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956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现任院长[[李莉]]、党总支书记[[张群]]、艺术总监[[胡勖]]。剧院下设一团(男女合演)、二团(女子越剧,又称红楼剧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业务办公室等。
剧院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努力出人出戏,继承革新和发展越剧艺术,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作出了显著成就。历年来,创作、改编、整理的传统戏、历史戏和现代戏近400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剧目,产生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代表作。共有50多出戏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影片,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办的第8届国际电影节上,荣膺“音乐片奖”,《红楼梦》被[[朝鲜国立艺术剧院]]移植改编成唱剧,还有不少剧目曾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荣获剧目、导演、演出、音乐作曲、舞台美术等多个奖项。
剧院荟萃了许多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其中有主要演员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陆锦花、吕瑞英、金采风、周宝奎;编剧徐进、庄志;导演吴琛、黄沙、钟泯、陈鹏;作曲顾振遐、陈捷、薛岩;舞美设计苏石风、顾大良、陈利华、黄子曦等。
1959年、1960年,剧院又建立起男女合演实验剧团和青年剧团,先后举办了学馆和舞台美术、音乐作曲训练班,培养了一批表演、舞美设计和作曲、伴奏人才,并从[[上海戏剧学院]]吸收了一批毕业生,出现了一大批后起之秀。其中有演员[[史济华]]、[[刘觉]]、[[张国华]];编剧薛允璜、吴兆芬;导演胡越;作曲苏进邹;舞美设计杨楚之、孙志贤、朱柳庄等。
20世纪70年代后期,剧院重建,大力扶植新人新作,产生了《[[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汉文皇后]]》、《[[孔雀东南飞]]》、《西园记》、《凄凉辽宫月》、《血染深宫》、《莲花女传奇》、《魂断铜雀台》、《[[第十二夜]]》、《[[王子复仇记]]》、《[[玉簪记]]》、《[[真假驸马]]》、《花中君子》、《状元打更》、《杨乃武》、《蝴蝶梦》等一大批好戏。有的剧目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调演中获奖,有的在上海市举办的戏剧节、艺术节中获奖。其中《血染深宫》(原名《深宫怨》)荣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
剧院现拥有四十多位具有高资质的编、导、音、美、演人才。演出实体有女子越剧的红楼团、男女合演剧团及青年团(筹),汇集了[[钱惠丽]]、[[单仰萍]]、[[黄慧]],[[方亚芬]]、[[陈颖]]、章瑞虹、华怡青、许杰、孙智君、王志萍、张承好、章海灵、张永梅等一批英才好角与高足新秀及近几年崭露头角的杨婷娜,王清、盛舒扬、吴群、张宇峰、李旭丹,樊婷婷等一批优秀新生代演员和李莉、孙虹江、朱立喜、谢同妙、张豫美、黄耘瑛等编、导、音、美人才。
多年来,这一艺术群体,驰骋于海内外舞台,曾获中国金唱片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上海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主配角奖、上海市优秀青年演“十佳”。近时创作演出的《[[舞台姐妹]]》获’98上海国际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和表演奖;《[[梅龙镇]]》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为上海大剧院度身定制的新版《红楼梦》,被称为“展示上海文化风采的标志之作”,荣获上海市国庆50周年献礼剧目“优秀剧目奖”。
2001年,剧院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委托管理。创作排演了《[[早春二月]]》、《[[木棉红]]》、《[[救风尘]]》、《被隔离的春天》、《珍珠塔》、《家》等大戏,两次举办了“我喜爱的上海越剧新秀”评比演出活动。现代越剧《被隔离的春天》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
剧院本着“立足上海、活跃华东、走向全国、开拓海外”的演出方针,成功举行了“上海越剧南方行”和“上海越剧西部行”等一系列大型巡演活动,做大做响上海越剧品牌,提升剧院竞争力。
2011年12月30日,上海越剧院改名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对外仍用原名。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媒體影視人物 ]][[Category:影視明星]][[category:中国艺术人物]][[Category:越剧演员]][[Category: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