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26
次編輯
變更
古诗天地常不没
,《'''古诗天地常不没'''》是一首明朝诗歌,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明朝的诗歌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见证,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通过研究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点<ref>[https://history.sohu.com/a/714392805_121119373 明朝十大诗人,一人一首千古名作,一生一定要读一次 ],搜狐,2023-08-24 </ref>。
<center>古诗天地常不没</center>
{{Cquote|
天地常不没,山河镇如斯。
惟有人与物,代谢无停时。
因过咸秦境,周览生悲思。
渭水自萦带,南山亦参差。
兹惟帝王宅,自古称雄奇。
当时宫阙壮,摩霄切云霓。
千门与万户,珠帘锦绣帷。
一朝时事去,扫地无复遗。
城市尽为墟,麦秀草离离。
亦有英雄辈,干戈互相持。
慷慨争土疆,终老志不衰。
只今但丘冢,名姓宁可知。
京都足妖冶,高门富姜姬。
绰约姑射仙,鬒发冰雪肌。
只今化为土,况乃粉黛施。
休明盛文物,旗常画蛇龟。
千乘及万骑,杂遝相追随。
将相立轩冕,声乐奏英池。
繁华有万端,一去不可追。
俯仰千古事,有若梦幻为。
往者既已然,将来复如之。
寄语执迷子,当以理自推。
|[明代]薛瑄}}
==明朝诗歌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经济生活与诗歌传统
明朝的[[诗歌]]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诗歌中也有所反映。例如,明代的商人经济和农业经济都在诗歌中得到了体现。明诗的这种[[经济]]表现与明诗人的经济理念之间存在着一种贯通与对应的关系。明代的经济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角度影响着明诗的姿态。明诗视野所呈现的社会图景中勾勒出了兴废繁滋的经济侧影;赋诗唱和中的微妙态度折射出了经济变迁影响下的士商互动;生计压力下的作诗求利更是经济关系的现实体现。经济的变迁提出了诗人与诗学安身的新命题,而凝聚[[传统文化]]精神的明诗姿态则保持着不变的立命原则。
政治变迁与诗歌
明朝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变迁。例如,明朝的易代诗人王冕和杨维桢的作品就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此外,民族英雄于谦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文化变迁与诗歌
明朝的诗歌还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变迁的情况。这一时期,随着商品意识的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多元化,文化的外求意识日渐强烈,西学东渐与东学西被所激发起的碰撞,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传统的古已有之的各种[[规范]],受到了挑战,变古乱常在各个领域渐次出现。诗歌领域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诗歌反映了这种文化转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f>[https://www.sohu.com/a/436299284_752451 【文学常识】古诗词文化常识,了解这些,更好背诗!],搜狐,2020-12-03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