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3
次編輯
變更
順治
,無編輯摘要
==成为皇帝==
1643年9月21日,生前未指定[[儲君]]的皇太极[[宾天]],雏鹰般的大清面临着可能出现的严重分裂危机<ref>{{harvnb|Oxnam|1975}}(第38页)、{{harvnb|Wakeman|1985}}(第297页)和{{harvnb|宫宝利|2010}}(第51页)中的皇太极的死亡日期均为9月21日(崇德八年八月初九)。{{harvnb|Dennerline|2002}}(第74页)给出的日期是9月8日。</ref>。数名皇位争夺者——努尔哈赤的次子兼在世的长子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第十五子和硕豫亲王[[多铎]](两人为同母所出)以及皇太极之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开始逐鹿皇位<ref>{{harvnb|Rawski|1998|p=98}}。</ref>。皇太极的弟弟多铎、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及多尔衮(31岁)掌有正白及镶白[[八旗制度|旗]],代善(60岁)掌有两红旗,而豪格(34岁)则获得其父两黄旗的支持<ref>{{harvnb|Rawski|1998|p=99}}(关于白旗和黄旗);{{harvnb|Dennerline|2002|p=79}}(宗室亲王年龄及其所掌旗表)。</ref>。
==多尔衮摄政(1643年–1650年)==
===入关以前===
济尔哈朗是一位骁勇善战、受人尊敬的将领,但看起来对多尔衮已很快就抓到手中的日常行政事务毫无兴趣。1644年2月17日,济尔哈朗召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的官员,向他们宣布:“嗣后,凡各衙办理事务或有应白于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档子,书名亦宜先书睿亲王名,其坐立班次及行礼仪,注俱照前例行<ref>{{Harvnb|Wakeman|1985|p=299}}。</ref>。”此后在同年5月6日,豪格暗中动摇摄政统治的阴谋暴露。豪格的党羽全部被处死,豪格本人被褫夺亲王爵位<ref>{{Harvnb|Wakeman|1985|p=300}},注释231。</ref>。多尔衮在此后不久,以自己的支持者接替取代了豪格的拥护者(大多来自黄旗),从而掌控了两白旗以外的旗<ref>{{harvnb|Dennerline|2002|p=79}}。</ref>。至1644年6月初期,他已牢牢地把清政府及其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ref>{{harvnb|Roth Li|2002|p=71}}。</ref>。
===定都===
6月5日,被叛军之手肆虐了六周的北京市民,派出了一批士绅及官吏迎接他们将要来到的解放者<ref>{{harvnb|Wakeman|1985|p=313}}。</ref>。可当他们见到的是骑着马、把前额头发剃光并自称摄政王的满洲人多尔衮,而不是大明皇太子[[朱慈烺]]及其保护者平西伯吴三桂时,吃了一大惊<ref>{{harvnb|Wakeman|1985|p=314}}(他们都以为等的人是吴三桂和太子)和第315页(见到意料之外的多尔衮时的反应)。</ref>。在此场动乱之中,多尔衮将自己安置在[[武英殿]],后者是李自成在6月3日火烧大内后,唯一未被损坏的建筑<ref>{{harvnb|Wakeman|1985|p=315}}。</ref>。旗军们被命令不许抢劫;他们的纪律约束使统治过渡到大清“出奇地顺利”<ref>{{harvnb|Naquin|2000|p=289}}。</ref>。然而在同时,多尔衮却声称他是为报复大明而来。他下令将大明皇族(包括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检的后裔)及其拥护者全部处决<ref>{{harvnb|Mote|1999|p=818}}。</ref>。
