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萧珊

移除 2,232 位元組, 5 年前
恢复Young Main讨论)的编辑至City的最后版本
'''萧珊''',[[巴金]]之妻。<br>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萧珊(陈蕴珍)<br>
| 图像 = [[File:萧珊.jpg|缩略图|center|[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76329 原图链接]]]
|图像说明 = 巴金妻子
}}
== 基本信息=={| class="wikitable" |-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1 |本名: |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3 |陈蕴珍|-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乳名:|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长春 ! scope="col" |笔名:|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陈嘉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国籍:|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中国 ! scope="col" |民族:|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汉族|-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出生日期:|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 1917年1月4日! scope="col" |出生地点:|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浙江鄞县(宁波)迎凤桥|-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逝世日期:|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1972年8月13日! scope="col"|逝世地点:|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上海|-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1 | 学习院校:|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3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1 | 职业:|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3 |作家、编辑、翻译家|-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scope="col" colspan=1 | 代表作品:|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3 |《在伤兵医院》等|} ==【目录】=={| class="wikitable"|-| 1.人物介绍 || 2.人物图片 || 3.人物关系 || 4.人物生平 || 5.人物轶事 |-|6.个人作品 || 7.怀念萧珊 |} ==【人物介绍】==  萧珊 (1917-1972),巴金之妻,与巴金厮守了28年直到逝世。原名陈蕴珍,乳名长春,1917年1月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迎凤桥。1936年至上海,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扮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进而结识进步人士。在上海读中学期间读到巴金的作品,喜爱巴金,开始与他通信相识并相恋。并在巴金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根据抗战期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经历,创作了处女作散文《在伤兵医院》,1937年发表于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随后,她跟随巴金一路西行避战,发表多篇抗战题材的游记散文,并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br> 1942年决定辍学陪巴金筹备文化生活出版社,照顾巴金。1944年5月两人于贵州花溪结婚,次年生下女儿小林。抗战后期两人返回上海,作为女主人照料家事、照顾孩子。1950年儿子小棠出生。在理料家务之余,萧珊积极学习俄语,并协助巴金处理出版事务,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后为《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义务编稿、组稿,翻译俄文书籍。