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08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 </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 </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8cb1cb1349540923dd54a61f0a0fc609b3de9c82e3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A%E5%8E%86%E5%B1%B1%E5%A4%A7%E4%B8%80%E4%B8%96%C2%B7%E5%B8%95%E5%A4%AB%E6%B4%9B%E7%BB%B4%E5%A5%87/62031971 图片来自网络]</small>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
外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
国 籍:俄罗斯
出生日期:1777年12月23日
职 务:俄罗斯帝国皇帝
|}
'''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史称亚历山大一世(英语:Alexander I),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四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位[[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
亚历山大一世幼年由其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抚养。1801年在其父死于宫廷政变后,被拥立为沙皇。在位初期,他释放一部分政治犯,放松书刊检查制度,仿照西欧国家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成立大臣会议;又曾颁布法令,对农奴制进行调整。1808年推行斯佩兰斯基改革,遭遇失败后转而实施阿拉克切耶夫制定的警察专制政策,继续推行军事屯田,并允许地主随意把农奴放逐到西伯利亚。在对外政策上,先同法国、英国修好。1805年参加第三次反法同盟,兵败后与拿破仑议和。1812年卫国战争胜利后,领导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随后组织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策划和组织对意大利、[[西班牙]]革命的武装干涉。此外还兼并格鲁吉亚、芬兰、比萨拉比亚、阿塞拜疆和华沙公国。在位晚期渐渐不理政事。1825年突然去世。
为挽救日趋危亡的沙皇制度,亚历山大一世一面以刀剑向外宣扬国威,另一面又在国内以“自由”“为大众谋福利”的口号笼络人心。历史对他的评价往往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因其击败拿破仑和成立神圣同盟的事迹,故被称为“欧洲的救世主”“神圣王”。有学者称他是“俄罗斯历史的两面神”,也有人称其为”北方的斯芬克斯”。 <ref>[ (附图)], </ref>
=人物生平=
===祖母宫中===
1777年12月23日[俄历12月12日],亚历山大诞生于[[圣彼得堡]]。他是[[巴维尔·彼得洛维奇大公]](即日后的保罗一世)和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公爵夫人的长子。
亚历山大的降生,令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欣喜万分。为了宣布小皇孙的诞生,圣彼得堡城郊鸣放了101响礼炮,各大教堂也响起欢庆的钟声。马上就把小皇孙抱走,自己抚养。出生第八天,他在洗礼仪式中被取名“亚历山大”,以纪念俄国的民族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叶卡捷琳娜二世决定亲自来教育这孩子。她规定孩子必须开着窗户睡觉,必须习惯于周围嘈杂的人声,每天早晨,要在温度不超过15摄氏度的房间里洗冷水澡。亚历山大才几个月大时,她就让人把他带到书房来,让孩子在她桌前的地毯上嬉戏。她的目光一离开公事文书,就会转向孩子。对这个孩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寄托着很大的希望。她为孩子选制玩具和剪纸。当亚历山大的弟弟康斯坦丁(即后来的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出生之后,她又为孩子们选编了一系列俄罗斯历史故事和一部箴言录。
在宠臣亚历山大·兰斯科伊的推荐下,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亚历山大选聘了一位教师,瑞士人弗里德里希-凯撒·拉阿尔普。拉加尔普同情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主张法国共和,反对君主专制,他的启蒙主义世界观对亚历山大产生了很大影响。亚历山大在后来曾说:“我的为人,可能,我全部的长处,都应归功于拉阿尔普先生。”