1644年10月19日,多尔衮在北京大门迎接福临<ref>{{harvnb|Wakeman|1985|p=857}}。</ref>。10月30日,六岁的福临被带到北京南郊的[[天坛]]祭拜天地<ref>{{harvnb|Wakeman|1985|p=858}}。</ref>。11月8日,福临的登基仪式正式举行。同日,年幼的皇帝将多尔衮的功绩同[[周公]]进行比较,后者为古时一个受人尊敬的摄政<ref>{{harvnb|Wakeman|1985}},第858页和第860页(“根据起草制诰的人——可能是范文程——的说法,多尔衮的功劳甚至超过了可敬的周公。因为:叔父又帅领大军入山海关,破贼兵二十万,遂取燕京,抚定中夏。迎朕来京,膺受大宝......”)。</ref>。在登基仪式上,多尔衮的官衔由“摄政王”升为“叔父摄政王”。满语“叔父”(''ecike'')在此表示高于亲王的一级身份<ref>{{harvnb|Wakeman|1985}},第860–61页和第861页,注释31。</ref>。三天后,多尔衮的摄政同事济尔哈朗的官衔由“摄政王”降为“辅政叔王”<ref name="Wakeman 1985 861">{{harvnb|Wakeman|1985|p=861}}。</ref>。多尔衮在1645年6月发布仪注规定,今后所有公文均应书写“皇叔父摄政王”称呼他,这使得多尔衮距离皇帝权威仅剩一步之遥。最终多尔衮在1648年更凌驾于小皇帝之上,称“皇父摄政王”<ref name="Wakeman 1985 861"/>。
多尔衮进入大清新首都后的最初的一个命令是,将北京北部全部腾出,然后把它分给[[八旗制度|旗人]]。两黄旗分得荣耀的宫殿北部,其次,东部为两白旗,西部为两红旗,南部为两蓝旗<ref>参见{{harvnb|Naquin|2000|p=356}}和{{Harvnb|Elliott|2001}}[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_qtgoTIAiKUC&pg=PA1&dq=the+manchu+way#PRA1-PA103,M1 ,第103页]地图。</ref>。八旗的此种布局,是为了使京城同满洲在征服中原前的故乡保持一致。此种布局“按照罗盘的指针指向,给颜色不同的旗人分配在一个固定的地理位置<ref>{{Harvnb|Oxnam|1975|p=170}}</ref>。”尽管大清为了加快过渡而减免税收,推迟大型建筑建造计划。但到了1648年,新来的旗人与共同生活的汉人百姓间仍有敌意<ref>{{harvnb|Naquin|2000|pp=289–91}}。</ref>。而首都以外的农业用地则全部被清军圈占<ref name="Naquin 291">{{harvnb|Naquin|2000|p=291}}。</ref>。昔日的地主,现在却成了给外居旗人地主支付租金的佃户<ref name="Naquin 291"/>。这种土地用途的转变导致了“数十年的中断和苦难<ref name="Naquin 291"/>。”
===征服中原===
{{main|入关战争}} {{see also|南明}}
多尔衮被历史学家不同地称为“大清征服的优秀策划者”和“满洲洪业的首席建筑师”,大清在他的统治下,征服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并将“[[南明]]”的势力范围推到了遥远的中国西南地区<ref>{{harvnb|Dai|2009|p=15}}。</ref>。李自成从北京逃到[[西安]],并在后者重建指挥部。多尔衮在同年夏、秋将[[河北]]、[[山东]]抗清起义镇压后,派遣军队进入西安([[陕西省]])主要城市搜寻李自成<ref>{{harvnb|Wakeman|1985}},第483页(李自成在西安重建指挥部)和第501页(河北、山东起义以及反李自成新运动)。</ref>。1645年2月,在清军的压力下,李自成被迫离开了西安。他被杀了——无论是死于自己之手,还是被当地村民疑以为劫盗而误杀——1645年9月后,他在几个省份中消失了<ref>{{harvnb|Wakeman|1985|pp=501–7}}。</ref>。
南京沦陷后,两支明宗室建立了两个新的南明政权:一个是以[[福建]]沿岸附近为中心[[隆武]]皇帝[[隆武帝|唐王朱聿键]]——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而另一个是[[浙江]]附近的“监国”[[朱以海|鲁王朱以海]]<ref>{{harvnb|Struve|1988}},第665页(唐王活动情况)和第666页(鲁王活动情况)。</ref>。但由于两支政权未能进行合作,使得他们已经很低的成功機率进一步降低<ref>{{harvnb|Struve|1988}}, 第667–69页(合作失败),第669-74页(内部问题和战略问题)。</ref>。1646年7月,贝勒[[博洛]]领导的新的南方军事活动使鲁王的浙江朝廷陷入混乱状态,继而向隆武政权发起进攻<ref>{{harvnb|Struve|1988|p=675}}。</ref>。朱聿键于10月6日在[[汀州府|汀州]](福建西部)被俘,即刻处死<ref name="Struve 676">{{harvnb|Struve|1988|p=676}}。</ref>。他的养子国姓爷[[郑成功]]则随他的船队逃往[[台湾岛]]<ref name="Struve 676"/>。11月,江西剩余的忠明抵抗中心崩溃,整个江西降清<ref name="Wakeman 737"/>。