<br> 文革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精神受辱、亲友隔绝,身心受到摧残。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病逝上海。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一直到2005年去世。骨灰于2005年与巴金骨灰掺和,撒入东海。著作有《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萧珊文存》等,译作有《阿细亚》(屠格涅夫)、《奇怪的故事》(屠格涅夫)《初恋》(屠格涅夫)《别尔金小说集》(普希金)等作品。 ==【人物图片】== ==【人物关系】==<gallery>巴金.jpg|[[巴金]]<ref>[http://m.sohu.com/a/169195544_688296#read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 看一场《海上日出》]</ref>(萧珊丈夫)李小林.jpg|李小林<ref>[https://p1.ssl.qhmsg.com/t01749315f3d40847be.jpg 李小林图片]</ref>(萧珊女儿)李小棠1.jpg|李小棠<ref>[http://news.eastday.com/c/09lh/u1a4233742.html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风采:李小棠]</ref>(萧珊儿子)</gallery> ==【人物生平】== 
{| class="wikitable"
|-
| ! 原名:|| 年份 !! 陈蕴珍 事件
|-
| 乳名:1917 || 长春 1月4日陈蕴珍(肖珊)生于浙江鄞县(宁波)迎凤桥。
|-
| 笔名:1936 || 陈嘉由宁波赴上海,入读上海爱国女子中学。中学期间热衷于戏剧和表演,曾扮演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四凤。<br>始结识巴金。并在巴金鼓励下,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
| 国籍:1937 || 中国 处女作《在伤兵医院》,发表于《烽火》(茅盾主编的杂志)。
|-
| 民族:1944 || 汉族 5月1日,和巴金于贵州花溪结婚。巴金在桂林漓江东岸,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当新房,他们没有添置一丝一棉、一凳一桌,只有巴金4岁时与母亲的合影,作为祖传的珍贵家产,也没有什么可安排的,只委托弟弟李济生以双方家长名义,向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
|-
| 出生日期:1945 || 1917年1月4 12月16 ,长女李小林(小名国烦)生于重庆。
|-
| 出生地点:1949 || 浙江鄞县(宁波)迎凤桥 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 <br>曾任《上海文学》、《收获》等刊物的编辑,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br>
|-
| 逝世日期:1950 || 1972年8月13 7月28 ,儿子李小棠出生。
|-
| 逝世地点:1967 || 《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 上海 市文艺界批判文艺黑线联络站等单位先后编印多种巴金批判专辑。
|-
| 毕业院校::1968 ||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频繁遭到批斗。
|-
| 职业:1972 || 7月底,萧珊患了直肠癌。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br>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 。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 编辑、翻译家《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 <br>
|-
| 代表作品:2005 || 《在伤兵医院》等骨灰与巴金骨灰掺和,撒入东海。
|}
== 人物介绍【生活轶事】==当时萧珊由于饰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并与“进步人士”交往过密而被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开除。像那个年代许多热血但迷惘的年轻人一样,《家》的出现点燃了萧珊追求爱情与自由的信念。在萧珊的眼中,巴金犹如一盏照耀自己生命的航灯,她不停地给巴金写信,迫切地想从巴金那里得到人生方向的指点。
