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钱庄

增加 12,609 位元組, 11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钱庄</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钱庄</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914%2Fac0bc2cbj00qzena40019c000hs00bv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20e/GJRQAMRS0545UERW.html  网易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金融组织。最初业务主要是[[货币]]兑换,后渐增加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到清[[乾隆]]年间,钱庄已有相当规模。钱庄大多分布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大城市,但钱庄业中心在[[上海]]。上海钱庄视资本规模的大小划分为汇划庄(参加钱业公会的钱庄)、非汇划钱庄 (不能参加钱业公会的元、亨、利、贞字号钱庄)。钱庄有独资经营亦有合资经营的,实行无限责任制。 <ref>[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list_3459749.html 平遥古城——钱庄和票号],来源:太平洋网</ref>

==简介==
*旧[[中国]][[信用]]机构之一,从银钱兑换业务发展而来。清代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上海]]等地,与北方各省及华南等地的银号性质相同。很多地方两种名称并存,也有把规模较大的称银号,较小的称钱庄或钱铺。经营钱币兑换和存放款业务,有的还发行银钱票。晚清为钱庄、银号最盛时期。其活动中心先在[[北京]],同治后渐移上海。1876年(光绪二年),[[上海]]单是加入钱业公会(所)的汇划庄就达一百零五家。1908年颁布《银行则例》所列举的票据贴现、短期折息、存款放款、买卖生金银和兑换、代收票据、发行汇票及银钱票等业务,多为钱庄所经营。上海等地钱庄还得到外国在华银行的信用贷款。后主要业务为[[中国]]民族资本银行所取代。建国后大多停业。1952年,上海等少数地区未停业之钱庄,与私营银行、信托公司一起组成公私合营银行。 <ref>[https://www.sohu.com/a/730081388_121161302 古代钱庄和当铺区别是什么?钱庄又是如何经营和盈利?],来源:搜狐网</ref>
==起源与发展==
*钱庄起源于银钱兑换业,这一点和西欧的银行相同。在[[中国]],最早是银两和[[铜钱]]的兑换,后来则主要是银元和银两的兑换。钱庄起始的尚难定论。在[[宁波]],据说明隆庆元年(1567)开放海禁后,洋钱(银元)大量流入,“嗣后”即有每天不同的银元和铜钱的兑换率,“以大同南货店每天挂牌作为根据”。这记述虽早,但还不是专业的兑换店。在北京,清[[雍正]]九年(1731),户部议“五城十厂粜卖成色米所得钱文,发五城钱铺,照定价九百五十文兑换(银两)”。这里钱铺早已专业化,但不知它们是否已从事信贷。乾隆五十九年(1794),官方文献中有吉林协领诺穆三寄存“钱铺银二千两”;嘉庆十四年(1809),又有戴衢亨欠德泰钱铺银650两的记载。说明钱庄已从事存放业务了。[[乾隆]]以来,钱庄签发钱票,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嘉庆]]时,已广泛流行南北各省;[[道光]]十八年(1838),在清廷引起一场关于钱票利弊存废的争论。至此,钱庄存放、发行等业务上都已具务了银行的职能。