1646年末,[[广州]]出现了两个新的大明皇帝:一个是年号为[[绍武]]的朱聿键之弟唐王[[绍武帝|朱聿𨮁]],另一个为年号为[[永曆 (南明)|永历]]的桂王[[永历帝|朱由榔]]<ref name="Wakeman 737">{{harvnb|Wakeman|1985|p=737}}。</ref>。由于朝服不够,此后绍武政权所任命的官员不得不向本地伶人购买戏袍<ref name="Wakeman 737"/>。两支南明政权彼此残杀,直到1647年1月20日,李成栋率领的一支小规模清兵组成的先头部队开进广州,处死了朱聿𨮁,迫使永历朝廷逃往[[广西]][[南宁]]<ref>{{harvnb|Wakeman|1985|p=738}}。</ref>。然而,李成栋于1648年5月起兵抗清,与江西的前明将领[[金声桓]]并发起义,帮助朱由榔夺回了中国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ref>{{harvnb|Wakeman|1985|pp=765–66}}。</ref>。但南明的复兴只是昙花一现。清军于1649年和1650年重新征服湖广中部(今[[河北]]和[[湖南]])、江西和广东<ref name="Wakeman 767">{{harvnb|Wakeman|1985|p=767}}。</ref>。朱由榔再度逃亡<ref name="Wakeman 767"/>。最后,1650年11月24日,[[尚可喜]]所统率的清军攻占广州,杀死七万多人<ref>{{harvnb|Wakeman|1985|pp=767–68}}。</ref>。
==过渡和个人统治==
===肃清多尔衮集团===
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在狩猎途中意外死亡,引发了一段激烈的派系斗争,开辟了深层次政治改革之路<ref>{{harvnb|Oxnam|1975|p=47}}(“激烈的派系斗争”“清初最激烈和最复杂的派系斗争”);{{harvnb|Wakeman|1985}},第892–93页(多尔衮的死亡日期和死因)和第907页(1652—1655年就要经历第二次“清代制度改革高潮”)。</ref>。由于多尔衮的支持者在朝廷上仍具影响,所以多尔衮的丧礼依帝礼,多尔衮死后获追尊为皇帝,谥号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ref>{{harvnb|Oxnam|1975|pp=47–48}}。</ref>。然而,在1651年1月中旬的同一天,多尔衮的前部将[[吴拜]]统率下的数名白旗军官为防范多尔衮的胞兄[[阿济格]]自立为新摄政而将其逮捕;之后,吴拜让福临任命自己及他的几位追随者为各部尚书,准备接管政府<ref>{{harvnb|Oxnam|1975|p=47}}。</ref>。
===派系政治和反腐之争===
{{Cquote|諭吏部:“邇來有司貪污成習,皆因總督、巡撫不能倡率,日甚一日。國家紀綱,首重廉吏。若任意妄為,不思愛養百姓,致令失所,殊違朕心。總督、巡撫任大責重,全在舉劾得當,使有司知所勸懲。今所舉者多屬冒濫,所劾者以微員塞責,大貪大惡,每多徇縱,何禆民生?何補吏治?爾部須秉公詳察奏聞,如有此等惡習,定當從重治罪不貸。部院堂官係各司楷模,尤當正身潔操砥礪自愛,殫心盡職,以不負朕惓惓用人求治之意。其京堂大小員缺,亦著選擇有才望堪用者,不得循資挨轉。以後內外官,各宜洗心滌慮,勤守職業,不得仍蹈前弊,自取罪戾!”|《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五十四}}
===边疆、进贡国和对外关系===
1646年,[[博洛]]率清军进入福州,发现来自[[琉球国]]和[[越南|安南]]的使节和[[马尼拉]]的西班牙人<ref name="Wills 40">{{harvnb|Wills|1984|p=40}}。</ref>。这些[[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权列表|朝贡]]使团前来拜见已倒台的南明隆武皇帝[[隆武帝|朱聿键]],而后者此时已被押送至京,最终,这些使者听从清廷命令辞归<ref name="Wills 40"/>。最后残存的南明抵抗势力从与安南接壤的[[云南]]撤离后,琉球王[[尚质王|尚质]]于1649年首次向大清派出朝贡使团,暹罗和安南分别于1652年和1661年向大清派遣朝贡使团<ref name="Wills 40"/>。