由于有着13岁的差距,每次给 萧珊 (1917-1972) 回信 ,巴金 之妻,与 总是称她为“我的小友”。在 巴金 厮守了28年直到逝世。原名陈蕴珍 的眼里 乳名长春 萧珊还是个孩子 鄞县人。1936年至上海,入爱国 这个小 子中学 生不过是千万个给他写信的 书,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扮演话剧《雷雨》 中的 四凤,进而结识进步人士 一员 同年始认识 巴金 ,在巴 曾经翻译过俄国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 鼓励下,开始文学创 的著 作, 处女作《 伤兵医院》发表于茅盾主编 四川老家时也参加过反对军阀刘存厚 《烽火》杂志。毕业后考取昆明西南联合 请愿及集体罢课活动,但他自小生活在一个封建 学外文系。1944年5月 家庭里 在贵阳花溪与 所以,于 巴金 结婚。新中国成立后 而言 参加中国作 协会 在很大程度 海分会 是对年轻人的束缚。并且 任《 在这样的乱世里,处在革命新思想之风口浪尖 海文学》、《收获》编辑 的巴金,也不想在某一时刻 文学翻译 出现风吹草动时,连累他人 病逝上海 正因如此,当时的巴金虽然已是32岁,却依旧孑然一身 [2] <br>
==人物图片==
==人物关系==<gallery> 1936年的大上海,年仅32岁的 巴金.jpg|[[ 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深深唤醒了青年一代。当时追求 巴金]]<ref>[http://m.sohu.com/a/169195544_688296#read 的人很多,但他却没看上任何人。 快节奏 给他写信 爱国学 有一女孩的信给巴金留 来 看一场《海上日出》]</ref>(萧珊丈夫)李小林.jpg|[[李小林]]<ref>[https://p1.ssl.qhmsg.com/t01749315f3d40847be.jpg 李小林图片]</ref>(萧珊 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最后,还是 儿)李小棠1.jpg|[[李小棠]]<ref>[http://news.eastday.com/c/09lh/u1a4233742.html 沪全国政协委员风采: 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 小棠]</ref>(萧珊儿子)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gallerybr>
==人物经历==1936年 按信中的约定 由宁波赴 那天 入读上海爱国 巴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约定的饭店。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 生用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看着巴金,文雅、快活地笑着说:“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轻多了。”不善言语的巴金一下 中学。中学期间热衷 少了许多拘束,开心地说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呀!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戏剧和表演,曾扮演曹禺话剧《雷雨》中 是,18岁 萧珊开始介绍自己。两 物四凤 开始了8年的恋爱 <br>
1936年,始结识 姑娘的挚爱帮助 巴金 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巴金鼓励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有处女作《在伤兵医院》,并发表于《烽火》(茅盾主编 杂志)。当时的萧珊由于饰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并与“进步人士”交往过密而被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开除。像那个 代许 热血但迷惘的年轻人一样,《家》的出现点燃了萧珊追求爱情与自由的信念。在萧珊的眼中 时间里 ,巴金 犹如一盏照耀 为维持生计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他不能被经济问题所困扰,更不能影响 自己 生命 航灯 创作心境与创作质量。1944年5月 她不停地给巴金写信 恋爱八年之后 迫切地想从 巴金 那里得到人生方向的指点 在贵阳共结连理 <br>
由于有着13岁的差距,每次给萧珊回信,巴金总是称她为“我的小友”。在巴金的眼里,萧珊还是个孩子,这个小女生不过是千万个给他写信的读者中的一员。
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西南联合大学(昆明)外文系。倾心付出的妻子和母亲
作为武康路113号的女主人,这座庭院的每个角落都留有萧珊女士的足迹,她与 巴金 曾经翻译过俄国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 相濡以沫、忠贞不贰的爱情,她对子女倾情奉献 著作 母爱 她美丽端庄的形象、生活中的点滴都 四川老 展览中呈现。从活泼鲜丽的青年到沉稳端庄的中年,再到凝重疲惫的1960年代,多幅萧珊的珍贵历史照片配以同时代作 描述她的文字展示。照片墙上,集中组合了各个 也参加 代巴金一家的合照。萧珊当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 反对军阀刘存厚 外套、“上海”牌手表、帮助巴金批复读者来信的信封及病后申 愿及集 医疗费用的报告,让观众接触到一个真实立 罢课活动,但他自小 的萧珊。<br> 巴金与萧珊的爱情 生活在 二人的信件中可窥端倪。“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任何情况下我要做 一个 封建大家庭里 值得你的爱的人。”(1952年巴金致萧珊)“当我寂寞的时候 所以 当我想念你的时候 你会特然的站在我的前面。”(1952年萧珊致 巴金 而言 )他们的爱情 转化为 事的安排、对孩子的叮咛、 很大程度 工作 是对 的交流,融于整个家庭生活,化于无形。萧珊1960 轻人 束缚。并且 就诊记录旁 在这样 是巴老《怀念萧珊》 乱世里 手稿 处在革命新思想之 淡蓝色的笔迹记录着两人经历的 口浪尖上 雨,抒写对亡妻 巴金 深情 想在某一时刻,世事出现风吹草 禁使人 容。冰心曾这样评价巴金:“他最可佩服之处 连累 就是 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 正因如此,当时 ……他对萧珊的爱情是严肃、真挚而专一 巴金虽然已是32岁 却依旧孑然 这是他最可佩处之 [2]
