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5
次編輯
變更
鹤伴
,创建页面,内容为“'''鹤伴'''[ hè bàn ]修道者或隐逸者的同伴。<ref>[https://wenwen.sogou.com/z/q562167169.htm 何为“道”,怎样修道,为什么要修道]搜…”
'''鹤伴'''[ hè bàn ]修道者或[[隐逸]]者的同伴。<ref>[https://wenwen.sogou.com/z/q562167169.htm 何为“道”,怎样修道,为什么要修道]搜狗问问</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b192d25b2090744c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修道是一种通过修正自己行为的方式,来达到提升精神或神识力量的目的。
修道在春秋时期形成了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和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学派。
修道,至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派。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入世之法。其门徒曾子所著的《大学》,子思所著的《中庸》,阐述儒家的养生修身心法。曾子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子思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曾子的“止于至善”和子思的“致中和”都是要求调适性情,使之处于中和、至善之地,有益于心身的健康。又如孟子所说的:“人有鸡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儒家养生之道要懂得“收放心”,“养吾浩然之气”。修道是古人希望长生久视,通过对生命理解和平常对自己身体的观察,总结出的修炼方法。道家修道之人要看的典籍一般有《[[道德经]]》、《[[列子]]》、《文子》、《[[黄帝四经]]》、《[[亢仓子]]》、《庄子》等。
道家以老子为首,其《道德经》已成为道教之祖书。列御寇的《冲虚经》、庄子的《南华经》、文子《通玄经》,庚桑子《洞灵经》、《河上公老子章句》、《[[老子指归]]》、《周易参同契》,以及后来的“丹经、道书”,无不阐述发扬养生修道观。老子之道其大则无所不包,其细则无所不入。生天地,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生“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提倡“[[虚无]]”或“无为”,虚中有实,无中生有,认为万物从虚无中来,在养生上则是虚其心而实其腹,从而强其身而壮其骨。“无为”实是无不为,指存无为之心,而行有为之法 (或存有为之心,而行无为之法),即存无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b192d25b2090744c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修道是一种通过修正自己行为的方式,来达到提升精神或神识力量的目的。
修道在春秋时期形成了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和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学派。
修道,至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派。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入世之法。其门徒曾子所著的《大学》,子思所著的《中庸》,阐述儒家的养生修身心法。曾子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子思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曾子的“止于至善”和子思的“致中和”都是要求调适性情,使之处于中和、至善之地,有益于心身的健康。又如孟子所说的:“人有鸡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儒家养生之道要懂得“收放心”,“养吾浩然之气”。修道是古人希望长生久视,通过对生命理解和平常对自己身体的观察,总结出的修炼方法。道家修道之人要看的典籍一般有《[[道德经]]》、《[[列子]]》、《文子》、《[[黄帝四经]]》、《[[亢仓子]]》、《庄子》等。
道家以老子为首,其《道德经》已成为道教之祖书。列御寇的《冲虚经》、庄子的《南华经》、文子《通玄经》,庚桑子《洞灵经》、《河上公老子章句》、《[[老子指归]]》、《周易参同契》,以及后来的“丹经、道书”,无不阐述发扬养生修道观。老子之道其大则无所不包,其细则无所不入。生天地,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生“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提倡“[[虚无]]”或“无为”,虚中有实,无中生有,认为万物从虚无中来,在养生上则是虚其心而实其腹,从而强其身而壮其骨。“无为”实是无不为,指存无为之心,而行有为之法 (或存有为之心,而行无为之法),即存无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