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树春(鲁东大学)

增加 13,87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鲁东大学已故教授王树春一生有着传奇的经历,被誉为“生活中的强人”、“艺术中的苦学派”;生前,他将自己毕生的书画珍品无偿捐赠给学校,建成鲁东大学博物馆。<ref>[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18/01/02/013574398.shtml 坚守师者荣耀与尊严——追忆鲁东大学教授王树春 科教文..._胶东在线 2018年1月3日]</ref>
现在这座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学校教研合一的新课堂以及共享服务的文化名片,自开馆两年多来,已接待师生30000余人次,社区参观群众5000余人次,接待来自内国外参观团体100余个,承办学术交流活动200余场。<ref>[http://www.news1.ldu.edu.cn/info/1131/32500.htm 新华网转发鲁东大学王树春教授事迹-鲁东大学新闻网 2018年3月29日 - 鲁东大学已故教授王树春一生有着传奇的经历,被誉为“生活中的强人”、“艺术中的苦学派”; 生前,他将自己毕生的书画珍品无偿捐赠给学校]</ref> ===生平事迹=== [[莱阳]]城南二十五公里处,有一座秀美的村庄——五龙村。村子坐落于莱阳名山“七子连峰”山边,村西一公里处,[[白龙河]]、[[蚬河]]、[[富水河]]、[[清水河]]、[[墨水河]]五条河流在这里交汇流向南海,形成了[[胶东]]名景“五龙汇涨”,真所谓“五河会交银河水,七子峰连五龙村”。每到初春谷雨时节,崖上崖下,梨树连片,梨花盛开,沸沸扬扬,似皑皑白雪,好一派“梨园飞雪”的景象。地既灵,人必杰。小小五龙村不乏饱学之士,仅明清两代就出过若干进士、举人、贡生、秀才,民间曾流传 “五龙村的秀才多于驴,两个秀才帮一头驴耕地”。王树春就出生在这名山秀水之畔钟灵毓秀的村子里。 王树春家并不富庶,但家中族人都崇尚文化、知书达理,其祖父、父亲都曾师从名家,饱读诗书,善书画。其外祖父为同盟会会员,爱国爱民,其舅父、姨母亦皆酷爱书画,尤善书法。这样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幼年的王树春滋生了对文化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七岁上学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临习书法,开始了他艺术与书法的启蒙。枯燥乏味的临帖过程,不仅没有使少年王树春厌烦,反而大大地激发了他对书画艺术不断追求的兴趣。此后的几年,不断地拜师求艺,不停地挥墨研习,技艺逐渐的得以提升。 诚然,兴趣可以为人插上翅膀,让你在艺术的天空中翱翔,但在那特殊的历史时空里,对年轻的王树春而言,艺术是不能当饭吃的,王树春遇到了人生道路选择的一个难题。因年幼时深受[[儒家]]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浸染,他深知范仲淹的名句:“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医以活人为务”,身在民间而能利泽苍生!于是,1959年7月,怀揣着学好本领以医为民的梦想,他考入了[[莱阳卫生学校]]。三年的时间里,他刻苦攻读,决心毕业后用精湛的医术为百姓谋利造福。 1962 年,王树春从莱阳卫生学校毕业,毅然决然地响应祖国保家卫国的号召,弃医从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部队就是一所大学校,一座大熔炉。按规定新兵服役满一年才能评五好战士,但由于表现突出,来到部队半年,王树春就被评为五好战士。1964 年上半年,他被调到团政治部做专业宣传工作,凭借厚实的文化底蕴,撰写的文章,创作的画作,经常在《[[烟台日报]]》《[[前卫报]]》《[[解放军报]]》发表。 1966 年,第二十六集团军政治部成立了书画宣传机构,王树春被调作书画创作员,与战友一起负责宣传军内的好人好事。这年6月,王树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王树春与战友赵政洁根据爱民模范[[李文忠]]的事迹创作的连环画《爱民模范李文忠》,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军内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1968 年春,他创作的版画《[[东方红]]》,参加了[[山东省]]及[[济南军区]]联合举办的大型美展,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正当王树春在部队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面前呈现着一片璀璨的时候,1968年6月的一天,组织部部长找到他,严肃地说:你老家村子里寄来举报信,说你的出身是富农、地主,你父亲是历史“反革命”。这位“军内的秀才”就这样含冤离开了他深爱的军营,离开了他朝夕相处的战友。 多年之后,他依然无限感慨:“笔墨砚田,耕耘数载,宣传英模,官兵受益,立志艺精,回报国民,小人诬陷,前途受阻,终生遗憾。” 