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蔣渭水

增加 2,72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於1917年取得宜蘭名酒甘泉老紅酒的代理權,開設[[春風得意樓]],經常邀集醫師、學生與社會人士討論有關臺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 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31號的義美食品延平門市,原址為蔣渭水創辦的大安醫院。<ref name=“大稻埕"/>
===成立臺灣文化協會===
[[File:林獻堂.jpg | thumb | 300px | 右 | 1921年在蓬萊閣,透過林瑞騰結識林獻堂 <br>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8524 原圖鏈接] ]]
1921年起蔣渭水開始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並時常從日本進口《臺灣青年》雜誌提供給青年學子,以啟蒙其自主意識;1921年(大正10年)在蓬萊閣的餐會場合,透過林瑞騰介紹了大他十歲的[[林獻堂]],
<ref name=“lens">{{cite web |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8524 | title= 稱蔣渭水為「台灣孫中山」究竟合不合適? | language=zh | date=2017-05-18 | publisher=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05}}</ref> 並與其他同志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的組織,並發表文章《臨床講義》,從醫師的角度針貶臺灣的各種「疾病」。臺灣文化協會,成為臺灣近代文化啟蒙運動的重要團體,本部設於大安醫院,推舉林獻堂為總理,蔣渭水是該會的倡議者,擔任專任理事(政策推動者)。協會目的在於「提高臺灣文化」,「建設新文化於臺疆」,與世界民主及民族自決思潮齊步,以新文化啟蒙,讓臺灣人覺醒。<ref name=“國圖">{{cite web |url=https://tm.ncl.edu.tw/chiang/2-3.html | title= 人文萌發的年代 / 相關活動與機構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國家圖書館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05}}</ref>
從1921年蔣渭水響應議會請願運動後,漸漸成為一個本土運動者。總督府當局視蔣渭水為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平日派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1923年(大正12年)因治警事件被判刑4個月,以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名義持旗向日本太子請願,為臺灣人因政治請願被拘禁的第一人。1925年又因反抗總督政令被囚禁4個月,兩次入獄被監禁144天。蔣渭水一生受日本方面拘捕、囚禁達十餘次之多。<ref name=“大稻埕"/>
1926年(昭和元年) 1923年2月, 蔣渭水 、蔡培火、陳逢源赴東京請願設置臺灣議會,便偕同當地菁英創立純漢語白話文的《臺灣民報》,同年4月15日發刊,並 蔣渭水的 大安醫院 成立「株式會社臺灣雜誌社」,總攬發行及編輯工作。該報先在臺灣編輯後送往日本印刷,通過日本與臺灣雙重檢查才能公 設文化書局, 販售 當代先進思潮 ,但經常遭到禁賣處分。《臺灣民報》許多未署名的社論實際上由蔣渭水自己親自執筆,筆名有「雪谷」、「水」、「維漢」、「睡魔」等,常批評時政並闡述社會運動 書籍 主張,藉以喚醒民族自覺 <ref name=“國圖"/>
1926年(昭和元年)蔣渭水在大安醫院旁開設文化書局,販售當代先進思潮的書籍。<ref name=“大稻埕"/>
===成立臺灣民眾黨===
1927年(昭和2年)臺灣文化協會卻因為左右派的路線之爭而告分裂,之後蔣渭水成立[[臺灣民眾黨]],出任中央常務委員兼掌財政部長。臺灣民眾黨主張爭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論自由,是臺灣第一個有現代化性質的政黨。
總督府當局對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 蔣渭水,他俱有能「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視為眼中釘,便利用分化與孤立來對付,平日派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ref name=“大稻埕"/>
===因傷寒病逝===
[[File:1931年8月5日蔣渭水病逝於台北醫院(今之台大醫院),從事社會運動的同志們於8月23日為他舉辦了一場名為「故蔣渭水氏之台灣大眾葬葬儀」。.jpg | thumb | 300px | 左 |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病逝於台北醫院(今之台大醫院),從事社會運動的同志們於8月23日為他舉辦了一場名為「故蔣渭水氏之台灣大眾葬葬儀」 <br>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b1b4d65-90c3-4826-8b07-cbdb8f0c4f5b 原圖鏈接] ]]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病逝於台北醫院(今之台大醫院),因其罹患的傷寒症屬於法定傳染病,當日即行火化,時年41歲。<ref name=“民報">{{cite web |url=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b1b4d65-90c3-4826-8b07-cbdb8f0c4f5b | title= 逝世紀念日談蔣渭水遺囑與「大眾葬」 | language=zh | date=2014-08-06 | publisher=民報 | author= 蔣理容 | accessdate=2019-08-05}}</ref>
逝世時的境況,他的革命戰友張晴川形容是「傷心身外一無餘,剩得蕭條數卷書,兒女遺孤猶在讀,親朋同志痛何如」,留下弱妻與稚子,租來的房舍被追討,連家中唯一值錢的電話也被抵債,遺眷靠同志捐贈的奠儀生活,不安定的生活,使許多第一手的資料散失,難以找尋。 臨終前立下遺囑如下:「臺灣革命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的勝利迫在眉睫。 凡我青年同志須極力奮鬥,而舊同志要加倍團結, 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為同胞解放而努力」
1942年,臺灣捲入日本軍部發動的大東亞戰爭,大直山公墓被徵為要塞,蔣渭水骨灰罈被迫遷移,安放在關渡[[慈航寺]]10年。
 
