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郭沫若

增加 47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expandInfobox person|time姓名 =2019-06-05T14郭沫若| 圖片 = [[File:27542e702a473ff371cfdc4c1733d0ebe2.jpg|缩略图|居中|[http:10+00//imgtu.lishiquwen.com/20160913/542e702a473ff371cfdc4c1733d0ebe2.jpg 原图链接][https:00}}//pic.sogou.com/d?query=%B9%F9%C4%AD%C8%F4&st=255&mode=255&did=14#did13 搜狗图片]]]|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892年11月16日(壬辰年)| 逝世日期 = 1978年6月12日(戊午年)| 國籍 = 中國| 别名 =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expert|time職業 =2019-06-05T14:27:10+00:00文学家、历史学家| 知名原因 = }}
'''郭沫若'''({{bd|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四川省]][[乐山县 (清朝)|乐山县]][[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唯物史观]]史學的先鋒、[[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生平==
=== 祖籍===
根據[[乐山县 (清朝)|樂山]]《郭氏家譜》所載,郭沫若的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縣]],是為[[閩西]][[客家人]]。先祖郭福安為[[郭子儀]]之後裔。郭沫若在《德音錄·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閩遷蜀,世居樂山縣[[銅河]][[沙湾镇 (乐山市)|沙灣鎮]]」,「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郭沫若曾祖父郭賢惠之先輩由寧化縣來四川之時「做[[苧麻|-{苧}-麻]]生意」,採集寧化野生-{苧}-麻,跟隨入川之馬幫,到今日之[[牛華鎮]](即郭家早期之坐房)進行交易,並於後來開拓[[麻布]]生意成功後繼而開設13座[[驛站]]。
=== 早年===
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县 (清朝)|乐山縣]]人,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父親郭朝沛經營商業。母親杜遨貞,是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兒。
郭沫若于1927年8月4日深夜抵达南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这时才知道已经被推举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和七人主席团成员,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和宣传委员会主席。8月5日,按原计划起义部队离开南昌南下潮汕、东江。1927年9月初,南昌起义军到达[[瑞金]],在一所小学校里由[[周恩来]]、[[李一氓]]作介绍人,郭沫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宣誓入党的还有[[贺龙]]。10月初,起义部队在潮汕被打散,郭沫若等四人在普宁县隐蔽了10天后,由[[神泉镇|神泉]]搭船前往香港,10月下旬抵港。一个月后由香港回上海。1927年12月23日蒋政府发出通缉郭沫若,十年后至1937年才撤销通缉令。与周恩来会晤后安排郭赴苏,但郭沫若患上了严重的斑疹伤寒,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错过了航班。1928年2月周恩来与郭沫若谈话,令其保留党籍出国前往日本避难,做学术研究积累声望,将来以公开的无党派面目做文化圈的领袖。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化名吴诚,从上海乘船赴日。
=== 流亡日本===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受到日本宪兵和警察的长期监视和骚扰。同时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通過引用當時的歷史文獻資料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學發展規律的論斷,證明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但此理论后来遭到[[黄现璠]]等人的置疑,黄曾于1979年著文提出,认为中国没有奴隶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國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大陸学术界的主流地位。隨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綱領的[[中國共產黨]]走上執政舞臺,該書的观点被當作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内中小學課本的參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古文字研究,发表了《古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文字研究》、《金文丛考》、《卜辞通纂》,轰动了学界,成为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藉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在日期间,郭沫若还翻译出版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
郭沫若反对国内的夏衍、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主张,持坚决反蒋的态度。直至看到了中共的《[[八一宣言]]》,才转变态度,认识到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国防文学也是个正确的口号,并说:“好,党决定了,我就照办,要我做喇叭,我就做喇叭”。<ref>刘茂林、叶桂生等著:《郭沫若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ref>此后郭沫若发表了《在国防的旗帜下》等文章。1937年5月下旬,郁达夫从南京来电,谓“委员长有所借重乞速归”,郭沫若等了一个多月迟迟不见南京方面有所动静,给在陕北的李一氓写信:“二万八千里的行程,我的肉体未能直接参加,我是十二分抱歉的。但我始终和从前一样……”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加紧了对郭沫若的监视。7月25日,蔣介石允准撤銷對郭沫若之通緝令;是日,流亡的郭沫若,化裝乘加拿大籍“日本皇后号”頭等艙回國;7月27日至上海;7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知照行政院、司法院、軍事委員會,取消對郭沫若通緝令<ref name=民 />{{rp|5518}}。行前未告知日籍妻子与孩子们。
=== 抗战和内战时期===
1937年7月27日下午,郭沫若登陆上海,随后创办《救亡日报》为淞沪抗战鼓动宣传。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歌颂,不久拜见汪精卫。[[夏衍]]回忆:“在这一段时期内,最使我感动的是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周恩来同志的出自内心的敬爱。有一次对我说:和蒋介石、陈诚这些人见面,在我的感情上是很别扭的,可是和他们谈话之后,我才理解到恩来同志指示的正确。”<ref>[见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原载《人民文学》1978年7月号。]</ref>[[淞沪会战]]失败后,郭沫若经香港至广州,于1938年1月1日复刊《救亡日报》。旋即接到在武汉的[[陈诚]]电报,请郭沫若立至武汉,要事相商。1月9日抵汉之后,从[[黄琪翔]]处获悉是陈诚邀请郭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厅长之职。在武汉的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王明]]、[[博古]]等[[中共中央长江局|中共长江局]]领导劝说郭就职。周恩来说:“有你做第三厅厅长,我才可考虑接受他们的副部长,不然那是毫无意义的。”即指副部长是虚职,而三厅厅长是实职可以做大量实际工作。3月中旬,郭沫若接受了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厅长职务。中共长江局决定把三厅作为抗日统一战线的机构,动员安排了大量文艺界抗日名流人士入三厅工作,包括:[[胡愈之]]、[[阳翰笙]]、[[郁达夫]]、[[徐悲鸿]]、[[沈钧儒]]、[[田汉]]、[[冼星海]]、[[洪深]]、[[冯乃超]]等在三厅任职。1938年4月1日,政治部三厅正式在武汉工作,投入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如“扩大宣传周”、“七七献金”等活动,發動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傳抗戰。郭沫若特别重视把三厅的文艺宣传对象扩大到厂矿工人和下层民众,贯彻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原则。这也引起了政治部主任陈诚为首的国民党一部分人的反感。
25,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