人生的升降浮沉,就是这样的无常。一夜之间,一封无中生有、诬陷的匿名信,就让他从生命的巅峰一个筋斗跌到了谷底。他揣着无限的委屈和郁愤,黯然地回到了家乡,换上了农家衣,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新”生活。 庄稼地里的活计,既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锄镰锨镢耧犁耙,这庄稼活的家什,样样都要能拿得起放得下。虽说自小就在农家长大,但真要把农活干好干精,谈何容易呀?但王树春知道,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咬紧牙关坚持住。干了一天的农活,后脊梁晒得滚烫发紫像熟透了似的,奶奶看了心痛得流泪,他却像没事似的笑着说:“没事,这对我也是一种锻炼。”可谁知道,他的背部火辣辣的正痛得像针扎一样。整地播种的时候,中午带饭,大部分社员带的都是玉米饼子,吃了抗饥,只有王树春吃的是地瓜干和菜蛋子。一个年龄大些的本家看到他一口地瓜干一口菜蛋子的就着凉水吃,很是同情,就掰了一半饼子递给他。看到王树春双手都磨起了血泡,鼓励他说:“小伙子,慢慢来,年轻人要有志气,不要怕受挫折,能吃苦就是好样的。” 天有阴晴,月有圆缺。1971年的秋天,王树春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转折。正是小麦快要播种的时节,大队书记通知他,上级为他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党籍,也安排了工作,并语重心长地说:“树春,三年来你受了不少委屈,今天终于解放了,抓紧时间去公社办手续吧。” 1971年9月,王树春去[[莱阳中心医院]]报到了,从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跃而成了为民疗病祛疾的医生。在卫校读书时他就特别喜欢中医,于是,他选择了中医,师从中医科柳吉忱主任医师,开始了从医之路。他找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学史]]》等中医典籍,从中医基础、药性药理、中医方剂等基础知识入手,朝思暮想认真研读,与师同桌恭敬聆听,跟随柳先生解方悟道。他抄下各种方剂挂在墙上,抬头就能背记,中医书籍手不释卷,遇到疑难问题立马向先生请教。半年以后,经过这样的硬背强记,反复诵读,方剂已可记下二百多个,药性也能说出三百多种,经过反复领悟,由入门到熟练,对中医的基础理论不仅能够理解,也能开始熟练运用了,并开始独立接诊病人。 王树春能书善画且多年不辍,在一个小小的县级城市之中也算小有名气,这引起了急需这方面人才的领导的注意。1984年下半年,莱阳市委调王树春到新创建的书画研究会工作,着手创建[[莱阳市书画研究会]]。他作为驻会的专业干部,里里外外一把手,创作人员一个接一个地被送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了,各类的书画展览一场接一场地开展,宋琬纪念馆建立起来了……莱阳市的文化事业开展得风生水起。 这期间,王树春考入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学习一年。在诸多国内书画艺术大师们的指导下,他的艺术水准得到了质的飞跃。其个人书画展先后在北京、济南举办,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对书画展的成功举办给予了报道和关注,也得到了国内外书画家和书画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严谨的育人之路==== 机缘巧合,能改变人一生的命运。1989年,王树春又迎来他人生当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次华丽转身。 1989年1月,王树春个人书画展在[[山东艺术学院]]展览馆举办。此时,[[烟台师院]][[王荣刚]]院长正在济南开会,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一民]]院长一同参观了书画展。两位院长边看边议论,感觉展出的字画作品俱佳,水平高于济南高校的一些美术老师。王院长就笑着走向王树春,问:“王先生,你能写文章吗?”他说能写。王院长又笑着说:“[[烟台师范学院]]要成立美术系,想聘你到学校筹建美术系并任教,你看怎么样?”王树春很谦虚地说自己仅有一个医学中专文凭,没有大学文凭。看着一脸真诚的王树春,王院长说:“你的艺术素质很高,研究的文章经常在报刊发表,大学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不能只看文凭,还要看水平。” 当年的9月,没有高等学历的王树春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踏进了大学的校门,走进了大学的讲堂,从此开始了一段教书育人的人生历程。 尊师重教是王树春最早接触到的家族文化。祖父为了启蒙他的绘画技艺,经常邀请书画名家上门指导。“我一生不喜欢房子、土地、金钱,就是喜欢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即使付出得再多,我也愿意。”祖父常说的这句话对幼时的王树春影响巨大。 可以说,王树春师从百家。