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特伍德

增加 7,31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阿特伍德]]'''| 外文名 = Margaret Atwood| 圖片 =| 出生日期 ={{birth date |1939|11|18}}| 出生地點 = 渥太华|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73|09|23|1939|11|18}}| 国籍 = 加拿大| 民族 =| 别名 = | 職業 = 作家| 教育程度 = | 信仰 = | 知名原因 = 2000年布克奖 <br> 2008年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 <br>2017年卡夫卡文学奖 <br> 2017年德国书业和平奖 | 知名作品 = 《使女的故事》<br>《盲刺客》<br>《羚羊与秧鸡》 }}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出生于1939年11月18日女,加拿大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   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诗歌重要作品有《圆圈游戏》(1966)、《那个国度里的动物》(1968)、《诗选》(1976)等。
1985年发表幻想小说《使女的故事》令她一举成名 ,获提名普罗米修斯奖和星云奖,以及英国文坛最高荣誉布克奖,成为20世纪最经典的幻想小说之一 。她曾四次提名英国布克奖,2000年终于以小说《盲刺客》摘得这一桂冠。2008年她获得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17年获得卡夫卡文学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 ,近年来她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之一。
 
==人物经历==
1939年11月18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于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父亲是位昆虫学家,因其工作需要,1946年随家迁居多伦多。
中学毕业时的她成绩优异,数奖并获,还获得多伦多大学的奖学金。
 
1959年,阿特伍德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大学期间,她得到了神话原型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等名师的教诲和点拨。
 
1961年她赴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继续深造,196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开始着手撰写题为《英国玄学罗曼司》的关于哥特式小说的博士论文,论文最终没有完成,但哥特式小说在她以后的小说中留下了印痕。 <ref>吴元迈主编,20世纪外国文学简史[M],译林出版社,2013.10,第564-565页</ref>
 
1962至1963年、1965年至1967年,她先后两次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此间,在她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于1970年开始与加拿大小说家格雷姆·吉布森共同生活。
 
1969年,她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之后,她的作品频频获奖,这也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她创作的三部优秀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1985)、《猫眼》(1988)、《别名格雷斯》(1996)曾三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却未能如愿。天道酬勤,她的第十部小说《盲刺客》终于为她摘得了这项最高文学奖的桂冠。
毕业后,即1964至1965年,她在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语讲师。后来,她又任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许多大学的“驻校作家”。
1981年5月至1982年5月,阿特伍德任加拿大作家协会主席;1984年到1985年是国际笔会(P.E.N)加拿大(英语地区)中心的主席。
 
==主要作品==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9f9f9; text-align:center;" width=100%
|-style="background:#31005e;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小说类
|诗集类
|-
|《可以吃的女人》(1969)|| 《圆圈游戏》(1964)
|-
|《浮出水面》(又译《浮现》,1972)|| 《那个国家的动物》(1968)
|-
|《神谕女士》(1976)|| 《地下铁路的手续》(1970)
|-
|《男人之前的生活》(1979)|| 《强权政治》(1971)
|-
|《身体伤害》(1981)|| 《你是快乐的》(1975)
|-
|《蓝胡子的蛋》(1983)|| 《诗选》(1976)
|-
|《使女的故事》(又译《女仆的故事》,获布克奖提名,1985)|| 《真实的故事》(1981)
|-
|《猫眼》(获布克奖提名,1989)|| 《早晨在烧毁的房子里》(1995)
|-
|《强盗新娘》 (1993)|| 《吃火:1965-1995诗选》(1998)
|-
|《别名格雷斯》(获布克奖提名, 1996)||
|-
|《盲刺客》2000年(获布克奖)||
|-
|《羚羊与秧鸡》(2003)||
|-
|《好骨头》(2010)||
|-
|《黑暗中的谋杀》(2010)||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9f9f9; text-align:center;" width=100%
|-style="background:#31005e;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文学评论
|-
|《生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
|-
|}
<ref>阿特伍德获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ref>
==创作特点==
阿特伍德的文学底蕴深厚,对生活观察敏锐,具备诗人的气质、调侃的智慧与反思的理性。她的诗具有感伤色彩;她的小说展现了当代加拿大人生活的画卷,反映了工业文明给人带来的暴力、压抑、疑虑和恐惧;她的评论笔锋犀利,对文坛和社会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进行有力的批判。此外,阿特伍德十分关注美国文化对加拿大文化无所不在的强大影响和加拿大的日益美国化倾向,她大力支持以推进独立的加拿大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阿南西出版社,为它的成立和发展不遗余力,做了很大贡献;还帮助成立了加拿大作家协会,并曾担任该协会的主席;应邀到英、美、德、俄、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演讲、朗诵和发表评论,扩大加拿大在国际文坛的影响。阿特伍德关心妇女的出路问题,主张妇女为平等权利而斗争。作为一名女作家,她在作品中以细腻的笔触与独特的视角揭示现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男性支配的社会中女性的失落感和对环境、语言的陌生感。阿特伍德批判将女性变成商品的社会与文化,认为女性遭受着被消费掉的威胁。阿特伍德善于捕捉女性的心理,反映她们的生活、成长过程及命运。成长着的女性意识,是阿特伍德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线,她通过女性视角观察女性之间、女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女人生存至关紧要的性别政治是她在小说和诗歌中反复探讨的重要内容,她通过女性在社会中无所事事的状态影射加拿大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发挥任何作用、被边缘化的地位。在阿特伍德看来,英国是一个完整、独立自足、等级森严的岛国,美国则是边疆辽阔、新事物扩张和征服以及可以创造完美生活的理想社会,至于加拿大,求生存而煞费苦心则是其主要特点。 <ref>陈晓兰主编,外国女性文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05,第194页</ref>
 
==获奖记录==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9f9f9; text-align:center;" width=100%
|-style="background:#31005e;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文学类
|-
|▪ 2017 卡夫卡文学奖 (获奖)
|-
|▪ 2017 德国书业和平奖 (获奖)
|-
|▪ 2017 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终身成就奖 (获奖)
|-
|▪ 2008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 (获奖)
|-
|▪ 2000 布克奖 《盲刺客》 (获奖)
|-
|▪ 1996 布克奖 《别名格雷斯》 (提名)
|-
|▪ 1988 布克奖 《猫眼》 (提名)
|-
|▪ 1985 布克奖 《使女的故事》 (提名)
|-
|▪ 1985 星云奖 《使女的故事》 (提名)
|-
|▪ 1985 普罗米修斯奖 《使女的故事》 (提名)
|-
|}
 
==人物评价==
阿特伍德的诗歌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克制、冷静、含蓄的语调。或许因为写小说惯常运用描绘与记述,在诗中,她不喜铺排的描摹或想象,而着力于句子中节奏灵敏的探索,在整体的叙述性中蕴藏了多样的情绪切换,富有戏剧性。<ref>(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瓒评)</ref>
 
==文献来源==
{{Reflist}}
[[Category:加拿大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