1781年,亚历山大一世就开始学习英语、法语和德语,1782年的时候学习地理,曾拿着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地球仪,在老师指导下,在一个半小时之内,竟然掌握了祖母当年花了数年才掌握的地理知识。但是亚历山大处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中,不可避免地有自由散漫的习性,最终在学术上也没什么明显长进,对知识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
亚历山大看起来整天很快活,无忧无虑,很讨周围人的喜欢,对人和蔼,态度恭谦,有时候甚至是带着媚态陪祖母和祖母的宠臣们聊天。他在那里打牌,喝酒,听歌剧,参加舞会;可是,只要一回到父亲保罗的封地加特契纳的时候,就完全像是变成了另一个人:穿着笔挺的普鲁士式制服的军官,表情严肃地监督部下的工作,而且还能面无表情地听上司讲粗话。这时的亚历山大完全是父亲保罗心目中的标准军人形象:冷酷坚毅,没有任何个人情绪,完全就是军队这个冰冷的机器上的一个部件。
早熟的亚历山大对人情世故有极早的了解,在年幼时,就感觉到了祖母和父亲二者之间的对立与分歧。在二者之间的斡旋,使得亚历山大很早就懂得如何讨人喜欢,能够揣摩别人微妙的心理活动。保留下来了亚历山大在1786年时写给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信,在每封信中亚历山大都要写上赞美祖母的话语,每封信几乎都要以“吻您,吻您的手”等话语结束。而且在个别信件中,年幼的亚历山大还知道在何处不失时机地,但有节制地讥讽嘲笑某位宫中近臣,常常能引得喜欢热闹的祖母开怀大笑。
1790年,祖母就为亚历山大找好了未来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看上了巴登公国的公主路易丝·玛丽·奥古斯特,后来接受东正教洗礼,改名为[[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 1793年,二人成婚。婚后亚历山大到父亲保罗组建的加特契纳团服役了一段时间,服役的结果是左耳部分失聪,据说是由于服役部队是炮兵,大炮的轰鸣损伤了听力。
亚历山大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祖母一心想绕过父亲保罗,让他直接继承皇帝位。亚历山大在祖母那里表示同意继承沙皇,另一方面回到父亲身边时又发誓说承认父亲是合法的俄罗斯帝国皇帝继承人。在内心里,亚历山大实际是倾向于让父亲继位,避免在祖母、父亲和他本人之间发生冲突,此外他甚至打算在祖母压力过大的时候逃到北美,以躲避皇位继承的问题。在这个时期,亚历山大性格中的主要缺陷已经暴露出来:意志不够坚强。面对强者,他的表现不是更强,而是趋向于隐藏自己的观点,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竭力把自己打扮成另一个样子,他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只能靠推测来揣摩。
===皇储岁月===
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逝世,保罗一世登基,亚历山大正式被立为皇储。此外保罗一世又陆续给亚历山大加封大量官衔:谢苗诺夫斯基近卫团炮兵上校,圣彼得堡禁卫军总督,枢密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圣彼得堡骑兵师师长和芬兰步兵师钦差巡检等等。他对父亲惟命是从,做任何事都要请示父亲,就连自己的时间也不能自主支配。父亲要随时召见他,让他汇报一些琐事的细枝末节,而且在半数情况下,他会因不称职而遭到训斥。渐渐地,亚历山大结交了一些有实权的朋友,他们都对保罗一世的专制统治不满,常常在一起商量如何废除妨碍自由的桎梏,实现全体俄罗斯公民的平等,建立公正博爱的社会。随着保罗自负、狂躁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他,并着手策划推翻他的统治,扶植亚历山大即位。这些政变者当中有曾任圣彼得堡军事总督的帕伦伯爵。英国大使维特沃尔特向密谋分子保证,他的政府将全力支持他们。帕伦等人去见当时的皇储亚历山大,密告他们的行动计划。他们表示不会杀死他的父亲,但要采取一切手段迫使保罗一世退位,未来的皇位是属于他的。在沙皇宫庭里长大的亚历山大早已熟谙俄国历史上类似的密谋,他别无其它选择。
1801年3月23日[俄历3月11日]夜间,帕伦等人潜入米哈依洛夫宫,杀死保罗一世。第二天, 3月24日,沙皇朝廷宣告保罗一世突然中风而死。23岁的亚历山大随即继位,称亚历山大一世。
===执政早期===
1801年宫廷政变后,亚历山大开始主政俄罗斯,首先是更改了保罗一世时代颁布的大部分法令,恢复了贵族阶级的特权,下令废除肉刑和秘密警察,宣布大赦逃亡的农奴,将保罗时代被判刑的12000多人从流放地赦免或者平反;同时放松俄国国内与外国的交往,解除了贵族子弟不准出国留学的禁令,恢复从欧洲的贸易进口。
