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酸黄菜(郭全华)

增加 3,443 位元組, 26 天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酸黄菜'''<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酸黄菜'''<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0113101/pexels-photo-20113101.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酸黄菜》'''是[[中国]]当代作家郭全华的散文。

==作品欣赏==

===酸黄菜===

家乡流传一种美味爽口的菜食——酸黄菜,它色泽金黄,微酸爽口,脆辣开胃,既能当菜食用,又能做主食吃,又可以做汤喝。做酸黄菜的原料充足,春天山坡田野的野菜、刚发芽的嫩树叶,秋天收获的白萝卜、蔓菁、芥菜叶、胡萝卜缨、冬白菜等,都可用。酸黄菜做工简便,易做易存,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可食,是北方农村常见的深受百姓欢迎的主菜食。

清代着名[[植物]]学家吴其濬在任职封疆大吏时,巡抚到山西,他在民间调研中,发现当地人春冬季大量腌制酸菜,颜色金黄,酸辣可口,做工简便,熟炒、凉拌都可食用,[[赞不绝口]],起名酸黄菜。我国荷花淀派作家孙犁在他的小说中也提到冀晋地区制作酸黄菜的故事:“抗战时期农家用大缸储酸菜,每家院子里放着几口高与人齐的大缸,里面泡满了几乎所有可以摘到手的树叶。”曾流放到张家口的我国着名作家、散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在回忆塞北生活时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叶,还包括杨树叶子、榆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丰厚]]。”看来我国北方百姓很久以前就有腌制酸黄菜的习俗。

小时候为了充饥,酸黄菜是每日三餐的[[主食]]。每到春天田野里的野菜刚冒出地皮,放学后小伙伴们结伴到田野去挖野菜,像灰灰菜、猪耳朵、马齿菜、紫菜、莽牛腿等等,每到[[星期天]]带上干粮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挖。每年农历三四月份,树叶慢慢长出来,饥饿的人们像猴子一样爬到树上采摘树叶,榆树叶、椿树叶、杨槐叶、[[柳絮]]洋槐花、土桃叶被采光光的。树叶和野菜都是当时家庭做酸黄菜的上等原料。记得有一年春天,大部分家庭都断了粮,为了充饥,十几位社员向队长请假到十几里远的河北坡采摘羊条叶,借着月光翻山越岭到坡上天还没亮。羊条叶是一种多年生长的藤植物,因为味道微苦,牛羊都不喜欢吃,它叶肥[[茂盛]],可用做酸黄菜[[食用]]。为了多采摘一些,漫山遍野跑着采摘,中午顾不上吃干粮,就近在贾家庄一农户家喝了半碗黄泥汤水(当地水源奇缺,水窖里的水都是带泥的黄色,[[沉淀]]后才可饮用)。一直到星光满天才回家,每人采摘了两大包单。披星戴月虽然又饿又累,但看到包单里绿油油的羊条叶,浑身是劲。那年做了两大盆酸黄菜,全家以菜补粮,整整吃了一春天。

<ref>[https://www.bidushe.cn/prose/xiandai/ 必读社]</ref>

==作者简介==

郭全华,必读社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waters
26,1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