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本草纲目

增加 2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br> </br> </br>
}}
<center>'''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如需專業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center>
 《''' [[ 本草纲目''' ]]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书籍简介 ==
  [[ 本草纲目 ]]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 [[ 明朝 ]] 伟大的 [[ 医药学家 ]][[ 李时珍 ]] (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ref>[http://magazine.uchicago.edu/0308/alumni/arch.shtml  [ 林奈塑像],芝加哥大学官网 . 2003-09 . [2015-9-29]</ref>早二百年。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 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ref>本草纲目</ref>
== 书名由来 ==
关于《 [[ 本草纲目 ]] 》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公元1578年,年龄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 [[ 通鉴纲目 ]] 》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书名。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达尔文在《 [[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 》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家化的资料。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 [[ 进本草纲目疏 ]] 》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 书籍目录 ==
 
《本草纲目》原序
== 内容索引 ==
 
=== 草部 ===
 
[[甘草]]、[[荠苠]]、[[桔梗]]、[[长松]]、[[黄精]]、[[萎蕤]]、[[知母]]、[[肉苁蓉]]、[[列当]]、[[赤箭]]([[天麻]])、[[苍术]]、[[狗脊]]、[[巴戟天]]、[[远志]]、[[仙茅]]、[[玄参]]、[[地榆]]、[[丹参]]、[[紫参]]、[[紫草]]、[[白头翁]]、[[三七]]、[[黄连]]、[[胡黄连]]、[[黄芩]]、[[秦艽]]、[[茈胡]]、[[前胡]]、[[防风]]、[[独活]]、[[升麻]]、[[苦参]]、[[延胡索]]、[[贝母]]、[[石蒜]]、[[白茅]]、[[龙胆]]、[[细辛]]、[[及己]]、[[徐长卿]]、[[白薇]]、[[白前]]、[[锦地罗]]、[[檀香]]、[[锁阳]]、[[铁线草]]、[[当归]]、[[蘼芜]]、[[蛇床]]、[[白芷]]、[[芍药]]、[[牡丹]]、[[木香]]、[[甘松香]]、[[杜若]]、[[高良姜]]、[[郁金]]、[[姜黄]]、[[补骨脂]]、[[益智子]]、[[缩砂密]]、[[白豆蔻]]、[[豆蔻]]、[[荆三棱]]、[[莎草香附子]]、[[藿香]]、[[零陵香]]、[[兰草]]、[[泽兰]]、[[马兰]]、[[香薷]]、[[假苏]]、[[薄荷]]、[[水苏]]、[[菊]]、[[野菊]]、[[艾]]、[[茵陈蒿]]、[[青蒿]]、[[白蒿]]、[[茺蔚]]、[[夏枯草]]、[[刘寄奴草]]、[[青葙]]、[[鸡冠]]、[[红蓝花]]、[[番红花]]、[[燕脂]]、[[续断]]、[[苎麻]]、[[大青]]、[[小青]]、[[蠡实]]、[[恶实]]、[[箬]]、[[芦]]、[[甘蕉]]、[[灯心草]]、[[木贼]]、[[麻黄]]、[[地黄]]、[[牛膝]]、[[紫菀]]、[[麦门冬]]、[[萱草]]、[[淡竹叶]]、[[鸭跖草]]、[[葵]]、[[蜀葵]]、[[龙葵]]、[[酸浆]]、[[蜀羊泉]]、[[败酱]]、[[款冬花]]、[[鼠曲草]]、[[决明]]、[[地肤]]、[[瞿麦]]、[[王不留行]]、[[葶苈]]、[[车前]]、[[马鞭草]]、[[蛇含]]、[[鳢肠]]、[[连翘]]、[[蓝]]、[[青黛]]、[[甘蓝]]、[[蓼]]、[[荭草]]、[[虎杖]]、[[蒺藜]]、[[谷精草]]、[[海金沙]]、[[半边莲]]、[[紫花地丁]]、[[见肿消]]、[[大黄]]、[[商陆]]、[[防葵]]、[[大戟]]、[[泽漆]]、[[甘遂]]、[[续随子]]、[[莨菪]]、[[蓖麻]]、[[藜芦]]、[[附子]]、[[天雄]]、[[侧子]]、[[漏篮子]]、[[乌头]]、[[白附子]]、[[虎掌]]、[[半夏]]、[[蚤休]]、[[鬼臼]]、[[射干]]、[[玉簪]]、[[凤仙]]、[[坐拿草]]、[[曼陀罗花]]、[[羊踯躅]]、[[芫花]]、[[莽草]]、[[茵芋]]、[[石龙芮]]、[[钩吻]]、[[使君子]]、[[木鳖子]]、[[番木鳖]]、[[马兜铃]]、[[预知子]]、[[牵牛子]]、[[旋花]]、[[紫葳]]、[[王瓜]]、[[葛]]、[[天门冬]]、[[百部]]、[[何首乌]]、[[萆解]]、[[土茯苓]]、[[白蔹]]、[[山豆根]]、[[黄药子]]、[[白药子]]、[[威灵仙]]、[[茜草]]、[[防己]]、[[通草]]、[[通脱木]]、[[白英]]、[[乌蔹莓]]、[[络石]]、[[木莲]]、[[忍冬]]、[[泽泻]]、[[羊蹄]]、[[酸模]]、[[菖蒲]]、[[菰]]、[[水萍]]、[[苹]]、[[萍蓬草]]、[[水藻]]、[[海藻]]、[[昆布]]、[[石斛]]、[[骨碎补]]、[[石韦]]、[[金星草]]、[[景天]]、[[虎耳草]]、[[石胡荽]]、[[酢浆草]]、[[地锦]]、[[陟厘]]、[[昨叶何草]]、[[卷柏]]、[[石松]]、[[马勃]]。
=== 木部 ===
 
