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29
次編輯
變更
湿热证
,無編輯摘要
{| class="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ggp9nSXf&id=64724069D81BDB6CDC005518D48252E8B922F37E&thid=OIP.ggp9nSXfEMaii3vgqkW41gHaCM&mediaurl=https%3a%2f%2fwww.shrmw.com%2fuploadfile%2f2022%2f0912%2fba069fab0a2e8ea8c30789e42fdcfc5c522_t.jpg&exph=207&expw=700&q=%e8%99%9a%e5%af%92%e8%af%81&simid=608000918308466050&FORM=IRPRST&ck=D8D9F0D69732874A0A71597DA6C40B16&selectedIndex=1&itb=0&ajaxhist=0&ajaxserp=0"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湿热证'''<br><img
src=" https://www.shrmw.com/uploadfile/2022/0912/ba069fab0a2e8ea8c30789e42fdcfc5c522_t.jpg"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优酷</small>
|}
病症名称
湿热证是指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后而出现午后潮热、日久不愈、关节红肿、 [[ 黄疸 ]] 、小便频数短涩、尿赤、口干不欲饮、 [[ 胸腕满闷 ]] 、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等症状。
湿热证是指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后而出现午后潮热、日久不愈、关节红肿、黄疸、小便频数短涩、尿赤、口干不欲饮、胸腕满闷、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等症状。
肝炎患者湿热见证的起因目前大致有以下两种见解:
一、脏腑生理功能失调论。《 [[ 素问·五常致大论 ]] 》在论述木运不及时有“其甘虫,邪伤肝也”之句;《 [[ 素问·气交变大论 ]] 》有“ [[ 虫食甘黄 ]] ”之说,其意均指因木气不及,金乘之而土无制的结果。说明一个疾病发生演变的机制是多个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协调关系遭到破坏所致。 [[ 肝炎患者 ]] 感受致病因素后,肝的本质及其功能均发生损伤或紊乱,影响了 [[ 肝 ]] 与 [[ 脾胃 ]] 的正常生理协调关系,即“土疏泄,苍气达”的正常状态遭到破坏。这样, [[ 肝疏泄 ]] 、脾升胃降、化生气血,转输津液的功能失常,就会造成水湿蕴留,生化不旺,湿热便由此而生。 [[ 湿热 ]] 既成,则肝胆之气更为 [[ 郁滞 ]] ,形成恶性循环。
二、感受特殊的 [[ 湿热毒邪 ]] 说。许多外邪入侵都可产生湿热见证。如外感风热、 [[ 风寒挟湿挟痰 ]] 者,均可在临床上产生湿热见证。随着外邪的解除,湿热见证亦可消失。但肝炎患者,特别是乙肝患者,其湿热见证极为缠绵难祛,往往转为慢性,这显然与一般的湿热之邪不同。它不仅具有一般湿热之邪影响 [[ 脏腑气血 ]] 及各方面生理功能的作用,还具有抑制 [[ 阳气 ]] ,易于深伏血分,藏匿于 [[ 血络 ]] 之中的特点。因此它形成的湿热见证有时明显,有时深伏于内,需要时时以怯除湿热毒邪为念。
'''湿热是什么 什么症状 怎么治'''
治疗湿热一证,虽多守湿去热孤之基本法,但在临床上有效或少效。这是许多医者不注重湿热证的病机演化,忽略了该病证的辩证分型。湿热证大致可分为 [[ 湿重热轻 ]] 、 [[ 热重湿轻 ]] 、 [[ 湿热并重 ]] 等证型。证型不同,立方选药显然有别。下面笔者滋将湿热证的三个证型的治则治法分述如下:
一、湿重热轻
`
证候:无身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肢困, [[ 胸闷脘痞 ]] , [[ 胃纳呆 ]] 、 [[ 腹胀肠鸣 ]] 、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 [[ 脉濡缓 ]] 或 [[ 濡滑 。 病机:住处卑湿,水中作劳,汗出当风,湿衣裹身,湿邪客体;肺气失宣,肾阳不足,脾虚运化失司生湿,三焦气化不利等导致水湿过剩。湿渐化热,乃湿中蕴热,热轻湿重之证。湿为阴邪,故无身热或身热不扬;湿性凝滞,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所以见头重肢困,胸闷脘痞等症;而湿浊困阻也会反过来困阻脾胃,则脾胃运化失常,故有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等,也是热轻湿重的征象 ]] 。
病机:住处卑湿,水中作劳,汗出当风,湿衣裹身,湿邪客体;[[肺气失宣]],[[肾阳不足]],脾虚运化失司生湿,三焦气化不利等导致水湿过剩。湿渐化热,乃湿中蕴热,热轻湿重之证。湿为阴邪,故无身热或[[身热不扬]];[[湿性凝滞]],[[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所以见头重肢困,胸闷脘痞等症;而[[湿浊困阻]]也会反过来困阻脾胃,则脾胃运化失常,故有[[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等,也是热轻湿重的征象。
{| class="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PCAksnP5&id=A99E15ACAA0F5F56432EDE9F05DBEBA48492F621&thid=OIP.PCAksnP5AWtTjdj9l6o5rgHaE8&mediaurl=https%3a%2f%2fimg.cndoct.com%2fupload%2f202306%2f25%2f202306251505229414.png&exph=400&expw=600&q=%e8%99%9a%e5%af%92%e8%af%81&simid=608052741383940618&FORM=IRPRST&ck=F6CBD345BDEC8ECF3C591D24C69A42F2&selectedIndex=32&itb=0&ajaxhist=0&ajaxserp=0"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湿热证'''<br><img
