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15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是一首古诗歌。“诗歌”作为一种古今中外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它表达的是一种特殊的个…”
《'''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是一首古诗歌。“诗歌”作为一种古今中外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它表达的是一种特殊的个人[[情感]]和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诗歌“作为最高语言艺术,它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
<center>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center>
{{Cquote|
坚贞与和璧,利用归干将。金玉徒自宝,高贤无比方。
挺生岩松姿,孤直凌雪霜。亭亭结清阴,不竞桃李芳。
读书哂霸业,翊赞思皇王。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
儒风久沦弊,颜闵寿不长。邦国岂殄瘁,斯人今又亡。
别离长春草,存没隔楚乡。闻问尚书恸,泪凝向日黄。
奄忽薤露晞,杳冥泉夜长。贤愚自修短,天色空苍苍。
铭旌敛归魂,荆棘生路傍。门柳日萧索,繐帷掩空堂。
灯孤晦处明,高节殁后彰。芳兰已灰烬,幕府留馀香。
常爱独坐尊,绣衣如雁行。至今虚左位,言发泪沾裳。
|[唐代]刘商}}
==中西方诗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中国的诗歌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儒家文化最看重的是“仁“,儒家重人事、伦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成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原则下,诗歌的观念取向和诗歌创作的原则,就是要体现“仁”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例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ref>[https://www.sohu.com/a/127712114_559604 《诗经●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搜狐,2017-03-02</ref>》、《大明》,还有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等,以及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以达到儒家重人事、伦理教化的[[思想]]主旨,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使得中国诗歌十分强调诗的教化作用、使用价值。
中国的诗歌也有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和回归自然的体现,而影响诗歌创作中有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之美的因素就是道家思想。道家文化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之美,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正是因为道家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齐生死、泯物我、一是非。例如李白的诗歌等。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他们不满现实之余,在寻求解脱之时,自然往往成为他们唯一的皈依,因而,中国诗人很少离开人事去穷尽宇宙的本源、精神的本质,而是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现实伦理的沟通,人与自然的默契并进行歌颂。
西方的诗歌的[[文化]]是建立于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上。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一方面重感情,勇于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彼岸超越意识。这使得西方诗歌一方面在大力弘扬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个人主义[[精神]],渲染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在现实关注中又常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鼓励人要勇于与命运抗争,寻求人的终极拯救,因而代表终极价值的寻求的[[宗教]]精神时时贯穿于诗歌之中,使得不少西方诗歌往往有一种在神明之上、勇于抗争的冒险的现实主义精神存在。从《[[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ref>[https://www.sohu.com/a/210469597_578050 名著导读26|《浮士德》内容简介与赏析],搜狐,2017-12-14</ref>》等,以及华兹华斯、拜伦、雪莱、雨果等的诗歌作品中都体现了追求现世生命价值、勇于冒险等精神。纵容西方诗歌多以揭露封建统治、等级制度的黑暗以及人民生活的贫苦,但其实西方诗歌更偏重于揭示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