[[柏]]、[[丁香]]、[[松]]、[[杉]]、[[桂]]、[[木兰]]、[[辛夷]]、[[降真香]]、[[楠]]、[[樟]]、[[钓樟]]、[[枫香脂]]、[[没药]]、[[骐竭]]、[[安息香]]、[[龙脑香]]、[[樟脑]]、[[檀香]]、[[芦荟]]、[[乌木]]、[[苏方木]]、[[芜荑]]、[[榆]]、[[白杨]]、[[水杨]]、[[树柳]]、[[柳]]、[[榉]]、[[诃黎勒]]、[[无患子]]、[[皂荚]]、[[合欢]]、[[秦皮]]、[[槐]]、[[楝]]、[[海桐]]、[[罂子桐]]、[[梧桐]]、[[桐]]、[[楸]]、[[漆]]、[[椿樗]]、[[杜仲]]、[[檀]]、[[蘖木]]、[[桦木]]、[[棕榈]]、[[巴豆]]、[[大风子]]、[[阿魏]]、[[相思子]]、[[桑]]、[[柘]]、[[楮]]、[[枸橘]]、[[栀子]]、[[酸枣]]、[[白棘]]、[[蕤核]]、[[山茱萸]]、[[胡颓子]]、[[金樱子]]、[[郁李]]、[[鼠李]]、[[女贞]]、[[冬青]]、[[枸骨]]、[[卫矛]]、[[南烛]]、[[五加]]、[[石南]]、[[牡荆]]、[[紫荆]]、[[木槿]]、[[木芙蓉]]、[[接骨木]]、[[茯苓]]、[[琥珀]]、[[猪苓]]、[[雷丸]]、[[桑上寄生]]、[[竹]]、[[竹黄]]
=== 火部 ===
 
