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次編輯
變更
南懷瑾
,無編輯摘要
|}
'''南懷瑾'''({{bd|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catIdx=Nan南懷瑾}}, 谱 譜 名'''常泰''',又名'''常铿''',號'''懷瑾''',又號'''玉溪'''<ref>{{Cite book |title= 话 話 说中庸 |author=南 怀 懷 瑾 |publisher= 东 東 方出版社 |year=2015 |isbn=9787506081610 }}</ref><ref>{{Cite book |title=南 怀 懷 瑾先生年谱及其他 |author=贾丹 华 華 |publisher=中 国 國 文 联 聯 出版社 |year=2018 |isbn=978-7-5190-3031-5 }}</ref>,少年時期受傳統私塾教育影響,對各類經典產生興趣。他學習了[[拳術]]、[[劍道]]等武術。抗戰時期,南懷瑾參與軍旅工作,擔任軍校教職,曾在大坪出家,法號通禪,三年後還俗。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遷至台灣,並到台灣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其論著的主要方向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領域,親近[[歐陽竟無]] 、[[王恩洋]]學習並師承[[袁煥仙]]<ref>{{cite web|title=我所認識的南懷瑾居士|url=https://blog.udn.com/4mindfulhall/7163774|date-2012-12-21|publisher=UDN}}</ref><ref>{{cite web|title=南懷瑾先生的老師——袁煥仙先生詩四首|url=https://www.xuehua.us/a/5eb911ad86ec4d55414b9bb4?lang=zh-tw&=1|date-2014-10-20|publisher=雪花新聞}}</ref>。曾經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中國大陸[[蘇州]][[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29日於[[蘇州]][[太湖]]大學堂去世<ref>{{cite web|title=国学大师南怀瑾去世|url=https://news.12371.cn/2012/10/01/ARTI1349065717425651.shtml|date-2012-10-01|publisher=共產黨員網}}</ref>。
== 南懷瑾生平 ==
1918年,南 怀 懷 瑾生于中 国 國 大陸浙江樂清縣南宅殿後村,自幼接受傳統的私塾教育。南怀瑾后来就读于浙江 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 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 修班第二期、中央 军 軍 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肄 业于 業於 金陵大 学 學 研究院社 会 會 福利系<ref name="tx">{{cite web |url=http://news.qq.com/a/20120930/000448.htm |title= 著名国学 國學 大 师 師 南 怀 懷 瑾先生在 苏 蘇 州逝世 享年95岁 |accessdate= 2012年9月30日|publisher= 腾讯网|language=zh|author=新華網}}</ref>。
[[抗日战争]]爆 发后 發後 ,南 怀 懷 瑾 远 遠 赴[[中 国 國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屯垦戍 边 邊 。回到[[四川]]后,在中央学校军官教育队教书。不久,南怀瑾隐居[[峨嵋山]]大坪寺出家,法號通禪。在寺内钻研[[佛教]]典籍三年後還俗。后在[[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 学 學 校 讲学 講學 。
1949年,南 怀 懷 瑾隨国民政府播遷來到[[台灣]]。他在台灣支持[[佛教]]印經工作,也協助中國佛教法師至台灣弘法。他在[[國立政治大學]]、[[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都有開課,之後成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政壇要人如[[蔣緯國]]、白萬祥、[[王昇]]、[[馬紀壯]]、[[蔣彥士]]等人常前往旁聽。許多文化界與財經界人士,如[[李傳洪]]、[[尹衍樑]]、[[徐芹庭]]、[[古國治]]也是他的弟子。
1983年,[[王昇]]遭[[蔣經國]]解職,解散[[劉少康辦公室]]。王昇曾跟隨南懷瑾學習佛教,為避禍,南懷瑾於1984年移居美國,成立維吉尼亞「東西學院」。
在蔣經國去世後,南懷瑾再度回到台灣活動,[[李登輝]]的請益對象,包括[[蘇志誠]]與[[劉泰英]],都曾會見南懷瑾。據傳,李登輝曾經利用南懷瑾的人脈,安排密使與中國共產黨進行秘密談判與交流。南 怀 懷 瑾曾创立了东西方文化精华协会总会、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維吉尼亞州]] 东 東 西方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 国 國 文化 书 書 院、香港 国际 國際 文教基金 会 會 。
80年代末,南懷瑾移居香港,經香港進入中國大陸活動,曾筹资兴建[[金温货线|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
在蘇志誠與汪道涵的會晤中,南懷瑾曾最後拿出預先準備好的草稿,上書三項原則:一,和平共濟,祥化宿願;二,同心合作,發展經濟;三,協商國家民族統一大業。要求雙方簽字,但是台灣與大陸兩方都不願回應。蘇志誠以「李先生不會同意我出名的」,予以婉告。南懷瑾見兩邊都遲疑,於是寫了兩封信,名為「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一封給李登輝,一封給江澤民、楊尚昆,分別交由蘇志誠、汪道涵各自帶回。南懷瑾說,「如果三個月內,兩邊都不回信,也不簽字,就到此作罷,不要再找我了!」事後,兩岸都沒有給南懷瑾任何下文,南懷瑾因此在兩岸秘密溝通的舞台上正式退場。
1990年,[[泰顺县]]、[[文成县]]水灾,南 怀 懷 瑾立刻创建了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机构赈灾。1990年2月14日除夕百歲老母撤手西歸。
2004年,南 怀 懷 瑾移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國大陸]][[上海市|上海]]。2006年後長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庙港,創立[[太湖大學堂]],后建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多間中國大陸大学,如北京大學等。
2009年4月8日中午,南懷瑾妻子王翠鳳在[[温州]]家壽終正寢,享年九十四歲。
2012年9月20日,太湖大学堂秘书处发表公告称,南 怀 懷 瑾正住于禅定。随后,多家媒体报道称南怀瑾已于9月29日下午在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ref>{{cite news|title=太湖大学堂:南怀瑾「正住于禅定」|url=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12/10/01/CH1210010029.htm|accessdate=2013-02-11|newspaper=文汇报|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16060942/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12/10/01/CH1210010029.htm|archivedate=2013-09-16}}</ref><ref>{{cite web|title=敬告|url=http://www.masternan.org/gonggao.html|work=懷師追思|accessdate=2013-02-11|language=zh|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208015717/http://www.masternan.org/gonggao.html|archive-date=2012-12-08|dead-url=yes}}</ref>。时任[[國務院總理]][[温家宝]]在唁电中说:“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
===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