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增加 56 位元組, 5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是 [[ 常州市 ]] 的一所公办学校<ref>[http://www.gaosan.com/gaokao/209920.html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区别 哪个比较好 ],高三网,2019-01-27</ref>。
==办学沿革==
1942年秋,经热心民族教育事业的沈九如先生的约请,李一、庄恭天、周卜愚、杨静庵、虞国栋、杨浩生、周寿庚等11人组成校董会,由沈九如先生任董事长,自此创办起私立博文中学。 [[ 学校 ]] 以“博文”命名,语出《论语》“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行已有耻,博学于文”。
1943年春,因学生众多,沈九如先生出资修葺西来庵平房20间,供学校使用。1945年春,抗日民主政府为保障师生安全,迁校于建圣庵,并改名为力生中学。1945年9月,迁校于湟里镇埠头小学,更名为私立博文 [[ 初级中学 ]] 。1946年,沈九如先生捐白米600担,在湟里镇油坊桥处又建校舍2幢。秋季,师生迁入新校舍上课。1947年秋,沈九如先生捐白米250担,添建新校舍一幢。1948年春,沈九如先生捐白米七百余担,另建蚕室一座,命名为“萱楼”(即后来的博文楼)。1953年9月,东安小学初中补习班和香泉夜初中同时并入本校。
1956年7月13日,学校性质转为公立,更名为武进县湟里初级中学。1959年增设高中部,学校也随之更名为武进县湟里中学。1960年,学校建平房44间,供高中部增班之用。1963年9月, [[ 高中 ]] 部撤销,并入夏溪中学。1968年重又开设高中部。1974年,全校师生在葛庄塘开辟农场25亩,建起校舍7间,作为学农基地。
1980年,湟里中学建起二层楼房10间。1981年9月至1991年10月期间,洋淀小学戴帽的初中部、嘉泽中学的高中部、湟里革新初级中学、后坊初级中学先后并入本校。1985年,学校拆除部分破旧平房,将其翻建成三层楼房14间。1989年,镇 [[ 政府 ]] 、学校共同出资建造两层楼房9间,作男生宿舍用,在博文楼西侧建造三层楼房7间,作女生宿舍之用。1991年,拆除原厨房食堂旧房,在该址上砌三层楼房12间,作为高中教学楼。同年,港胞李海根捐人民币10万元,建造了二层楼5间的周庚福图书楼,至此,原平房教室均改建成教学大楼,旧貌换新颜。
1992年,在湟里镇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湟里中学 [[ 成功 ]] 举办了建校五十周年庆典活动,社会各界捐资近30万元,增添了教学设备,校友李小泉任厂长的武进合纤厂独家捐资修缮了“博文楼”。同年学校向南征地14.5亩,并在“博文楼”以西又添建三层楼4间楼房,作教工宿舍。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创建现代化教育乡镇,1994年9月,建造三层10间实验综合楼计1160平方米,1996年5月投资54万元,建造了新餐厅计1157平方米,1997年2月,投资84.5万元,建造了一幢公寓化的学生宿舍楼三层16间,计1376平方米。同年 10月,校友李长根捐资20万元,设立湟里中学李长根教育基金奖。
2000年7月,武进市对卜湟地区中学布局作调整,湟里中学高一招生 [[ 范围 ]] 扩大,村前初中并入湟里中学,因此,湟里中学实行初高中分设,分别称湟里初级中学、湟里高级中学。湟里初中校址仍在湟里镇中学路,湟里高中大门南移至湟里镇桃园路。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2000年以来,在湟里镇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湟里初中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2000年新建博文教学楼,2002年学生餐厅进行翻修,2003年拆除旧博文搂,同年新建金鼎博学楼,2004年新建学生厕所。 [[ 多媒体教室]]<ref>[https://www.sohu.com/a/319994173_426518 一步搞定新一代多媒体教室,这都不知道你就out了! ],搜狐,2019-06-12</ref>、学生电脑室、校园网、闭路电视系统、演播系统和广播系统等现代化设施相继建成。市级示范图书馆具有藏书和阅览合为一体的特色。2004年,学校高标准通过“省级示范初中”的验收。目前,全校有30个班级,1405名学生,106名教职工,校园占地面积53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3264多平方米,篮球场3面,300米标准田径场一个。
==师资力量==
在这继往开来的8年多时间里,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一整套严格有效的培养措施。一支学科配套合理、师德师风优良、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正在日益形成。目前有中学 [[ 高级教师 ]] 申永康、金文华、吴虎良等共16名,常州市骨干教师卞莹、李剑南、王全方共3名,武进区骨干教师万晓琴、沈文群、崔永琴、冒志华、储红伟、姜丽敏共6名。在参加区级及以上的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中,有二人获常州市三等奖,有八人获武进区一等奖,有八人获区二等奖,有三人获区三等奖。储红伟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陈培英、王全方被评为常州市“优秀农村中小学教师”,李剑南被评为武进区“优秀教师”。在2004年省级示范初中验收中,专家组成员共听了30节课,其中优秀课16节,良好课12节,好课率为93.3%。语文教研组被评为武进区“优秀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研组”。