亚历山大一世的老师、前瑞士督政拉阿尔普向他进言,要他对俄国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在这方面对他施加很大影响的,还有一些对英国上层社会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极为称赞和崇拜的年轻贵族。他们之中有沃龙佐夫兄弟、诺沃西尔佐夫、斯特罗格诺夫兄弟和波兰人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亚历山大一世在他们的说服和赞助下,下令组成一个包括柯楚别依、诺沃西尔佐夫、恰尔托雷斯基和斯特罗格诺夫在内的“密友委员会”, 或称“非正式委员会”,实际就是枢密院的影子内阁。这个委员会宣称,它的目的是要“制定一部好的法律,使其成为国家幸福的源泉”。
“密友委员会”于1801年12月12日颁布命令,给予商人,小市民和官屯移民以购买无人居住的土地的权利。1803年又颁布“自由耕作法”,允许地主在获得赎金(有时高达5千卢布)或以工役作抵赎的情况下使农民自由。这个法令,除了在里沃尼亚省有过实行农奴改革的一纸空文以外,在农奴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俄国,遭到贵族们的激烈反对而失败。根据这个委员会的另一项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一世还下令对政府机构实行改革:于1802年成立陆军、海军、外交、内务、司法、财政、商业和国民教育八个部以代替过去的院。部设大臣一人,主管全部大事,直接向沙皇报告。这一改革加强了俄国国家机器的中央集权化。
===被迫议和===
1803年3月下旬,拿破仑下令杀害了他的反对派、愿意与英国友好的当甘公爵路易-安托万-亨利·德·波旁-孔代。这是法国以军功出名的孔代家族的末代公爵。亚历山大一世抗议拿破仑杀害当甘,指令朝廷表示哀悼。使亚历山大更为恼火的是,1805年5月18日,法国元老院通过法令,正式授予拿破仑以法国皇帝的称号,拿破仑帝国宣告成立。
1804年6月下旬,英国小威廉·皮特内阁向俄、奥、瑞各国发出照会,建议组织包括普鲁士在内的反法联盟。亚历山大一世召见恰尔托雷斯基,讨论与英国结盟的问题,决定派诺沃西尔佐夫到伦敦去。俄英两国代表的谈判持续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拿破仑尽力破坏这一联盟的建立。亚历山大一世又派诺沃西尔佐夫取道柏林前往巴黎,去同拿破仑谈判,以期达成某种协议。当诺沃西尔佐夫正在前往巴黎的途中,拿破仑兼并了热那亚。消息传来,亚历山大一世十分气愤,下令停止同拿破仑政府的一切谈判。 7月,第三次反法联盟建立,各国向拿破仑宣战。
10月底,交战双方在乌尔姆经过一场战斗,反法联盟的奥地利军队溃败。亚历山大一世是在到达波茨坦的那天听到这一消息的。他的到来暂时稳定了普鲁士的局势。他甚至跑到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地下墓室里,向死去的帝王致敬,以示决心将这场反法战争进行下去。但是,拿破仑率军节节逼进,锋芒直指亚历山大一世亲率的大军。双方在摩拉维亚的奥斯特里茨发生激战。结果,俄军和奥军被打垮,约损失3万3千人和186门大炮。在普拉岑高地观战的亚历山大一世和奥皇弗朗西斯连夜向东方逃跑。第三次反法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亚历山大一世不甘心于拿破仑的胜利,1806年又组织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再次爆发。同年10月,拿破仑的军队在耶拿击败俄普军队,作为胜利者进入柏林。
耶拿之战后,亚历山大一世面临着新的抉择:是继续联英反法,还是改变政策,与法国结盟?经过各种试探之后,1807年6月25日,亚历山大一世和拿破仑在提尔西特附近涅曼河中游的一架木筏上见了面。 7月7日,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亚历山大一世接受拿破仑的全部条件:沙皇俄国保证中断与英国的联盟,承认法国已经取得的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亚历山大一世还同意替法国与英国的和解进行调停。拿破仑则同意与亚历山大一世共同瓜分奥斯曼帝国。同一天,俄法双方还缔结了一项秘密条约,规定法俄双方中的一方对任何国家进行任何战争,另一方应予支持,必要时可使用各自的全部力量。亚历山大一世还同意,在英国不接受调停时,俄国将向英国宣战。
=历史评价=
由于在拿破仑战争中领导反法同盟击败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复兴欧洲王室,亚历山大一世被欧洲各国贵族称为“欧洲的救世主”,加上其作为战后欧洲神圣同盟的领导者,故又被称为“神圣王”。
一位英国学者称亚历山大一世是“俄罗斯历史的两面神”,也有人称其为”北方的斯芬克斯”。普希金把亚历山大一世描述成是“一位懦弱而又狡猾的君主”。
