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政法学院

增加 19,954 位元組, 2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北京政法学院'''<br><img src="https://n.sinaimg.cn/sinakd2024…”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北京政法学院'''<br><img src="https://n.sinaimg.cn/sinakd20240331s/487/w1280h807/20240331/adad-22f2b4dc025be8bead3d97d68995c31f.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3-31/doc-inaqerau2484587.shtml 圖片來自新浪财经]</small>
|}'''北京政法学院'''(北京政法学院)一般指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称“法大”,位于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立格联盟”“全球法学院联盟”“欧亚太平洋联盟”“亚洲法律学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发起单位,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政治系、法律系和[[辅仁大学]]社会系合并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ref>[https://m.ctrip.com/webapp/you/tripshoot/paipai/detail/detail?articleId=21188620&isHideNavBar=YES&seo=0&twojumpwakeup=0&allianceId=1049189&sid=19855591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大]携程旅行</ref>1954年,学校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

截至2023年9月,中国政法大学设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ref>[https://www.cupl.edu.cn/xxgk/xxjj1.htm 学校简介]中国政法大学</ref>设有21个教学单位、开设27个本科专业;拥有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专任教师1058人,在校生18442人。
==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
1952年,刚刚迈入法制建设和政权建设轨道的新中国迫切需要大量新型高级政法人才,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新型高等法学教育向着体系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已有48年历史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和清华大学政治系,燕京大学法律系、政治系和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合并组建后诞生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最初的校舍则坐落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大红楼。

1952年11月23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北京政法学院”校名,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任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为院长。11月24日,北京政法学院成立典礼在北京大学礼堂举行。以钱端升、雷洁琼、芮沐、王铁崖、费青、吴恩裕、曾炳钧、龚祥瑞、楼邦彦、黄觉非、严景耀、张锡彤、徐敦璋、汪瑄、阴法鲁、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鹤、余叔通、张国华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术名家大师汇集学校执掌教鞭,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铸就了北京政法学院起步期的辉煌。学校因此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953年12月,地处北京西郊的学院路41号院(即现今的北京西土城路25号)建成,师生员工陆续由沙滩红楼迁往学院路新校址。1954年,学院由成立时的受高教部和华北行政委员会的双重领导改为由司法部领导。1958年,北京政法学院下放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后,财务领导关系由司法部转移到北京市财政局,1959年划归[[北京市教育局]]。1960年,北京政法学院被国务院列为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65年,学校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领导。1970年,学校因“[[文化大革命]]”停办。
===改革开放===
1978年8月5日,中央正式宣布复办北京政法学院。1979年秋,北京政法学院面向全国恢复招生。1980年,彭真提议创办中国政法大学,并得到了胡乔木的支持,也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三次为中国政法大学选任校长,最终决定由刘复之担任。

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联合向中央提交《关于迅速筹建中国政法大学、恢复公安学院和迁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的请示报告》,提出以现有的某所重点大学为基础,调进一批优秀教师,另选校址,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并将其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自此,司法部进行筹备,准备成立“中国政法大学”。

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议将筹办“中国政法大学”作为重要议题讨论,在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要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办成中国政法教育的中心”。

1983年2月,中央任命司法部长刘复之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司法部党组成员陈卓任党委书记。刘复之因此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第一任校长。

198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转了司法部、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的正式报告》。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同年5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大会在公安部大礼堂举行。中央对中国政法大学的定位是:要成为全国政法教育的中心,总结中国法制建设经验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建立完整的中国法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忠于法律、执法如山、刚直不阿的职业道德和革命情操。

1984年12月,司法部部长邹瑜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后,为适应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需,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院路41号院已难于适应办学需要。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为学校选址建设新校区并将建设工程列入“第七个五年计划”。后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学路27号)。

1985年,学校进修生院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由学校代管。1986年6月,新校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了“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1991年夏,昌平新校区竣工。同年秋,办学主体及工作重点从学院路校区转移到昌平校区。

1997年1月,司法部党组决定: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中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合并,对内称中国政法大学,对外保留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中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的牌子。

2000年,学校转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同年,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的原中国政法大学进修生院,又合并至中国政法大学。

2002年5月,建校50周年庆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李鹏分别为学校题词祝贺。2006年4月,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5月16日,建校55周年庆典在昌平校区举办,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由过去的行业性办学改变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标准办学,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由行业性向开放性的历史性转变。

