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40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王羲之</big>''' |- |<cente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王羲之</big>'''
|-
|<cente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22/ba4a26f0d82f48ee8f5f4f01cf1da354.jpeg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22/ba4a26f0d82f48ee8f5f4f01cf1da354.jpeg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353年4月22日 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李世民的一生,是无比辉煌的一生。李世民既能马上打天下,又能下马治天下。在政治上,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减轻赋税;在作风上,他以身作则、戒奢从简;在军事上,他刚柔并济、稳定边境。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地努力,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古代罕见的盛世——“[[贞观之治]]”。<ref>[https://www.gugong.net/zhongguo/jinchao/4124.html 353年4月22日 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 故宫历史网] </ref>
按照李世民最初的想法,昭陵要像汉高祖刘邦的陵墓那样,规模越大越好,里面的陪葬品要越多越好。可是,弘文馆学士虞世南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虞世南说,汉高祖刘邦的陵墓确实规模很大,陪葬品很多。可这种陵墓百害而无一益。此话怎讲?虞世南认为,厚葬至少有两个坏处。一是浪费了宝贵的民力;二是招引了盗贼。所以,不光是汉高祖刘邦,包括其他汉朝皇帝的陵墓,几乎都遭到了盗贼的光顾,陪葬品被偷还不说,连皇帝的尸骨都被抛弃荒野。
虞世南建议,昭陵里面不藏金银珠宝,并在陵外立碑进行说明,以彻底杜绝盗贼的念想。应该说,虞世南这番话戳中了李世民的心事。他本来就不是一个穷奢极欲的人,既然厚葬有这么多的坏处,为何还要搞呢?于是,李世民的昭陵成为历朝历代帝王陵墓中比较“寒碜”的一个。不过,昭陵的确没啥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但收藏着一件珍贵文物,堪称“镇墓之宝”。那就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4月22日)的暮春三月初三,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伙同谢安、孙绰、支遁(dùn)等朋友及子弟42人,在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文人雅集,行“修褉(xiè)”之礼,曲水流觞(shāng),饮酒赋诗。魏晋名士尚酒,史上有名。刘伶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钦一斛,五斗解酲。”阮籍饮酒,“蒸一肥豚,饮酒二斗。”他们的酒量,都是以“斗”为单位的,那是豪饮,有点像后来水泊梁山上的人物。王羲之的酒量,我们不得而知,但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中有一幅《羲之写照图》,图中的王羲之,横坐在一张台座式榻上,身旁有一酒桌,有酒童为他提壶斟酒,酒杯是小的,气氛也是雍容文雅的,不像刘伶的那种水浒英雄似的喝法。
总之,兰亭雅集那天,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一气呵成,写下一篇《兰亭序》,作为他们宴乐诗文的序言。那时的王羲之不会想到,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以后成为被代代中国人记诵的名篇,而且为以后的中国书法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坐标,后世的所有书家,只有翻过临摹《兰亭序》这座高山,才可能成就己身的事业。王羲之酒醒,看见这幅《兰亭序》,有几分惊艳、几分得意,也有几分寂寞,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这幅《兰亭序》反复重写了数十百遍,都达不到最初版本的水准,于是将这份原稿秘藏起来,成为家族的第一传家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pián)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wù)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文中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他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ref>[https://www.sohu.com/a/229036226_100028727 历史上的今天——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 搜狐网]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王羲之</big>'''
|-
|<cente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22/ba4a26f0d82f48ee8f5f4f01cf1da354.jpeg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22/ba4a26f0d82f48ee8f5f4f01cf1da354.jpeg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353年4月22日 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李世民的一生,是无比辉煌的一生。李世民既能马上打天下,又能下马治天下。在政治上,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减轻赋税;在作风上,他以身作则、戒奢从简;在军事上,他刚柔并济、稳定边境。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地努力,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古代罕见的盛世——“[[贞观之治]]”。<ref>[https://www.gugong.net/zhongguo/jinchao/4124.html 353年4月22日 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 故宫历史网] </ref>
按照李世民最初的想法,昭陵要像汉高祖刘邦的陵墓那样,规模越大越好,里面的陪葬品要越多越好。可是,弘文馆学士虞世南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虞世南说,汉高祖刘邦的陵墓确实规模很大,陪葬品很多。可这种陵墓百害而无一益。此话怎讲?虞世南认为,厚葬至少有两个坏处。一是浪费了宝贵的民力;二是招引了盗贼。所以,不光是汉高祖刘邦,包括其他汉朝皇帝的陵墓,几乎都遭到了盗贼的光顾,陪葬品被偷还不说,连皇帝的尸骨都被抛弃荒野。
虞世南建议,昭陵里面不藏金银珠宝,并在陵外立碑进行说明,以彻底杜绝盗贼的念想。应该说,虞世南这番话戳中了李世民的心事。他本来就不是一个穷奢极欲的人,既然厚葬有这么多的坏处,为何还要搞呢?于是,李世民的昭陵成为历朝历代帝王陵墓中比较“寒碜”的一个。不过,昭陵的确没啥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但收藏着一件珍贵文物,堪称“镇墓之宝”。那就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4月22日)的暮春三月初三,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伙同谢安、孙绰、支遁(dùn)等朋友及子弟42人,在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文人雅集,行“修褉(xiè)”之礼,曲水流觞(shāng),饮酒赋诗。魏晋名士尚酒,史上有名。刘伶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钦一斛,五斗解酲。”阮籍饮酒,“蒸一肥豚,饮酒二斗。”他们的酒量,都是以“斗”为单位的,那是豪饮,有点像后来水泊梁山上的人物。王羲之的酒量,我们不得而知,但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中有一幅《羲之写照图》,图中的王羲之,横坐在一张台座式榻上,身旁有一酒桌,有酒童为他提壶斟酒,酒杯是小的,气氛也是雍容文雅的,不像刘伶的那种水浒英雄似的喝法。
总之,兰亭雅集那天,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一气呵成,写下一篇《兰亭序》,作为他们宴乐诗文的序言。那时的王羲之不会想到,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以后成为被代代中国人记诵的名篇,而且为以后的中国书法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坐标,后世的所有书家,只有翻过临摹《兰亭序》这座高山,才可能成就己身的事业。王羲之酒醒,看见这幅《兰亭序》,有几分惊艳、几分得意,也有几分寂寞,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这幅《兰亭序》反复重写了数十百遍,都达不到最初版本的水准,于是将这份原稿秘藏起来,成为家族的第一传家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pián)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wù)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文中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他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ref>[https://www.sohu.com/a/229036226_100028727 历史上的今天——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 搜狐网]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