*[[上海]]的钱庄,传说是由[[绍兴]]人所开煤炭店兼营贷币存放而来,但也有钱米店。钱布店之称,即米、布店兼营兑换。1776年,即在[[城隍庙]]内设有钱业。1841年,上海县的一个文件说:“治钱庄生意蔌买卖豆麦花布,皆凭银票往来,或到期转换,或收划银钱”,汇划成为钱庄一项重要业务。上海钱庄分汇划钱庄(大同行)和非汇划钱庄(小同行政,后者又分元、亨、利、贞四级;最小的“利”字号“贞”字号直到抗日战争前还是专营汇兑,称零兑钱庄。不过,一般所称钱庄不包括这些小店。
*上海钱庄是在[[乾隆]],嘉庆间,随着沙船业和豆米贸易发展起来的。原来集中在南市,1843年上海开埠后,北市([[租界]])商业转盛,钱庄也“悄悄北移,初与南对峙,继轶南而上之”。它们的发展,是和上海成为外贸中心、外商洋行和银行接受钱庄所开庄票并予以拆款支持分不开的,下面将再详述。这是指在钱庄,即上述汇划钱庄,它们开业时须经同业认可,加入内园钱业公所。小钱庄,外商不接受它们的庄票,但它们也给国内贸易提供信用,早期并投放于鸦片贸易。1858年,上海钱庄增于120家,其中汇划钱庄约占半数;1866年有钱庄116家,其中汇划钱庄58家。1876年,上海的汇划钱庄增到105家,进入一个繁荣的高峰。到80年代初,中法战云密布,1883年发生倒帐风潮,大商号纷纷倒闭,涉及钱庄挤兑,倒闭近半。风潮继续到1886年,以后逐渐恢复。甲午战争后,中国银行兴起,钱庄未受影响,或受其拆票之利。惟1897年因小钱庄投机发生贴票风潮,一时倒闭者20余家。汇划钱庄虽不作贴票,亦因提款关系搁浅者甚多。八国联军之役,上海钱庄未受影响;战后赔款及外债款集中上海,部分存钱庄生息,钱庄实力大增。加以贸易繁荣,1905年,汇划钱庄复增至100余家。1910年,上海发生橡皮股票风潮,钱庄周转不灵,倒闭、搁浅者十余家。[[辛亥革命]]爆发,上海发生金融恐慌,银根奇紧,1911年上市时,汇划钱庄已减至51家。革命中歇业27家,到1912年上市时只有24家,年内又新设、复业4家。不过,此后中又逐步恢复,继续发展,以至出现“黄金时代”。现将各时期上海钱庄的家数列为表4—52;以后本书不再列钱庄专题,故此表数字列到1937年。
*[[福州]]的钱庄是在1844年开埠后,随着[[茶叶]]贸易发展起来的。据外国人记载,1848年,福州有钱庄100余家,都收受存款,签发票据;外国商人也接受钱庄票据。1867年,福州城内有钱庄20家,最大的有资本4.5万两;城外有钱庄70家,其中有12家大钱庄,资本各在15万到20万两左右,有两家在外地设有分号。这种资本规模,在上海钱庄中也少见。福州钱庄大量从事收茶贷款,到80年代,据说它们的茶贷已足以左右中国茶商的活动。不过,此后茶叶出口衰退,钱庄的业务也衰落。1906年的一个调查,福州城内有钱庄8家,城外有30家,资本则只有5,000两至5万两不等。
*[[宁波]]钱庄的发展,则主要由国内贸易所致。早在1858年,有一则记载称:“当年宁波殷实富室所开钱庄,凡有钱者皆愿存钱于庄上,随庄主略偿息钱;各业商贾向庄上借钱,亦略纳息钱;进出只登账薄,不必银钱过手也”。“故宁波商贾,只能有口信,不必实有本钱,向客买卖,只到钱店过帐;无论银洋自一万以至数万、十余万,钱庄只将银洋登记客人名下,不必银洋过手”。又“民间日用,亦只到钱店多写零星钱票以应零用,倒比用钱方便,免较钱色也”。这已是颇为发达的金融业务,存放、清算、票据等近代银行功能已具备,并且给居民日常支付提供方便。以后宁波帮成为各地钱来中的大帮,并在近代银行业兴起后占有优势。
*长江口岸中,原以[[苏州]]的钱庄发展最早,因那里早已是粮食、布、丝等贸易中心。钱庄兼作兑换,“私立洋拆,买空卖空”之事也日趋活跃,1889年官府曾令钱业公所逐日填报各钱庄进出洋数,以资查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货大量行销内地,以镇江为中转地,[[镇江]]的钱庄发展起来。1868年,镇江有钱庄27家,资本各在5,000至2万两之间,其中几家大的能吸收6—10万两的存款。70年代,镇江的8家主要钱庄都在苏州设有机构,两地汇划往来密切。商人向上海进货,由镇江的钱庄开出由上海代理庄付款的五至十日汇票;他们又在苏州采购土产,运上海发卖,抵付上海钱庄的垫款。上海、镇江、[[苏州]]的钱庄联合经手这种贸易的信贷和收付。类似贸易往来,也存在于苏州、杭州、南京之间。1906年的调查,苏州有大钱庄17家,资本从数万元到十余万元,以至数十万元。杭州有银号、钱庄100家,南京有大钱庄60家,这些钱庄都互有代理关系。
