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毕加索

移除 47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movement = [[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
| works = 《[[亚维农的少女]]》(1907)<br />《[[格尔尼卡 (绘画)|格尔尼卡]]》(1937)<br />《[[哭泣的女人]]》(1937)
| patrons =
| awards =
| spouse = {{le|欧嘉·科克洛瓦|Olga Khokhlova}}<br>(1918–1955;妻逝)<br>{{le|雅奎琳·罗克|Jacqueline Roque}}<br>(1961–1973:夫逝)
}}
[[File:Picasso Signatur-DuMont 1977.svg|thumb|250px|right|毕加索的签名]]
'''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lang-es|Pablo Ruiz Picasso}},{{bd|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catIdx=P}}),通称'''毕加索''',[[西班牙]]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画家、陶艺家、舞台设计师及作家,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作逾两万件。畢卡索是少數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 早期 ==
 
1881年,畢加索生於[[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馬拉加|馬拉加市]],是堂·何塞·路伊思·布拉斯可(Don José Ruiz y Blasco)和瑪莉亞·畢卡索·洛佩茲(María Picasso y López)的第一個孩子。畢卡索受洗後,被授以教名'''巴勃羅·迪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諾·瑪麗亞·德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亞諾·德拉聖蒂西馬·特立尼達·鲁伊斯·畢卡索'''({{lang-es|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Martyr Patricio Clito Ruíz y Picasso}})<ref name="CatRez">[https://books.google.com/books?ei=zvyDVN_EHJflauangugB&hl=fr&id=MlNGAQAAIAAJ&dq=Pablo+Diego+Jos%C3%A9+Francisco+picasso%2C+zervos&focus=searchwithinvolume&q=Pablo+Diego+Jos%C3%A9+Francisco Pierre Daix, Georges Boudaille, Joan Rosselet, ''Picasso, 1900-1906: catalogue raisonné de l'oeuvre peint'', Editions Ides et Calendes, 1988]</ref>,一連串的教名代表對多位聖徒與親戚的敬意,另外按照[[西班牙人的命名習慣]]加上分別代表父母親的「路伊茲和畢卡索(Ruiz y Picasso)」。畢卡索的父親也是一位畫家,專攻自然[[素描]]鳥類等動物,一生擔任工藝學校的藝術教授和當地[[美術館]][[館長]]。
1891年,由於[[父親]]當上了一所美術學校的教授,畢卡索一家搬到了[[拉科魯尼亞省]]。他們在拉科魯尼亞待了將近四年。一次偶然,父親發現畢卡索對他未完成的鴿子素描塗色,在仔細觀察畢卡索的[[筆法]]後,畢卡索的父親深深覺得他十三歲的兒子已經超越了他,並發誓從此不再繪畫。
 
[[File:Spain Andalusia Malaga BW 2015-10-24 13-13-30.jpg|left|thumb|畢卡索出生時所在的房子,[[西班牙]][[馬拉加]]]]
1895年,畢卡索七歲的妹妹康琪塔(Conchita)死於[[白喉]],這件事成了畢卡索一生中陰影,畢卡索一家搬到了[[巴塞隆納]]。後來,父親說服學校讓畢卡索參加跳級考試,而畢卡索在一星期內完成了一般學生需要一個月完成的考試,當時年僅十三歲的畢卡索獲得了評審委員會的極度肯定。父親在家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間讓畢卡索獨自工作,並一天內多次檢查畢卡索的畫作,這使得父子經常爭吵。
=== 個人生活 ===
[[File:Portrait de Picasso, 1908.jpg|250px|thumb|1908年的畢卡索]]
結束了在[[馬德里]]的進修後,1900年,畢卡索隻身前往[[歐洲]]藝術首府[[巴黎]]旅行。他在巴黎遇見了當地記者兼詩人{{le|馬克思·雅各|Max Jacob}}。雅各幫助人生地不熟的畢卡索了解、學習當地的語言與文學作品,並成了畢卡索的第一位巴黎友人。那時正是巴黎最嚴寒的日子,畢卡索常需要燒掉自己的作品來取暖。
== 藝術生涯 ==
 
{{Cquote 2|藝術是個謊言,但卻是一個說真話的謊言。|巴勃罗·畢卡索<ref name="adage">《解釋藝術》(''Art Explained''),[[羅伯特·康明]]著,DK出版,2007年,ISBN 978-0-7566-2869-7,98頁</ref>}}
=== 早期 ===
 