1936年的大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深深唤醒了青年一代。当时追求巴金 受欢迎 女主 很多,但他却没看上任何人。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有一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
按信中的约定 萧珊天性活泼 那天上午 待人热情真诚 朋友们都喜欢她。黄裳在《琐记》中回忆:“当时 巴金 怀着好奇的心情 住在霞飞坊(今淮海坊) 他家 到约定 饭店。一会儿 朋友多 兼职就像 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 座文艺沙龙。 生用 主人萧珊殷勤好客, 忽闪忽闪 间二楼起坐室总是有不断 客人。……萧珊有许多西南联 眼睛看着巴金 的同学 文雅 如汪曾祺、查良铮 快活地笑着说:“李先生 刘北汜也不时来做。谈天迟了,就留下晚饭……”全家搬至武康路后 您比我猜想 萧珊 可年轻 个性依然为她获得许 友情 为刊物义务编稿、组稿时,她“又热情,又撒娇 地向冰心催稿“你再 善言语的巴金一下子少 来稿,我就要上吊 许多拘束 ”;为朋友沏茶待客时,她“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 使汪曾祺写道“印象深刻”;1972年身 疲惫时期收到沈从文来信时,她“拿着五张信纸反复地看,含着眼泪 地说 “你比 ‘还有人记得 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呀 们啊 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于是,18岁的萧珊开始介绍自己。两人开始了8年的恋爱。
==【个人作品】== 姑娘的挚爱帮助巴金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巴金为维持生计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他不能被经济问题所困扰,更不能影响自己的创作心境与创 质量。1944年5月,恋爱八年之后,与巴金在贵阳共结连理。<br>
1944年5月1日 1994年 《家书—— 巴金 在桂林漓江东岸,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当新房,他们没有添置一丝一棉、一凳一桌,只有巴金4岁时与母亲的合影,作为祖传的珍贵家产,也没有什么可安排的,只委托弟弟李济生以双方家长名义,向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 萧珊 知”。1945年,他们生下了女儿李小林。信集》出版<br>
1949 1998 年, 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 萧珊和巴金的合集《探索人生》的出版<br>
萧珊 任《上海 经以“陈嘉”的笔名发表“旅途杂记”等 学》、《收获》等刊物的 章,后经巴金研究会策划和 编辑 ,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br>
1950年7月,儿子李小棠出生。译著<br>
1967年, 人民日报 别尔金小说集 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上海市文艺界批判文艺黑线联络站等单位先后编印多种巴 (普希 批判专辑。)<br>
1968年,频繁遭到批斗。屠格涅夫的《阿西亚》、《初恋》、《奇怪的故事》等作品<br>
1972年8月13日,身患癌症,手术后病逝于上海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与 巴金 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 [4] 合译)<br>
28年的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他们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普希金之《黑桃皇后》(与巴金合译)<br>
1972年7月底,萧珊患了直肠癌。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作品评价】==