*[[汉口]]是清代发展起来的长江中游贸易中心,它主要是东南与西南、以及两湖和陕南货物的中转站。在鸦片战争前,汉口已有一大套由票号、钱庄组成的金融体系。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这种金融组织几乎全部停业。1861年,汉口开埠后逐渐恢复,仍以票号势力大,钱庆规模较小,资本多不足一万两。[[四川]]商人在汉口采购洋货,由钱庄开出三至六个月长期汇票,由汉口和重庆两地的票号或钱庄汇划清算。但到70年代,四川商人大都改向上海直接采购,这项生意为上海的钱庄所夺。不过汉口和重庆间土产贸易日趋发达。重庆的资金调动也是以票号为主,钱庄规模甚小,靠票号融通资金。但每年阴历三四月间,[[鸦片]]上市,汇划极盛,是重庆钱庄一笔大生意。70年代,汉口有钱庄40家,到辛亥革命前有105家。1907年调查,有111家,其中以江西帮资力较大,每家资本四、五万两,其余多只数千两。同年调查,[[重庆]]有钱庄约3000家,但大者不过200家,大钱庄仍兼营兑换,有的设有银炉,代票号作生意。
*长沙是湖南贸易的中心,汉口、重庆的钱庄都和长沙往来密切。据1906年调查,长沙有银号6家,钱铺24家,另有小钱店约100家。银号均江西帮,每家资本竟达五六百万两。钱铺也有两家大的。资本为100万两和80万两。其余钱铺,资本3万两者2家,资本2万两者6家,资本1万两以上者7家,余均数千两。这大约是用湘平银计算,其每两约合上海规元0.946两。
*[[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市场,它集纳的上海和南方各口货物,大部行销直隶和[[山西]],部分运往[[张家口]],路途较长,需有较长期信用。1867年,天津大约有钱庄100家,全部资本只60万两,其中资本在1万两以上者约40家;地区间汇划主要靠票号。辛亥革命前,山西票号在天津势力大于钱庄,但钱庄资本亦有发展。1906年调查,天津有称银号者14家,有称钱铺者18家,两者都有资本达5万两者,共4家;资本3万两者,共5家,资本1—2万两者,共18家。
*北京的钱铺,据《都门纪略》所述,到鸦片战争前后仍是以兑换为主;不过,另有浙江绍兴帮商人建立的银号会馆,其原建筑正乙祠则可追溯到1667年。[[北京]]也是票号势力中心,银号因票号而发展,1900年前已有恒和、恒利、恒源、恒裕“四大恒”。八国联军之役,银钱业余部被毁,京中银源奇缺,清政府拨出100万两银子,借给“四大恒”复业。

==业务经营==
*庄票,即钱庄所签发的银钱凭证,是钱庄业务活动的核心,也是它最重要的信用工具。庄票有即期和远期(定期)两种。银票、钱票都是即期庄票,它们虽只是代替银和铜钱的流通,作为支付手段,但钱庄的信誉胥在于此。钱庄发即期庄票不仅可获得兑换收益,还能增加银储务和存款。因为,即期庄票虽是“见票即付”和“收到作实”,实际常流通于市面,一如银行券;又如是经过同业汇划,亦须隔日付款,因钱庄间的汇划是在下午四时以后,当日不能取现。在[[上海]],外商曾反对这种隔日付款办法,由于钱庄坚持,亦无可奈何。
*表现钱庄信用更重要的是远期庄票。1859年,上海钱业公所的一个文件称:“[[上海]]各业银钱出入行用庄票,百余年矣”。百余年前即18世纪中叶的庄票是否远期庄票,尚难定论。

==视频==
<center>
===揭秘地下钱庄===
{{#iDisplay:b0017gw031v|640|360|qq}}
</center>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社會組織類]]
2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