==办学成果==
在这继往开来的8年多时间里,学校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加强教科 [[ 研究 ]] ,努力探索学校特色,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工作。这些年,我们尝试并开发了《中华美德教育》、《语文大阅读》、《中华礼仪》、《生命与安全》等一系列校本课程,其中,《中华礼仪》、《生命与安全》颇具特色。广大教师积极行动,开展理论学习,上好教改实验课,逐步转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师生之间形成“双互动”,优化课外作业练习。师生观念更新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目前,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占我校老师的4/5,教师还积极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参加省、市、区论文竞赛,有300多篇论文获奖。
==所获荣誉==
在这继往开来的8年多时间里,学校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使湟里初中成为武进农村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高。在历年的升学考试中,我校每年都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大量的优秀学生,2005年,我校获得了区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三等奖。2007年,王婧同学以683的高分荣获 [[ 武进区 ]] 第一名。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我校共有8人次获江苏省一等奖,有22人次获江苏省二等奖,有44人次获江苏省三等奖,有3人次获常州市一等奖,有3人次获常州市二等奖,有7人次获常州市三等奖,有4人次获武进区一等奖,有13人次获武进区二等奖,有13人次获武进区三等奖。
建校60多年来,学校坚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 [[ 基础 ]] ”的育人宗旨,遵守“博学约礼”的校训,逐渐形成了“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的校风,“敬业 爱生 严谨 开拓”的教风,“博文 乐学 善思 进取”的学风,共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他们之中有各领风骚的科技精英,自成一格的文艺大师,也有身居要职的党政领导,保国立功的将军、英模。万晓景,上海大学教授,冶金及材料研究所所长,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发表论文100余篇。臧仲伦,北京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共翻译版了俄罗斯古典名著1000多万字。吴志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在肾病医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贺松之,总装备部指挥技术学院正军级教授,研究生导师,其主持的研究课题“逻辑程序编译系统”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陈久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发表专题论文100余篇, [[ 出版 ]] 专著10余部。方伯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创编的大型舞剧“牡丹亭”获广东省首届艺术一等奖,舞剧“幽情”获文化部优秀创作一等奖。仉志培,山东师大音乐系乐器学教研室副主任、 [[ 教授 ]] ,长年从事民族乐器二胡的演奏和教育理论的研究,编写教材6册,编创乐曲近百篇。储瑞耕,《河北时报》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其主笔的“杨柳青”专栏获首届“中国新闻专栏奖”。潘震宙,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长。李国平,原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赵华,原解放军八六医院院长。周扣宝,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三部任职,少将军衔,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总参“人梯奖”。吴海军,在海口机场为人民群众财产而壮烈牺牲,被武警总部追记一等功,批准为革命烈士,海南少人民政府授予“特区忠诚卫生”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746,8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