1972年8月13 巴金在1964年12月24 致萧珊的信 说:“刚才曹葆华来,他患心脏病 萧珊与世长辞 在休养,用俄文对照读了你译的《初恋》,大大称赞你的译文 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 ”<br> 曾经协助鲁迅主编《译文》的黄源曾对 巴金 说:“她的清丽的译笔,也是我所喜爱的她译的屠格涅夫的作品,无论如何是不朽的,我私心愿你将来悉心地再为她校阅、加工,保留下来,后世的人们依然会喜阅 名字 萧珊故 ”<br> 穆旦曾经写信给巴金:“不久前有两位物理系教师自我处借去《别尔金小说集》 看,看 盛赞普希金的艺术和译者文笔的清新 ,她的 骨灰一直放 努力没有白费,我高兴至今她被人所赞赏。”穆旦精通俄罗斯文学翻译,我想 巴金 这里他不仅仅是在转述两位读者 卧室里 看法 巴金的床头放 也代表 萧珊 他内心 译作 评价 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巴金 <br> 黄裳 对萧珊 一往深情 译文的评价是:“她有她自己的风格 她用她特有的女性纤细灵巧的感觉,用祖国的语言重述 《怀念萧珊》、《再忆萧珊》 屠格涅夫笔下的美丽动人的故事,译文是很美的。”他还说:“我希望 她的遗译 《一双美丽 重印 眼睛》等文章 机会 ” <br>
== 个人生活==  ==个人作品==译著《别尔金小说集》(普希金)屠格涅夫的《阿西亚》、《初恋》、《奇怪的故事》等作品《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与巴金合译)普希金之《黑桃皇后》(与巴金合译)著作1994年,《家书——巴金 【怀念 萧珊 通信集》出版1998年,萧珊和巴金的合集《探索人生》的出版萧珊曾经以“陈嘉”的笔名发表“旅途杂记”等文章,后经巴金研究会策划和编辑 ==作品评价== 巴金在1964年12月24日致 《再忆 萧珊 的信中说:“刚才曹葆华来,他患心脏病,在休养,用俄文对照读了你译的《初恋 》, 大大称赞你的译文。”曾经协助鲁迅主编《译文》的黄源也曾对巴金说:“她的清丽的译笔,也是我所喜爱的她译的屠格涅夫的作品,无论如何是不朽的,我私心愿你将来悉心地再为她校阅、加工,保留下来,后世的人们依然会喜阅的。”穆旦也曾经写信给巴金:“不久前 两位物理系教师自我处借去 别尔金小说集》去看,看后盛赞普希金的艺术和译者文笔的清新,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我高兴至今她被人所赞赏。”穆旦精通俄罗斯文学翻译,我想在这里他不仅仅是在转述两位读者的看法,也代表着他内心的评价。黄裳对萧珊译文的评价是:“她有她自己的风格,她用她特有的女性纤细灵巧的感觉,用祖国的语言重述了屠格涅夫笔下的 一双 美丽 动人的故事,译文是很美 。”他还说:“我希望,她的遗译还会有重印的机会。” [7-8] 人物评价编辑萧珊萧珊当她第一部译作《阿细亚 眼睛 出版后,她又用稿费给女儿买了一架钢琴。这让读者看到在 字之外的她所扮演的角色。对于这样一位善良、活泼又有才华的人的早逝更令人感叹不已。 怀念萧珊
1978年,巴金著有名文《怀念萧珊》,被收入于多种文集及高等教育教材中。
<gallery>
《怀念萧珊》01.jpg|《怀念萧珊》
</gallery>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 栏目一 !! 栏目二 !! 栏目三|- | rowspan=2| A | colspan=2 align="center"| B |- | C | D |- | colspan=2 align="center"| E | F |- | rowspan=3| G | H | I |- | J | K |- | colspan=2 align="center"| L |}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76329 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开幕,她是巴金“生命的一部分”,故居仍留存着她的影子
 
 
“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巴金先生在《怀念萧珊》中这样形容妻子萧珊,她也作为巴金先生一生的爱人被我们熟知。作为一个颇有灵气的翻译家,一个思想进步敢做敢为的现代女性,她的灵魂有着多面的色彩。1月8日是萧珊女士百岁诞辰,女儿小林、儿子小棠都回到了武康路上的巴金故居,和他们一起来到这里的还有很多读者。故居四处布置着鲜花,鱼缸里的金鱼游得活泼,流浪猫蜷在门口为它准备的小窝里,这里的一切依然生动而亲切。
    女儿小林、儿子小棠观展 “今天是萧珊女士100岁生日,但在我们心目中,她从来不是老人的形象,也许是因为离开我们时,她才55岁。”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当日在故居一楼开幕,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离开“我们”的说法或许并不恰当,因为萧珊去世时,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人甚至还未出生,“虽然我们来到这里时,女主人已经不在,但这里的一切都留存着她的影子,很多家具都是萧珊亲自选的。要感谢巴金萧珊的家人,小林、小棠愿意把这一切与大家分享。”2011年12月1日,巴金故居向公众开放,至今已接待读者逾82万人次,去年一年寻访“巴金的家”的各地读者超过25万…… 笔力出色的翻译家 作为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常年以照顾家庭、协助巴金先生处理出版事务为重,她的文学功底、翻译水平常常被低估甚至忽视。萧珊女士的著译作品是此次展览的重点,如抗战时期的随笔作品《在伤兵医院中》《在孤军营中》《沪港途中》《在海防》《滇越路上》等,记下与民族共艰危的经历,文字里洋溢着坚定、乐观的精神。又如1960年代的散文《幸福的会见》《在刘胡兰烈士的故乡》、描写药店营业员劳模事迹的散文《亲人》等,反映了她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经历,她以富有个性的笔调写出自己对新社会的理解。   巴金故居的餐厅里有一架钢琴,是萧珊用自己第一部翻译作品《阿细亚》的稿费购买、赠送给女儿小林的礼物。在萧珊1952年8月25日致巴金的信中记录了翻译的缘起,萧珊写道:“我不知道你会不会笑我,我想译屠氏的《阿细亚》,我有了一本俄文的、但不知英文的你放在哪只书柜,我知道你要译这本书的,但还是让我译罢,在你帮助下,我不会译得太坏的。”此次展出的不仅有《阿细亚》,还有萧珊译《初恋》《小姐——乡下姑娘》《别尔金小说集》等作品手稿,端丽娟秀的文字、遍布稿纸的圈叉涂改,有的译稿上还有巴金修改和增补的手迹。巴金曾这样评论萧珊的译笔:“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    