同于1646年,统治[[吐魯番盆地|吐鲁番]]的一名[[莫卧儿帝国|莫卧儿]]王公苏丹[[阿布·穆罕默德·海基汗]]派遣一支使团,请求恢复因明亡而中断的与华贸易<ref>{{harvnb|Kim|2008|p=109}}。</ref>。使节团虽未受邀请便来到中国,但大清准其请求,允许其在北京和[[兰州]]进行[[朝贡|朝贡贸易]]<ref>{{harvnb|Kim|2008|p=109}}(“未经要求”;贸易区位);{{harvnb|Rossabi|1979|p=190}}(旧进贡体系的制约)。</ref>。但该协议因1646年一场席卷中国西北的穆斯林起义(参见前文“征服中国”末段)而中断。大清与资助反政府武装的[[哈密廳|哈密]]和吐鲁番的朝贡贸易最终于1656年恢复<ref name="Rossabi 192">{{Harvnb|Rossabi|1979|p=192}}。</ref>。不过在1655年,清廷宣布来自吐鲁番的朝贡使节每五年才能接受一次回赐<ref>{{harvnb|Kim|2008|p=111}}。</ref>。
1651年,小皇帝邀请[[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第五世达赖喇嘛]]访问北京,后者不久以前在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的军事帮助下,成为[[西藏]]的宗教统治者和世俗统治者<ref>{{harvnb|Rawski|1998|p=250}}(宗教和世俗统治权统一)。</ref>。尽管满洲对藏传佛教的支持和保护至少始于[[弩尔哈齐]]治下的1621年,但此次邀请背后仍有政治原因<ref>{{harvnb|Rawski|1998|p=251}}(满清保护藏传佛教之始)。</ref>。即西藏正在成为大清西部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达赖喇嘛对蒙古部落具有影响力,而其中一些蒙古部落并未屈从于大清<ref>{{harvnb|Zarrow|2004b|p=187}},注释5(邀请达赖喇嘛的政治原因)。</ref>。为了迎接这位“[[活佛]]”的到来,福临下令在紫禁城西北边北海[[琼华岛]]的[[昆仑山]]上建造了一座[[北海公园#.E6.B0.B8.E5.AE.89.E5.AF.BA.E7.99.BD.E5.A1.94|白塔]],其位置就在以前[[忽必烈|薛禅汗]]宫殿的遗址上<ref>{{harvnb|Wakeman|1985|p=929}},注释81(琼华岛和原薛禅汗宫殿);{{harvnb|Naquin|2000|p=309}}(为喇嘛的访问做准备,“白塔”)。</ref>。经过多次邀请和外交往来,西藏领袖拿定主意,接受会见大清皇帝,1653年1月14日,达赖喇嘛抵达北京<ref>西方学者似乎未能就达赖喇嘛访问日期达成一致:参见{{harvnb|Wakeman|1985|p=929}},注释81(“1651年”);{{harvnb|Crossley|1999|p=239}}(“1651年”);{{harvnb|Naquin|2000}},第311页和473页(“1652年”);{{harvnb|Benard|2004|p=134}},注释23(“1652年”);{{harvnb|Zarrow|2004b|p=187}},注释5(“1652年至1653年之间”);{{harvnb|Rawski|1998|p=252}}(“1653年”);{{harvnb|Berger|2003|p=57}}。不过,《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清晰的表明,达赖喇嘛于顺治九年十二月十五日癸丑(1653年1月14日)到达北京,并于顺治十年二月二十日丁巳(1653年3月19日)离京。</ref>。达赖喇嘛日后将此行访问的场面雕刻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后者于1645年开始建造<ref>{{harvnb|Naquin|2000|p=473}};{{harvnb|Chayet|2004|p=40}}(布达拉宫开始施工日期)。</ref>。
===持续打击南明活动===
尽管大清在多尔衮的领导下成功将南明推到华南,但大明遗民尚未死心。1652年8月初,正在保护[[永历帝|朱由榔]]的[[张献忠]]前部下[[李定国]],从大清手中夺回[[桂林]]<ref name="Struve 1988 704">{{harvnb|Struve|1988|p=704}}。</ref>。一月之内,广西清将大多向南明反正<ref>{{harvnb|Wakeman|1985|p=973}},注释194。</ref>。此后两年,尽管对[[湖广]]和[[广东]]的军事行动偶尔成功,但李定国未能夺取重要城市<ref name="Struve 1988 704"/>。1653年,清廷命[[洪承畴]]负责夺回西南地区<ref name="Dennerline 117">{{harvnb|Dennerline|2002|p=117}}。</ref>。洪承畴驻扎[[长沙]],耐心地建立起自己的军力;惟在1658年底,营养充足、物资供应良好的清军分多路向桂州和云南进军<ref name="Dennerline 117"/>。1659年1月末,[[铎尼]]率清军攻陷云南府,朱由榔逃入邻近的[[缅甸]],后者此时正由[[東吁王朝]]国王[[莽平德勒]]统治<ref name="Dennerline 117"/>。此后南明末代皇帝一直留在缅甸,直到1662年被1644年4月降满的前明将领吴三桂俘获并处决<ref>{{harvnb|Struve|1988|p=710}}。</ref>。