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中国政法大学会见了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同时,二人为学校中欧法学院揭牌。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6月,学校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高校。2012年5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0周年大会在昌平校区大礼堂召开。同年1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3月,学校作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进入国家首批“2011计划”建设序列。同年10月,学校项目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2014年度建设项目立项。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9年11月,被全国普法办公室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2020年6月,发起并加入法学教育创新联盟。7月,学校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暨全国法治干部培训基地、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举行。12月,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签发《教育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建中国政法大学的意见》,决定共建中国政法大学。

2021年9月28日,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

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2022年3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同成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基地”。

2023年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5月27日,中国政法大学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京举行;7月1日,中国政法大学港澳台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京举行 [45];12月10日,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辩护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4年2月26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及学科建设===
学校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中央政法培训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培训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共21个教学单位。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法语、翻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共27个本科专业;拥有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的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61]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证据科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校多个一级学科参评并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政法大学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尤其是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全国人大法工委唯一的高校“立法联系点”。学校设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研究机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现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数据法治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人权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证据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法治政府研究院),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1个(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省部级以上国家机关共建高层次研究基地16个。另有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等在编研究机构9个,新型研究机构8个。
===科研成果===
===项目经费===
2006年,学校承担中国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有资产法律保护机制研究》课题。同年,学校《法治背景下的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2016年,学校共计承担科研项目394项,全年累计科研经费13977.55万元。
===论文著作===
2015年,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286篇,出版学术著作167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7项,其中,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2016年,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116篇,出版学术著作242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得第六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国家立法方面===
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再到《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的论证、研讨,直至最终通过。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2月,本校图书馆拥有的纸质文献资源约271.34万册,电子图书 241 万册、电子期刊125万册;可供师生检索与利用的电子资源有几十种。
===常用的中外文电子资源主要有:===
电子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华数字书苑;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JSTOR电子书等。

全文期刊:中国知网CNKI系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超星期刊;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人社版);JSTOR西文过刊库; EBSCO数据库等。

多媒体类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天脉(TVMVDB)电视新闻资讯教研数据库。

法学类数据库:Westlaw Classic数据库、Hein Online数据库、Lexis Advance法律资料库、Beck-Online法律数据库、Kluwer Arbitration仲裁库、日本法律数据库TKC-law library、元照月旦法学知识库、北大法宝(中国法律检索系统)、德古意特德语法学电子书等。
===学术期刊===
《政法论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比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9月创刊,为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

《行政法学研究》:1993年1月创刊,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法律类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名===
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校名由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题写。后学校更名,邓小平为学校题写了“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校徽===
中国政法大学校徽的整体图形为学校的中英文名称环绕橄榄枝托起的正义剑和天平,中文为邓小平题写的“中国政法大学”。

整体色调为紫禁红,与白色背景交错相间。紫禁红代表着热情、向上以及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同时也是中国法官袍的前襟配色。

外圆圈内上方是邓小平同志亲笔为该校题写的汉字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

标志的主体部分由天平组成,天平的支撑部分被替换为尖顶圈底的剑形图案,既似捍卫公平、正义、法治的宝剑,又似开启知识大门、通往法学最高殿堂的钥匙。

宝剑剑柄上的数字“1952”代表了学校的成立时间,天平四周围绕的橄榄枝则寓意和平、友爱。
===校旗===
中国政法大学校旗为紫禁红旗面,旗面正中为白色中英文校名及校徽,中文为邓小平题写的“中国政法大学”。标准规格为192厘米长、128厘米宽。
===标识色===
学校标识色为确定色值的紫禁红,辅助色为白色和橙色。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八字校训。“厚德”强调为人, “明法”强调为事的规矩、法度,“格物”强调为学,而“致公”强调做人、为事。

“厚德”源自《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在培养师生优良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政治道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是人文精神的凸显。

“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求师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以法治天下、建设法治中国为己任。这是法治精神的体现。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促师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有科学的思维和理性。这是科学精神的写照。

“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处“致”从“至”,“致公”也为“至公”,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意为师生要坚持和弘扬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有仁爱亲民,献身公益,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是公共精神的张扬。
===法大精神===
即“法治天下,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人文精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团队精神。
===校花===
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花是玉兰花,取其圣洁纯净,庄严清澈,凌寒馨香的特质,象征着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的严肃和人文等学科的温馨,各种学科相辅相成。 [28]
===校歌===
《情怀法大》
==参考文献==
12,48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