1960年代萧珊创作的未刊稿和未完成稿为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如《萧珊自传》《王平和苏强》(又名《两个男孩的故事》)《外婆的故事》《我怀念城门公社》等,记录着融入新社会、紧跟时代脉搏的萧珊在创作方面的眼光和努力。这些稿件历经劫难保存至今,十分珍贵,从中折射出一代知识女性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足迹。
  倾心付出的妻子和母亲 作为武康路113号的女主人,这座庭院的每个角落都留有萧珊女士的足迹,她与巴金相濡以沫、忠贞不贰的爱情,她对子女倾情奉献的母爱,她美丽端庄的形象、生活中的点滴都在展览中呈现。从活泼鲜丽的青年到沉稳端庄的中年,再到凝重疲惫的1960年代,多幅萧珊的珍贵历史照片配以同时代作家描述她的文字展示。照片墙上,集中组合了各个时代巴金一家的合照。萧珊当年使用的上海公交月票、手包、穿过的外套、“上海”牌手表、帮助巴金批复读者来信的信封及病后申请医疗费用的报告,让观众接触到一个真实立体的萧珊。     巴金与萧珊的爱情生活在二人的信件中可窥端倪。“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任何情况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的爱的人。”(1952年巴金致萧珊)“当我寂寞的时候,当我想念你的时候,你会特然的站在我的前面。”(1952年萧珊致巴金)他们的爱情,转化为家事的安排、对孩子的叮咛、在工作上的交流,融于整个家庭生活,化于无形。萧珊1960年代的就诊记录旁,是巴老《怀念萧珊》的手稿,淡蓝色的笔迹记录着两人经历的风雨,抒写对亡妻的深情,不禁使人动容。冰心曾这样评价巴金:“他最可佩服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他对萧珊的爱情是严肃、真挚而专一的,这是他最可佩处之一。”   巴金与萧珊摄于武康路寓所花园   1951年春巴金一家摄于复兴公园   1964年夏,巴金一家摄于山西 受欢迎的女主人 萧珊天性活泼,待人热情真诚,朋友们都喜欢她。黄裳在《琐记》中回忆:“当时巴金住在霞飞坊(今淮海坊),他家来往的朋友多,兼职就像一座文艺沙龙。女主人萧珊殷勤好客,那间二楼起坐室总是有不断的客人。……萧珊有许多西南联大的同学,如汪曾祺、查良铮、刘北汜也不时来做。谈天迟了,就留下晚饭……”全家搬至武康路后,萧珊的个性依然为她获得许多友情。为刊物义务编稿、组稿时,她“又热情,又撒娇”地向冰心催稿“你再不来稿,我就要上吊了”;为朋友沏茶待客时,她“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使汪曾祺写道“印象深刻”;1972年身心疲惫时期收到沈从文来信时,她“拿着五张信纸反复地看,含着眼泪地说:‘还有人记得我们啊!’”萧珊与友人的通信、作为义务编辑时与作者的通信也在展览中展出。 抗战胜利后,萧珊摄于上海淮海坊59号寓所 据悉,此次纪念展将持续数月,不定期更换展品,巴金故居还为到访读者制作了系列纪念品,包括限量版纪念门票、纪念明信片等,多媒体室将播放《怀念萧珊》短片。 == 人物小传 【参考资料】==   1936年8月,萧珊寄给巴金的第一张照片,以便相见时辨认。 萧珊,1918年1月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之后在上海读中学期间读到巴金的作品,喜爱巴金,开始与他通信相识并相恋。抗战期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根据经历开始写作,1937年发表第一篇散文《在伤兵医院中》。随后,她跟随巴金一路西行避战,发表多篇抗战题材的游记散文,并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学习。   1939年8月28日摄于昆明金殿树上,时在西南联大读书。 1942年决定辍学陪巴金筹备文化生活出版社,照顾巴金,1944年两人于贵州花溪结婚,次年生下女儿小林。抗战后期两人返回上海,作为女主人照料家事、照顾孩子。1950年儿子小棠出生。在理料家务之余,萧珊积极学习俄语,并协助巴金处理出版事务,后为《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义务编稿、组稿,翻译俄文书籍。“文化大革命”期间精神受辱、亲友隔绝,身心受到摧残,于1972年不治离世。骨灰于2005年与巴金骨灰掺和,撒入东海。著作有《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萧珊文存》等,译作有《阿细亚》(屠格涅夫)、《奇怪的故事》(屠格涅夫)《初恋》(屠格涅夫)《别尔金小说集》(普希金)等作品。{{Reflist}}
4,0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