===伪遗诏===
{{Cquote|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涼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茲矣。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朕自弱齡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賓,教訓撫養,惟聖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極,高厚莫酬。惟朝夕趨承,冀盡孝養,今不幸子道不終,誠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皇考賓天時,朕止六歲,不能服衰絰行三年喪,終天抱恨惟侍奉皇太后順志承顏,且冀萬年之後,庶盡子職,少抒前憾,今永違膝下,反上厪聖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宗室諸王、貝勒等,皆係太祖、太宗子孫,為國藩翰,理宜優遇,以示展親。朕於諸王貝勒等,晉接既疏,恩惠復鮮,以致情誼暌隔,友愛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滿洲諸臣,或歷世竭忠,或累年効力,宜加倚託,盡厥猷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國,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為戒,而委任漢官,即部院印信,間亦令漢官掌管,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朕夙性好高,不能虛己延納,於用人之際,務求其德與己相侔,未能隨材器使,以致每歎乏人,若舍短錄長,則人有微技,亦獲見用,豈遂至於舉世無材,是朕之罪一也。設官分職,惟德是用,進退黜陟,不可忽視。朕於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不即罷斥,仍復優容姑息如[[劉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誠可謂見賢而不能舉,見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國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錢糧,盡給宮中之費,未嘗節省發施,及度支告匱,每令會議,諸王大臣,未能別有奇策,祇議裁減俸祿,以贍軍餉,厚己薄人,益上損下,是朕之罪一也。經營殿宇,造作器具,務極精工,求為前代後人之所不及,無益之地,糜費甚多,乃不自省察,罔體民艱,是朕之罪一也。端敬皇后於皇太后克盡孝道,輔佐朕躬,內政聿修。朕仰奉慈綸,追念賢淑,喪祭典禮過從優厚,不能以禮止情,諸事踰濫不經,是朕之罪一也。 祖宗創業未嘗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國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為戒,設立內十三衙門,委用任使與明無異,以致營私作弊,更踰往時,是朕之罪一也。朕性耽閒靜,常圖安逸,燕處深宮,御朝絕少,以致與廷臣接見稀疏,上下情誼否塞,是朕之罪一也。人之行事孰能無過?在朕日御萬幾豈能一無違錯?惟肯聽言納諫則有過必知。朕每自恃聰明,不能聽言納諫。古云:‘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於斯言大相違背,以致臣工緘默,不肯盡言,是朕之罪一也。朕既知有過,每日剋責生悔,乃徒尚虛文,未能省改,以致過端日積,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年八歲,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伊等皆勳舊重臣,朕以腹心寄託,其勉矢忠藎,保翊冲主,佐理政務。布告中外,咸使聞知。|《清世祖遗诏》}}
==政治遗产==
