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骆宾基

增加 1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骆宾基'''
({{bd|1917年||1994年|}})原名 ''' 张璞君 ''' ,祖籍[[山东省]][[平度县]],生于[[吉林省]][[珲春县]]。[[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 东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战旗》《文学报》《东北文化》主编。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ref name=lbj>[http://www.chinawriter.com.cn/zxhy/member/3569.shtml 骆宾基 (1917~1994),中国作家网,于2015-03-18查阅]</ref><ref name=zgw>[http://character.workercn.cn/451/201412/10/141210091046397.shtml 骆宾基:用心中温情穿透苍凉,中工网,2014-12-10]</ref>
==人物生平==
1917年生于珲春市一个经营茶庄的小商人家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14岁的骆宾基是高小学生,班主任选读了[[都德]]《最后一课》的译文。骆宾基决心离开东北,不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1933年,骆宾基去北平读高中,因错过了报名时间,只好去北京大学旁听,到国立图书馆读书。那时,其父亲因债务缠身已鬱鬱而亡。骆宾基寓居北平[[北京山东会馆|山东会馆]],到大学旁听,到图书馆自修,学习文学及社会科学理论。<ref name=zgw/>[[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作品极大地吸引了他,并激励他产生了为中国命运而写作的使命感。
1935年暑期,骆宾基回到珲春,想赴 [[ 苏联 ]] 东方大学就读,但边境已被 [[ 日本 ]] 关东军严密封锁,便转赴哈尔滨。在那里他幸运地结识了金剑啸等一批左翼文艺青年,得知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在鲁迅扶持下出版,让他备受鼓舞。他追循“二萧”的足迹奔赴上海,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阵营“报到”。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刚写完前两章,他就迫不及待地寄给[[鲁迅]]。当时鲁迅已重病在身,又是长篇的开端,便回信说一时恐难看稿。1936年10月,《边陲线上》即将收尾,却传来鲁迅逝世噩耗。骆宾基在悲痛、失望中鼓足勇气致信茅盾。经茅盾推荐,巴人任主编的上海天马书店准备出版《边陲线上》。不久,“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天马书店被炸,幸运的是书稿被巴人保存了下来。1937年8月,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 [[ 王任叔 ]] 从印刷厂里抢出《边陲线上》的书稿还给 [[ 茅盾 ]] 。此后,茅盾第四次推荐,将书稿给了[[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11月出版。<ref name=zgw/>
上海[[ 八一三事变]] 发生后,骆宾基要到浙东前线从事战地服务。行前,茅盾知道骆宾基的书稿未付印,没有经济来源,便资助骆宾基40块大洋。<ref name=zgw/>骆宾基由1937年起步入文坛,开始发表作品。<ref name=lbj/>在仅出版20期《烽火》周刊中,茅盾刊登过骆宾基的10篇报告文学及短篇小说。<ref name=zgw/>
===从抗战到内战===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