src=" https://img.cndoct.com/upload/202306/25/202306251505229414.png"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优酷</small>
|}
治法:淡渗利湿,芳香化浊,佐以清热。
二、湿热并重
证候:神疲乏力,头重身困, [[ 胸闷脘痞 ]] , [[ 两肋隐痛 ]] ,腰部胀痛,恶心呕吐,胃纳呆,口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黄,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清湿欠早,久必郁热, [[ 化热入里 ]] 。里热转盛,故小便短少黄赤,发热渐高,但不随汗出而解;口渴为热盛之故,但湿邪中阻,故虽渴而不欲多饮;恶心呕吐,胸闷脘痞,胃纳呆等症,是湿热郁阻于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湿热相搏,腰络不利,故腰部胀痛,伴有热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均是 [[ 湿热并重 ]] 的表现。
治法要注意二点:
一是该证型中见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与脾胃虚寒之大便溏的治则治法截然不同,医者切不可以认为是腹泻,错误地用止泻的方法去治疗,而应该“通因通用”,用 [[ 理气化湿 ]] 、 [ 泻热通腑 ]] 法治疗,直至 [[ 大便不溏 ]] 而且成形(这是湿热已清的标志)为止。本证 [[ 大便溏 ]] 与 [[ 脾胃虚寒 ]] 之大便溏的鉴别点主要是:本证之大便溏必兼粘滞不爽,即大便虽溏但难以排出排净,且多兼有 [[ 肛门灼热 ]] 感、口苦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象。脾胃虚寒之大便溏则毫无粘滞不爽之感,且多兼有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完谷不化、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而迟等中阳虚衰表现。
二是治疗湿热俱盛证型大便溏虽用理气化湿、 [[ 泻热通腑 ]] 法治疗,但在临床运用上还主要采用“轻法频下”法,多选方精药轻的枳实导滞汤《 [[ 重订通俗伤寒论 ]] 》。此方每味药的剂量均很少,这是因为本证糸 [[ 湿热积滞 ]] 胶结于胃肠道所致,难以一次攻下即可奏效,住往需要连续多次攻下,所以不可以大剂量猛下,而应该以轻剂多次缓下,即所谓的“轻法频下”。
附枳实导滞汤药物组成:
生大黄(酒洗)、 [[ 槟榔 ]] 、川厚朴、 [[ 连翘 ]] 各5克,黄连2克、木通3克、枳实6克、 [[ 神曲 ]] 、紫草、 [[ 山楂肉 ]] 各10克, [[ 生甘 草2 草]]2 克。
方义:方中以大黄泻热通腑,川厚朴、枳实、槟榔理气化湿,山楂肉、六神曲消食导滞和中;黄连、连翘、紫草清热解毒;木通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证候:发热,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纳呆,两胁胀痛,身重头昏,心烦心悸,或胸闷气促,脘痞腹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病机:长夏之际, [[ 湿热熏蒸 ]] ,侵入人体,与湿相搏;过食肥甘,饮酒太多,酿生湿热;素体 [[ 阳盛 ]] ,或有 [[ 伏火 ]] ,感受 [[ 湿邪 ]] ,郁而不达,蕴结湿热;素体 [[ 阳虚湿盛 ]] ,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湿遏热伏,或体湿误服温燥药,使热毒更盛,达营入血,湿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热;如是误治失治,湿热性类的疾病大多会转变为 [[ 热重湿轻 ]] 。若热盛于阳明胃,故口渴欲饮,湿阻于太阴脾,则, [[ 恶心呕吐 ]] ,纳呆、脘痞腹胀。脾胃湿热若熏蒸于肝胆,则易患 [[ 黄疸 ]] (阳黄);热炽灼液,故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等,也为湿热俱盛之证。
治法: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化浊,调和脾胃。参考用方可选用 [[ 茵陈蒿汤 ]] 加减化裁。
以上仅介绍了湿热证的大致辨证分型和其基本治则治法,但就该证的证型之间区分要点、用药注意事项及许多疾病常见于湿热证具体证侯与治则治法和湿热证的同类证和疑以证鉴别又再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兹分述如下:。
1、 通过对湿热证三型的辨证分型,能是医者初步辨别出湿邪与热邪之熟轻熟重,以便对清热药和利湿药的选用相应地有所侧重:初起湿重于热者,以利湿药为主,清热药为次;随着病程病的发展,湿渐化燥化热,演变为热重于湿时,则应以清热药为主,利湿药为次;湿热俱盛者,则清热与利湿并举。辨别湿热之偏轻偏重,最简单但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看舌苔;其次问口渴。若湿重热轻者,舌苔白且腻,口淡不渴;湿热并重者,舌苔黄厚腻,口渴不欲饮,或口渴而喜热饮;热重于湿者,舌苔黄微腻或黄燥不腻,口渴明显而欲饮。答案补充
2、 清热药与利湿药大多数为寒凉之品,属于“阴柔”之药物,其性凝重粘滞,守而不走,较难以运化而影响疗效,而且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所以,使用此类药物时,应酌情配伍温燥行走之品,如川厚朴、陈皮、木香、苍术、法半夏、桂枝等属于“阳刚”之药物(即使属于热重于湿也不例外)。以促使气机的升降出入,并有助于药物的运化,同时也保护了脾胃功能,从而提高了疗效。这从 [[ 王孟英 ]] 的著名方剂如 [[ 王氏连朴饮 ]] 、 [[ 甘露消毒丹 ]] 等方剂中,即可体会到这一点。这是中医药学家遣方用药的奇妙之举!
3、 使用清热利湿药通利小便,难以避免地会耗伤津液。所以,运用清热利湿法时应该适可而止。素体阴虚液亏者慎用本法,或酌情配伍养阴生津之品。不兼湿邪或湿邪已化燥化火者,忌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