{{see also|索尼 (清朝)|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玄烨}}
以福临的名义公布的假遗诏表示,他对自己放弃满洲传统深表歉意,这一表示赋予了[[辅政大臣|四辅政大臣]]实行本土主义政策的权力<ref>{{harvnb|Kessler|1976|p=26}};{{harvnb|Oxnam|1975|p=63}}。</ref>。鳌拜和其他三位辅政大臣援引遗诏,迅速革除了十三衙门<ref>{{harvnb|Oxnam|1975|p=65}}。</ref>。在此后的几年里,他们提升了满洲人及其[[包衣|包衣阿哈]]掌管的[[内务府]]的权力,革除[[翰林院]],规定只有满洲人和蒙古人才能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ref>{{harvnb|Oxnam|1975|p=71}}(议政王大臣会议人员详述);{{harvnb|Spence|2002|pp=126–27}}(其他机构)。</ref>。辅政大臣还向大清治下的汉人推行强硬政策:他们发动[[文字狱]]处决了江南富庶地区的十余人,并以拖欠税收的罪名对该地区的数千人处以刑罚;他们强迫东南沿海地区人口[[迁界令|从该地迁出]],以便截断[[郑成功]]的子孙统治的[[台湾岛|台湾]][[东宁王国]]的粮食供给<ref>{{harvnb|Kessler|1976|pp=31–32}}(明史案),第33–36页(江南奏销案)和第39–46页(迁海令)。</ref>。
==家族==
===先祖===
{{Ahnentafel top}}<center>
*父亲[[皇太极]](1592–1643),大清开国皇帝,福临为皇太极第九子<ref>{{harvnb|Dennerline|2002|p=75}}(早清爱新觉罗家族男性成员表及福临为皇太极第九子)。</ref>。
*母亲[[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1613–1688),[[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部]]贝勒[[寨桑_(人物)|寨桑]]之女;1636年至1643年的封号为“永福宫庄妃”,她在儿子继位大统后尊为[[皇太后]],后世习称她为孝庄文皇后<ref>{{harvnb|Rawski|1998|p=135}}(其本名布木布泰、父名、尊为皇太后的日期及谥号)。</ref>。
*祖父[[弩尔哈齐]](1559–1626),大清实际建立者<ref name="Rawski 113"/>。
*祖母[[孝慈高皇后 (清)|孟古哲哲]](1575–1603),[[叶赫那拉氏]],[[叶赫部]]贝勒[[杨吉砮|扬吉努]]之女;弩尔哈齐之中宫大福晋;后世习称孝慈高皇后<ref>《星源集庆》:“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叶赫那喇氏,杨吉努贝勒之女,乙亥年生,戊子年九月来归,癸卯年九月廿七庚辰日崩,寿廿九岁,越三岁奉安赫图阿喇尼雅满山关,天命九年四月迁葬奉天阳鲁山,天聪三年二月再迁奉安盛京福陵,崇德元年丙子追上尊谥曰孝慈昭宪纯德贞顺承天育圣武皇后。顺治元年九月升祔太庙,十四年十月升祔奉天殿。康熙元年壬寅四月改上尊谥曰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雍正元年癸卯八月加仁徽二字,乾隆元年丙辰三月加懿德二字,即今谥。”</ref>。
===子女===
福临的妻妾共为其生育了十四个子女<ref>参见{{harvnb|Rawski|1998|p=[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5iN5J9G76h0C&printsec=frontcover&dq=the+last+emperors#PPA142,M1 142]}}表。</ref>,但只有四子(福全、玄烨、常颖、隆禧)一女(和硕恭懿长公主)活到婚龄。和之后的大清皇帝不同,其皇子没有按辈分取名<ref>参见{{Harvnb|Rawski|1998|p=[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5iN5J9G76h0C&printsec=frontcover&dq=the+last+emperors#PPA112,M1 112]表}}。</ref>。
====子====
*[[吴梅村]]于顺治十八年所著《清凉山赞佛诗》四首被程穆衡指为影射'''顺治帝'''[[出家]]于[[五台山]]。近人[[邓之诚]]等称梅村为妄作。
[[Category:清世祖|*]]
[[Category:清太宗皇子|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