[[艾火]]、[[灯火]]、[[神针火]]
=== 谷部 ===
 
[[胡麻]]、[[大麻]]、[[小麦]]、[[大麦]]、[[雀麦]]、[[荞麦]]、[[稻]]、[[粳]]、[[籼]]、[[稷]]、[[黍]]、[[蜀黍]]、[[玉蜀黍]]、[[粱]]、[[粟]]、[[参子]]、[[稗]]、[[罂子粟]]、[[阿芙蓉]]、[[大豆]]、[[黄大豆]]、[[赤小豆]]、[[绿豆]]、[[豌豆]]、[[豇豆]]、[[扁豆]]、[[刀豆]]、[[豆腐]]、[[蒸饼]]、[[曲]]、[[神曲]]、[[红曲]]、[[饴糖]]、[[酱]]、[[醋]]、[[酒]]、[[烧酒]]、[[糟]]
=== 果部 ===
 
李、杏、巴旦杏、梅、栗、乌芋、梨、木瓜、楂子、枣、山楂、林檎、柿、榲柏、橘、柑、橙、安石榴、枸橼、枇杷、杨梅、柚、银杏、胡桃、樱桃、橡实、槲实、荔枝、阿月浑子、橄槛、榧实、海松子、龙眼、椰子、波罗蜜、无花果、槟榔、枳、秦椒、蜀椒、马槟榔、毕澄茄、盐麸子、胡椒、甜瓜、西瓜、葡萄、茗、猕猴桃、甘蔗、沙糖、莲藕、芰实、芡实、石蜜、慈姑
=== 鳞部 ===
 
龙、吊、鲮鲤、石龙子、守宫、蛤蚧、蛇蜕、蚺蛇、白花蛇、乌蛇、水蛇、石首鱼、鲥鱼、鲫鱼、鳜鱼、金鱼、鳢鱼、鳗鲡鱼、鳅鱼、黄颡鱼、乌贼鱼、虾、海马、鱼子、鲤鱼、青鱼
=== 兽部 ===
 
狗、羊、牛、马、驴、驼、阿胶、黄明胶、牛黄、狗宝、虎、豹、象、犀、野猪、熊、羚羊、鹿、麋、麝、灵猫、猫、兔、水獭、鼠、猕猴
 
=== 禽部 ===
 
鹤、鹈鹕、鹅、凫、雉、雀、伏翼、寒号虫、斑鸠、乌鸦、鹊、鹰、鹗
=== 虫部 ===
 
蜂蜜、蜜蜡、蜜蜂、土蜂、露蜂房、艺翁、虫白蜡、螳螂桑螵蛸、蚕、原蚕、九香虫、樗鸡、斑蝥、芫青、葛上亭长、地胆、蜘蛛、壁钱、蝎、水蛭、蛆、蛴螬、蚱蝉、蝉蜕、蜣螂、天牛、蝼蛄、萤火、衣鱼、鼠妇、蜚蠊、蜚虻、蟾蜍、蛤蟆、蛙、蜈蚣、蚯蚓、蜗牛、蛞蝓、蛔虫
=== 介部 ===
 
水龟、玳瑁、鳖、蟹、牡蛎、蚌、真珠、石决明、海蛤、蛤蜊、车渠、贝子、淡菜、田螺、蜗螺
=== 菜部 ===
 
韭、葱、薤、蒜、葫、芥、白芥、芜菁、莱菔、生姜、干姜、胡荽、菥、鸡肠草、苜蓿、苋、马齿苋、苦菜、莴苣、翻白草、蒲公英、蕺、蕨、薇、翘摇、鹿藿、藜、芋、薯蓣、甘薯、百合、竹笋、茄、壶卢、苦瓠、石花菜、冬瓜、南瓜、胡瓜、丝瓜、苦瓜、紫菜、鹿角菜、龙须菜、睡菜、芝、木耳、皂荚蕈、香蕈、蘑菰蕈、土菌、地耳、石耳
=== 水部 ===
 
