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控制点理论

增加 4,772 位元組, 2 天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控制点理论'''是个经济类术语。 汉字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ref>[https://www.sohu.com/a/589576921_120016…”


'''控制点理论'''是个经济类术语。

汉字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ref>[https://www.sohu.com/a/589576921_120016954 中国“汉字”从何而来?每个汉字,都是仓颉造出来的吗?],搜狐,2022-10-01</ref>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ref>[https://www.sohu.com/a/443774310_682874 书写横竖撇捺,展示汉字之美],搜狐,2021-01-11</ref>。

==名词解释==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的朱利安·罗特(Julian Bernard Rotter)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旨在对个体的归因差异进行说明和测量。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显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

尔后,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各自的目标出发,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其中,心理学家格洛佛(Glover)在其2O世纪7O年代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控制点指的是一个人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位置在哪里——内部的或外部的”这一观点最有代表性。

个体对自己的控制点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对控制点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期望、动机和行为,从而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产生间接的影响。

控制点理论的运用

研究表明,对学习而言,学习者持有的对控制点的不同看法是通过影响其成就动机、情绪、其投入学习任务的精力、其对待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对奖励的敏感性及惩罚或分数对他们的意义、其自信心和对待教师的态度等一系列变量,从而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的。

具体来说,对控制点的不同看法能够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够决定学生对学习任务是持接受的还是持拒绝的态度,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在学习中能否克服困难等。

一般认为,内控者由于倾向于把学习上的成功认知为自己的能力和勤奋,而把学习上的失败归结为自己的努力不够,因而在事后分析原因时,把失败作为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的标志。这样,无论是学习上的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促进他们更加勤奋,更加努力,因而这些学生的成就动机就比较强,其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而外控者一般倾向于从外部找原因,学习成功认为是运气较好,而学习失败则认为是运气不好、教师教得不好、学习任务太难等。这种学生的成就动机比较弱,他们对学习无兴趣,逃避有关的学习活动。在被迫选择时,不是怀着侥幸的心理选择太难的任务,就是从保险的角度选择太容易的任务。在失败的情境中,他们显得无能为力,往往会中止自己的学习。与外控者相反,内控者对自己的学习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因而他们能积极地适应中等的、适度的课堂挑战,选择现实的学习任务。当然,这并不是说,内控水平越高越好,科学的观点是应帮助学生发展平衡的控制结构。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261,53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