畢卡索從小便接受父親的訓練,並有驚人的進步,這點可以從两所畢卡索博物館館藏的畢卡索早期作品中瞧出端倪。1893年間,畢卡索早期作品裡的稚氣逐漸消逝,1894年,畢卡索可以說是正式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1890年中期,畢卡索的畫作流露出濃濃的傳統[[現實主義]]畫風,《[[第一次聖餐]]》(''The First Communion'',1896年)便是此時的代表作,此幅畫顯示出年紀輕輕的畢卡索已經能處理高難度的細節<small><ref>[http://www.csulb.edu/~karenk/20thcwebsite/438mid/ah438mid-Info.00028.html 《第一次聖餐》(''The First Communion'',1896年)的詳細解說]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06152911/http://www.csulb.edu/~karenk/20thcwebsite/438mid/ah438mid-Info.00028.html |date=2008-09-06 }}</ref></small>。同一年,十四歲的畢卡索畫了《[[姑媽佩帕的肖像畫]]》(''Portrait of Aunt Pepa''),[[肖像畫]]裡的生動、精神讓胡安-埃杜阿爾多·西尔洛特(Juan-Eduardo Cirlot)曾讚嘆道,「毫無疑問的,整個[[西班牙]]藝術史裡最棒的畫作之一」。
=== 藍色時期 ===
 
{{Details|畢卡索的藍色時期}}
=== 粉紅色時期 ===
 
{{Details|畢卡索的玫瑰時期}}
1904年,畢卡索在[[巴黎]]遇見了一位為[[雕塑家]]及[[藝術家]]工作的[[模特兒]]費爾南德·奧利弗(Fernande Olivier),與其墜入愛河,而開啟了玫瑰時期(又名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畢卡索受到與費爾南德之間的甜蜜關係影響,而大量使用鮮明、樂觀的橘、粉紅色系,題材多描繪馬戲團的人們、[[雜技|雜技表演者]]與丑角,這成了畢卡索的個人特色之一。而1904年被視為是藍色時期與玫瑰時期之間的過渡期。
[[File:PicassoGuernica.jpg|thumb|left|275px|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 (繪畫)|格爾尼卡]]》,1937年,收藏於马德里[[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
=== 黑人時期 ===
 
1906年畢卡索初次看到黑人的雕刻,受到莫大的感動。黑人原始、大膽、強烈的造型,給畢卡索很大的刺激。1907年[[亞維農的少女]]畫作,成為他創造[[立體派]]風格的[[里程碑]]。畢卡索的立體派,基本上不是純[[美學]]的,是走向理性的、抽象的,將物體重新構成,組合,帶給人更新、更深刻的感受。
=== 晚期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居住在[[巴黎]],巴黎解放後加入[[法國共產黨]]。
== 去世 ==
 
畢加索於1973年4月8日在[[法國]][[穆然]]過世。當時,他與妻子[[杰奎琳·洛克|杰奎琳]]正招待友人前來晚餐,畢卡索過世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為我乾杯吧,為我的健康-{}-乾杯,你知道我已經沒辦法再喝了<small><ref>[http://www.digital-karma.org/culture/quotes/famous-peoples-last-words 名人的遺言:畢卡索]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07033315/http://www.digital-karma.org/culture/quotes/famous-peoples-last-words |date=2008-07-07 }}</ref></small>。」死後,畢卡索葬在法國南部的[[沃夫納格斯]]堡的庭園,杰奎琳阻止畢卡索的兒女克勞德與帕洛瑪出席葬禮<small><ref>[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DZYAOL8iY54C&pg=PA11&lpg=PA11&dq=picasso's+funeral&source=web&ots=6JjFOnxG0e&sig=5-gosrujWtj06JOV_TJzFqzDXJ0#PPP1,Ml ''The Rich Die Richer and You Can too''],William D. Zabel著,1996年John Wiley and Sons出版,11頁。ISBN 0-471-15532-2</ref></small>。1986年,杰奎琳以手槍自殺,终年六十歲<small><ref>[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B07E5DF1739F93BA15757C0A960958260&n=Top/Reference/Times%20Topics/People/P/Picasso,%20Pablo ''Picasso's Family Album''],麥克·金摩曼著,紐約時報</ref></small>。
== 兒女 ==
 
* 保羅(Paulo,1921年2月4日-1975年6月2日,享年54歲),本名保羅·約瑟夫·畢卡索(Paulo Joseph Picasso)— 與[[歐嘉·科克洛瓦]]生
* 瑪雅(Maia,1935年9月5日-),本名瑪莉亞·德拉康塞普西翁·畢卡索(María de la Concepción Picasso)— 與[[瑪麗-德雷莎·華特]]生
==参考文献==
 
{{reflist}}
 
== 外部連結 ==
 
* </ref>[http://www.spain.info/zh/que-quieres/arte/museos/barcelona/museo_picasso.html 参观巴塞罗那畢卡索博物馆,西班牙旅游的官方网]</ref>
== 參見 ==
 
* [[藝術家列表]]
1,6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