他的老师既有绘画启蒙老师[[张子贞]],又有短暂相交的画家[[吴谷虹]]、[[陈培令]],还有习医时的恩师[[柳吉忱]],以及著名书法家[[山之南]]等人。王树春对每一位老师的指导都感念不忘。 特别是在中国画研究院一年的学习中,他聆听了画坛泰斗[[李可染]]、[[叶浅予]]和大师[[潘洁兹]]、[[崔子范]]的授课。这些前辈在课堂上认真教学,边讲边演示。他们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让王树春感动不已,也让他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仰和憧憬。所以,当王树春踏进大学校门,成为一名教师时,他感到兴奋、骄傲。他曾经说:“我在教育战线上努力做到仁爱、敬业、务实创新、奉献。只有成功,不会失败。” 从教之初,王树春负责美术系的筹建工作。据原美术系党总支书记[[赵康生]]回忆,美术系在筹建之初只有5名教师。作为主要策划者和执行人,大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教师引进,小到课程安排、购置教具,都由王树春带头干。赵康生说:“当年,连石膏像等静物都要到[[北京]]去买。老王是我们几个老师中年龄最大的,还有心脏病,但几十斤重的石膏像搬得最多。” 筹建工作完成后,学校领导希望王树春出任系主任,他却说道:“领导职务要让年轻人干,我专心从事教学、科研即可。” 美术系成立之初,王树春一人讲授4门专业课。在中国书法临习课上,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他专门为全班25名学生每人撰写了一幅张玄墓志书法,供其临摹练习。他推崇“以师带徒”的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并重,讲课必演示。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王树春边学边讲,边讲边学,走出去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博览群书,把没有学过的知识补上去,认真写教学大纲、教学笔记。时间长了,专业课熟练了,有了体会,他不断总结经验,写出论文,再把新的理论用到实践中去,提高教学水平。他把科研、创作相结合用在教学上,讲课必演示,学生受益很深。 2001年10月,美术系申报硕士点成功,王树春原本可以功成身退了。这时,除他之外仅剩的另一名硕士生导师却调往外省工作,学校师资紧张。在此关键时刻,王树春退而不休,义无反顾地重返教学一线,直到他带的研究生顺利毕业。 熟悉王树春的人都知道他“脾气大”,但他从不乱发脾气。对歪风邪气,他发脾气;对工作懈怠,他发脾气;对学习松懈,他发脾气。 他既“正”且“刚”。上课时,他要求学生必须提前10分钟进教室,迟到1分钟者不许进门。他也严格遵守此规定,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他光明磊落,敢于把自己不好的作品拿出来,让大家公开评判。目的是让学生在创作中少走弯路。 王树春治学严谨,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耐心细心。“我本科学习油画,研究生开始跟着王老学习书画。刚开始我对书画的认识很是肤浅,这让老师教授起来很是费神费力。学习书法之初,我准备的毛笔不太理想,老师就将他可手的毛笔拿给我用。我对书画材料认知不足,老师就亲自带我到美术用品店里挑选并一一讲解不同材料的特性。”王树春的研究生刘统泉回忆说,对于一位书画门外汉的学生,老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点画形貌的讲解、对用笔用力的讲解、对经营位置的讲解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使我很快进入了书画的学习状态。 王树春没有辜负学校和大家对他的信任与期待,进校以后他勤奋努力,教学、创作、科研齐头并进,以教学的优异成绩、科研的丰厚成果和不凡的艺术作品,很快就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在高校任教的10年间,王树春坚持融教学、科研、创作为一体,努力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在此期间,他出版了《[[国画创作散论]]》、《[[张玄墓志书法分析与临习]]》等专著7部和个人书画集7册,真正成为一名学者型的书画家。 “王树春教授用自己的一生讲述了一名普通高校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故事。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心血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学科、学校和心爱的学生,是为大德;他把自己整个艺术发展历程的作品捐赠展出,使之成为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鲜活教材,是为大智;他把毕生珍藏的文化遗产无偿捐献给学校,用于教学和研究,是为大义。王树春老师是全校师生员工的榜样,也是[[鲁东大学]]的骄傲。”鲁东大学校长[[王庆]]感言。
==评价==
129,72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