===遺囑遭禁止竄改===
[[File:蔣渭水之墓_台北市六張犁.jpg | thumb | 300px | 蔣渭水之墓_台北市六張犁 <br> [http://www.weishui.org/p/great-age.html 原圖鏈接] ]]
1952年(民國41年)蔣渭水先生的舊同志[[陳其昌]]、[[白成枝]]印刊《蔣渭水遺集》,募款捐建,遷葬於臺北六張犁芳蘭山麓,蔣渭水先烈紀念塔上,鐫刻遺囑,墓碑由當時陳誠副總統題字,下方刻著遺囑:「臺灣革命運動,業已進入第三期,吾人預期之勝利亦迫在眉睫,凡我同志務須不屈不撓極力奮鬥,而舊同志尤須倍加團結,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鞏固吾人精神力量,為同胞解放努力,是所至囑。」<ref name=“大稻埕"/>
 
根據「[[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黃信彰]]博士的研究,蔣渭水過世後幾小時,遺囑即被張貼在大安醫院和民眾講座前公開,卻遭到警察機關禁止公告而撤除並且沒收。隔日,御用報紙《[[台灣日日新報]]》便以報社改寫後的版本刊出。遺囑中關於「'''社會運動'''」、「'''無產階級'''」、「'''同胞解放'''」等關鍵字眼均遭刪除。
 
咸認以於1931年8月13日刊登,以黃師樵擔任主編的《新高新報》版本為最真:「台灣社會運動確已進入第三期了,無產階級的勝利,迫在眼前,凡吾青年同志務要極力奮鬥,而舊同志需加倍團結,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力求同胞的解放啊!」
 
蔣渭水的遺囑在日本殖民時代遭到禁止和竄改,及至戰後仍因白色恐怖而受到遮掩。以1952年8月由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陳誠落款設立的「革命先烈蔣渭水先生之墓紀念碑」為例,其下所鐫刻的遺囑也擅改了「社會運動」與「無產階級」,將「無產階級」的勝利,改為「吾人」或「台灣人」的勝利,修改的主要原因在於「反共抗俄」戒嚴體制下,執筆者不敢使用「無產階級」一詞。<ref name=“民報"/>
==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
==基金會==
2006年6月30日,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成立 。<ref name=“基金會"/> 
== 視頻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niCNsw8pww }} |alignment=left center |dimensions=480 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故蔣渭水先生葬儀實況 (昭和六年八月) }}
==外部連結==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