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沛

移除 2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出身仕宦世家,舅父[[张璁]]为明[[内阁首辅]],长兄[[王澈]]官[[兵部员外郎]],次兄[[王激]]任[[国子祭酒]]兼经筵讲官,沛行三,不乐仕进,习医为人治病。<ref>[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8319bac66ea3f63777044bcf744df7c&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site=baike 滕新才. 且寄道心与明月:明代人物风俗考论. 《 且寄道心与明月 : 明代人物风俗考论 》 , 2003 ]</ref>
[[File:王沛2.jpg|缩略图|左|[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8E%8B%E6%B2%9B+%E6%8A%97%E5%80%AD 原图链接]王沛:明朝[[嘉靖]]年间,[[温州]]民族英雄王沛、[[王德]]叔侄俩人,保家卫国,在与[[倭寇]]战斗中壮烈牺牲。]]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倭寇掠[[黄岩]],“侦导薄[[乐清县]],[[永嘉]]人卒莫之备”。沛聚集乡人千余家,简健士,明训约,慎固厄塞,乡自为守,并和从侄德协议,共同倡率,“日夜谋所以备寇者,五都人数岁恃以无恐”。<ref> 曹芃. 从王彬的“明代人物像”看宋元白描人物对象牙雕刻艺术的影响. 《 美术教育研究 》 , 2013 </ref>
王沛天资聪颖,身体魁梧,风流倜傥,卓有义勇。他不愿做官,不慕荣华,视二兄显荣(长兄[[王澈]],官[[福建左参议]];二兄[[王激]],官国子祭酒兼经筵讲官)淡如水。平时耕读于横塘之上,或与几个好友徜洋于泉石之间。后来习医,精晓古禁方。为民行医,从不计较报酬,被誉为“益府良医”。一生仗义疏财,急人所急,“贫者赈之粟,死者给之棺,有求辄与,惟财力应之,未尝少懈”。因而深得乡人爱戴。
有一年王沛到[[括苍]],在旅馆中拾到同住的江右富商名云三的遗金百两,他即刻告诉了旅馆主人;如若云三来找就到[[永嘉]]英桥里。第二年,富商死了,其子来拜访,王沛马上奉还银子,银包的封贴如故。一时传为美谈。
[[嘉靖]]三十一年(1552),[[浙江]]沿海[[倭寇]]骚扰十分猖獗,[[温州]]尤烈。为了保卫家乡人民的生命财产,他号召乡人奋起反抗,说:“群盗窃海隅为奸利,非有战胜殊算,乘不备为乱耳。吾乡人千余家,亦夥矣,若能修战守备,贼岂敢窥伺吾乡里?”在他号召发动下,很快组成了一支约千人的抗倭义兵队伍。不久,其从侄王德由广东谢官回来,又增募勇士近千人。叔侄两人共同对义兵进行悉心操练。“这支不拿政府一文津贴、由王氏族人为主组成的义兵队伍,在抗倭斗争中,成了浙南的一方屏障。”
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月初九日,一大股倭寇渡[[楠溪江]]至[[蒲洲]],欲经过永强到梅头落海,人人震惧。王沛叔侄立即率精兵前往截击,相遇于龙湾上金。王沛说:“贼寇四出抢掠无斗志,我师整,一鼓擒之耳!”义兵个个踊跃杀敌,倭寇大败而逃,追杀数十里,取得了“斩首十六、生擒十四、夺马十余匹、解救被虏百姓八十余”的重大胜利。
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初,“寇复大至,群艘蔽海,烧虏至磐石及梅头,人人谓弗能支”。这时,王沛已七十三岁,众人劝他人郡城避贼锋,王沛很生气地说:“吾始倡义萃众守士,乡人以我故幸乐从,英英凛凛有成绩。今若退一尺,便失一丈,吾决不能以自身计而忍看乡人流离乡闾成废墟!”
四月初六日夜,王沛叔侄接报大批倭寇在梅头登陆,便率义兵驰往,在梅头海边与倭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义兵个个奋勇争先,狡猾的倭寇佯退落海。[[王德]]分兵驻山前海边,王沛留驻梅岗半山腰作接应。涨潮时,海上突然开来一艘大船,冲出无数敌寇,与原先小船上敌寇汇合形成强大的包围,其中一大股倭寇绕道冲上半山腰偷袭王沛。王沛虽已七十多岁,犹挥戈击杀数人,但终因寡不敌众,未等及王德来救,便不幸壮烈牺牲,同时遇难的还有[[王崇修]]、[[王崇尧]]等七十余人。
“乡人闻公死,哀震里巷,远近人士无不义公。”王沛牺牲后,总督[[胡宗宪]]以事实上报朝廷,翌年三月诏下,赠太仆寺寺丞,荫子叔本人国子监,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六月二十六敕建褒忠祠祀仁山公,令有司春秋二祭,以慰英魂。<ref>[http://www.wwdoa.com/2013/0501/10620.html 永昌堡抗倭民族英雄王沛 _世界王氏网] 2013年5月1日 - 王沛(1485-1558),字子大,号仁山,今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堡人。出身官宦...“这支不拿政府一文津贴、由王氏族人为主组成的义兵队伍,在抗倭斗争中...</ref>
==参考文献==
128,8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