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89
次編輯
變更
郭沫若
,無編輯摘要
| 知名原因 =
}}
'''郭沫若'''({{bd|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 幼名]]'''文豹''',[[ 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 四川省]][[ 乐山县 (清朝)|乐山县]][[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 唯物史观]] 史學的先鋒、[[ 古文字学]] 家、[[ 考古学]] 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 中国科学院]] 首任院长、[[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副总理兼[[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 主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中国文联]] 首任主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首任校长。
郭若沫的学术作品、资历、品格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一系列[[ 中国共产党政治运动列表|政治运动]] 中的表现有着广泛争议与质疑,有人认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御用文人”。
==生平==
== 祖籍 ==
根據[[ 乐山县 (清朝)|樂山]] 《郭氏家譜》所載,郭沫若的祖籍[[ 福建]][[ 汀州府]][[ 寧化縣]] ,是為[[ 閩西]][[客家人]]。先祖郭福安為[[郭子儀]]之後裔。郭沫若在《德音錄·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閩遷蜀,世居樂山縣[[ 銅河]][[ 沙湾镇 (乐山市)|沙灣鎮]]」 ,「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郭沫若曾祖父郭賢惠之先輩由寧化縣來四川之時「做[[苧麻|-{苧}-麻]]生意」,採集寧化野生-{苧}-麻,跟隨入川之馬幫,到今日之[[牛華鎮]](即郭家早期之坐房)進行交易,並於後來開拓[[麻布]]生意成功後繼而開設13座[[驛站]]。
== 早年 ==
郭沫若是[[ 四川省]][[ 乐山县 (清朝)|乐山縣]] 人,少年曾就读于成都[[ 石室中学]] 。父親郭朝沛經營商業。母親杜遨貞,是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兒。
1914年,郭沫若留学[[ 日本]] ,在[[ 九州帝国大学]] 学医。1921年1月,還在上學的郭沫若以病假名義休學3個月,以便前往京都帝國大學旁聽文科。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與[[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文学学社“[[ 创造社]] ”,是[[ 新文化运动]] 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ref>馮慧瑛,《日據時期台灣新詩的發展與中國五四新詩革命的關係》:當我們閱讀比較中國五四時期與台灣日治時期的新詩時,即會發現早期詩人如張我軍、楊雲萍、或賴和等的詩作都深深受到五四詩人的影響,尤其是郭沫若以及胡適的影響,無論是詩作中吶喊的口吻,或是如「呀、喔、哎、喲」等情感助詞以及注音符號的運用,都可見到影響的痕跡。</ref>郭沫若雖熱衷文學,卻沒放棄自己原本的學業,1923年他獲得了九州帝国大学醫學學士學位。
1926年3月赴广州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兼任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中共广东区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恽代英]]代表党组织建议郭沫若去黄埔军校做一些宣传工作,这时[[北伐战争]]即将开始,郭沫若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行营秘书长。北伐军攻克武昌后,郭沫若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将军衔。不久赴南昌兼任总政治部驻赣办事处主任,蒋介石加封郭沫若为南昌特别党部执行委员、总司令部行营政治部主任,每月加发200元津贴。1926年到1927年兼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九江三一七惨案与[[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蒋介石著手[[清党]],郭沫若隐蔽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发表在《中央日报》副刊,指出“蔣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紳、貪官汙吏、賣國軍閥、所有一切反動派——反革命勢力的中心力量”,是“一個比[[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張宗昌]]等還要凶頑、還要狠毒、還要狡獪的劊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