露水、明水、冬霜、腊雪、夏冰、半天河、流水、井泉水、醴泉、温汤、盐胆水、地浆、热汤、浆水
=== 人部 ===
 
[[人尿]]、[[乱发]]、[[溺白沂]]、[[秋石]]、[[人胞]]
=== 金石部 ===
 
银、自然铜、铜青、铅、铅霜、粉锡、铅丹、密陀僧、铁、铁粉、铁落、铁精、白石英、水银、水银粉、粉霜、银朱、灵砂、雄黄、雌黄、石膏、滑石、不灰木、五色石脂、炉甘石、无名异、石钟乳、石脑油、石炭、阳起石、代赭石、禹余粮、空青、曾青、绿青、扁青、石胆、砒石、金星石、礞石、花乳石、金牙石、石燕、食盐、卤碱、凝水石、玄精石、朴硝(马牙硝)、玄明粉、硝石、石硫磺、石硫赤、矾石、绿矾、黄矾
== 出版传播 ==
 
《本草纲目》编写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版,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70多岁的李时珍,从武昌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最终病倒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这年(1593年),他刚满76岁。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明以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 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难。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著有《 [[ 四诊发明 ]] 》、《 [[ 艾叶传 ]] 》、《 [[ 人参传 ]] 》、《 [[ 痘疹证治 ]] 》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熏陶着。
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人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绅们的欺压。这股势力在明代更甚,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言闻产生了改换医户地位的想法,决定让李时珍走科举道路,这样可以取得一官半职,荣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时珍每天背诵《 [[ 四书 ]] 》、《 [[ 五经 ]] 》,准备迎接科举考试。
李时珍从小爱好读书,在14岁那年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乡试考举人,三次都失败了。有一年,蕲州一带,河水上涨,淹没了田地,又淹没了市巷,农田荒芜,疫情严重,肠胃病到处流行。蕲州官府举办的“药局”,不替穷人看病,穷人有病,都来找李时珍的父亲医治,临走时,个个都道谢不绝。这一切都被李时珍看在眼里。李时珍20岁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结核),连续不断地咳嗽和发烧,几乎把命送掉,幸得父亲的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汤把病治好了。李时珍愈想愈不愿走科举道路,向父亲表示,立志学医,做一个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父亲看他态度坚决,也只好答应了。
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跟父亲到“玄妙观”去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 [[ 内经 ]] 》、《 [[ 本草经 ]] 》、《 [[ 伤寒杂病论 ]] 》、《 [[ 脉经 ]] 》等古典医学著作。李时珍的读书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由于他刻苦学习,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荆穆王妃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杀虫药治愈了富顺王之孙的嗜食灯花病,后来又以附子和气汤治愈富顾王适于的病症而被聘为楚王奉伺正。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时珍懂得,做一个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摘错了,就会闹出人命来。他在阅读《 [[ 神农本草经 ]] 》的基础上,再仔细地阅读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 [[ 新修本草 ]] 》,宋代的《 [[ 开宝本草 ]] 》《 [[ 嘉佑本草 ]] 》《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 [[ 本草衍义 ]] 》等。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是“草木不分,虫鱼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蓣”应列菜部,古代的本草书列入草部;“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而有的本草书说成是一种;“兰花”只能供观赏,不能入药用,而有的本草书将“兰花”当作药用的“兰草”;更严重的是竟将有毒的“钩藤”当作补益的“黄精”。李时珍认为古代本草书上那么多的错误,主要是对药物缺乏实地调查的结果。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很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时,李时珍已经35岁了。
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只听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谁叫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背竹篓的捕蛇人,他们正朝着几棵石楠藤走去,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说来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像面粉遇水一样,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李时珍走上前去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确实不一样。接着,捕蛇人格蛇挂在路旁的小树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内脏,盘曲后装进了竹篓筐,据说,将蛇烘干后,才能当药用。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几年后,李时珍又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和中风的“白花蛇酒”。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穿山甲又叫鲮鲤,根据陶弘景著《 [[ 本草经集注 ]] 》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了本草书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曼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 [[ 明史 ]] 》、《 [[ 白茅堂集 ]] 》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立碑纪念。解放后,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邓小平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 医史文献 ==
 
{| class="wikitable"
|-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