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79
次編輯
變更
内踝高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内踝高'''<br><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f12d014d77030…”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内踝高'''<br><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f12d014d7703057990490920701b0a6_r.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zhuanlan.zhihu.com/p/141900987 圖片來自知乎]</small>
|}
'''内踝高'''/内踝点高/内踝下点高/足高(sphyrion height/height of foot,M16):内踝下点(sphy)至地面的垂距。
内踝点是[[胫骨]]内踝尖端最向下方的一点;位于[[踝骨]]内侧(胫侧)的最远端,而不是解剖位置的最内侧点。
==测量方法==
(1)内踝点/内踝下点(sphyrion,sph):胫骨内踝尖端最向下方的一点。
踝骨内侧(胫侧)的最远端,而不是解剖位置的最内侧点。
(2)受试者取立姿,测量者采取下蹲姿势,将直脚规置于受试者右脚内踝一侧,移动尺框,使活动量脚端点与内踝点相接触,测量从内踝点至地面的垂距。
==相关概念==
(1)[[外踝高]]:外踝点(mfp)至地面的垂距。
(2)[[下肢全长]]/下肢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适当数值。
全腿长/腿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内踝下点高所得数值之96%。
大腿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胫骨上点高所得数值之93%。
胫骨上点高/胫骨点高/小腿长A:胫骨点(ti)至地面的垂距。
[[小腿长]]:从胫骨点(ti)至内踝点(sph)的垂直距离。
注:下肢全长=全腿长+内踝高;[[全腿长]]=[[大腿长]]+小腿长;[[胫骨点高]]=小腿长+内踝高。
==参考文献==
|<center>'''内踝高'''<br><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f12d014d7703057990490920701b0a6_r.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zhuanlan.zhihu.com/p/141900987 圖片來自知乎]</small>
|}
'''内踝高'''/内踝点高/内踝下点高/足高(sphyrion height/height of foot,M16):内踝下点(sphy)至地面的垂距。
内踝点是[[胫骨]]内踝尖端最向下方的一点;位于[[踝骨]]内侧(胫侧)的最远端,而不是解剖位置的最内侧点。
==测量方法==
(1)内踝点/内踝下点(sphyrion,sph):胫骨内踝尖端最向下方的一点。
踝骨内侧(胫侧)的最远端,而不是解剖位置的最内侧点。
(2)受试者取立姿,测量者采取下蹲姿势,将直脚规置于受试者右脚内踝一侧,移动尺框,使活动量脚端点与内踝点相接触,测量从内踝点至地面的垂距。
==相关概念==
(1)[[外踝高]]:外踝点(mfp)至地面的垂距。
(2)[[下肢全长]]/下肢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适当数值。
全腿长/腿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内踝下点高所得数值之96%。
大腿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胫骨上点高所得数值之93%。
胫骨上点高/胫骨点高/小腿长A:胫骨点(ti)至地面的垂距。
[[小腿长]]:从胫骨点(ti)至内踝点(sph)的垂直距离。
注:下肢全长=全腿长+内踝高;[[全腿长]]=[[大腿长]]+小腿长;[[胫骨点高]]=小腿长+内踝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