華]],共九人一起成立「大眾電影公司」。
1973年拍攝瓊瑤作品《彩雲飛》、《心有千結》,再度掀起風潮,大眾公司改組,擔任總經理一職。1976年拍攝《浪花》,與瓊瑤發生版權糾紛;至1977年《風鈴 風鈴》,為兩人合作劃上休止符。
1978年,李行重回鄉土寫實路線,接連拍攝《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三部影片,並連續三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創下台灣影史紀錄,也是李行導演生涯的巔峰。1979年,因《汪洋中的一條船》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1982年,大眾公司結束營運。1984年,籌組「天下公司」, [[ 周信雄 ]] 有戲院, [[ 蕭晴 ]] 是報社出身負責公關、宣傳, [[ 張雨田 ]] 負責海外發行,李行則是導演兼製作。
1980年代後期,李行開始接觸影展事務,此後便積極推動促進兩岸電影文化交流。1989年,中華民國導演協會成立,獲選為首屆理事長。1990年起,率台灣電影界第一次組團訪問大陸,出任「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1992年與香港導演協會會長 [[ 吳思遠 ]] 共同推動「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並首次邀請大陸影人訪台。1995年,獲第三十二屆金馬獎頒發終身成就獎。2002年9月,李行工作室有限公司成立,以電影終身義工自許。2005年12月,至北京參加「中國電影一百年國際論壇」,於開幕式發表演說,大陸電影界為其發行一套紀念郵票。<ref name="行李">{{cite web |url=http://www.ctfa.org.tw/lee/lee_life.htm | title= 李行的行李 | language=zh | date=2008-05-22 | publisher=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管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1-14}}</ref>
== 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