俄罗斯历史学家兼作家叶·维·阿尼西莫夫认为:“亚历山大引人注目的是面貌英俊,身材魁梧,体态匀称,一头浅黄色卷发,面部线条分明。他对所有的人都面露迷人的微笑,下巴有个酷似他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小酒窝。他是个风度优雅的上流社会人物,待人接物异常质朴,对所有的人都很和霭亲切。然而亚历山大的性格却也很复杂和矛盾。人们发现他喜欢装腔作势,孤芳自赏,许多人认为他喜欢记恨,待人虚伪,不够真诚。同时他又仁爱、和善、心慈手软。皇上的家人都很爱他,称他为‘我们的天使’。有时候[[皇帝]]会显得‘软弱和顽皮’(普希金语),但任何人——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保守分子,都不能让他屈从于自己,摧毁他的意志。他避免发生明显的冲突,但又善于达到自己的目的。很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享有精明的外交家的美名。无怪拿破仑认为,在他俩的激烈对抗中亚历山大终将胜过他。
=参考来源=
[[Category: 軍政人物 ]]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 </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8cb1cb1349540923dd54a61f0a0fc609b3de9c82e3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A%E5%8E%86%E5%B1%B1%E5%A4%A7%E4%B8%80%E4%B8%96%C2%B7%E5%B8%95%E5%A4%AB%E6%B4%9B%E7%BB%B4%E5%A5%87/62031971 图片来自网络]</small>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
外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
国 籍:俄罗斯
出生日期:1777年12月23日
职 务:俄罗斯帝国皇帝
|}
'''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维奇'''(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史称亚历山大一世(英语:Alexander I),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四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位[[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
亚历山大一世幼年由其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抚养。1801年在其父死于宫廷政变后,被拥立为沙皇。在位初期,他释放一部分政治犯,放松书刊检查制度,仿照西欧国家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成立大臣会议;又曾颁布法令,对农奴制进行调整。1808年推行斯佩兰斯基改革,遭遇失败后转而实施阿拉克切耶夫制定的警察专制政策,继续推行军事屯田,并允许地主随意把农奴放逐到西伯利亚。在对外政策上,先同法国、英国修好。1805年参加第三次反法同盟,兵败后与拿破仑议和。1812年卫国战争胜利后,领导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随后组织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策划和组织对意大利、[[西班牙]]革命的武装干涉。此外还兼并格鲁吉亚、芬兰、比萨拉比亚、阿塞拜疆和华沙公国。在位晚期渐渐不理政事。1825年突然去世。
为挽救日趋危亡的沙皇制度,亚历山大一世一面以刀剑向外宣扬国威,另一面又在国内以“自由”“为大众谋福利”的口号笼络人心。历史对他的评价往往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因其击败拿破仑和成立神圣同盟的事迹,故被称为“欧洲的救世主”“神圣王”。有学者称他是“俄罗斯历史的两面神”,也有人称其为”北方的斯芬克斯”。 <ref>[ (附图)], </ref>
=人物生平=
===祖母宫中===
1777年12月23日[俄历12月12日],亚历山大诞生于[[圣彼得堡]]。他是[[巴维尔·彼得洛维奇大公]](即日后的保罗一世)和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公爵夫人的长子。
亚历山大的降生,令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欣喜万分。为了宣布小皇孙的诞生,圣彼得堡城郊鸣放了101响礼炮,各大教堂也响起欢庆的钟声。马上就把小皇孙抱走,自己抚养。出生第八天,他在洗礼仪式中被取名“亚历山大”,以纪念俄国的民族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叶卡捷琳娜二世决定亲自来教育这孩子。她规定孩子必须开着窗户睡觉,必须习惯于周围嘈杂的人声,每天早晨,要在温度不超过15摄氏度的房间里洗冷水澡。亚历山大才几个月大时,她就让人把他带到书房来,让孩子在她桌前的地毯上嬉戏。她的目光一离开公事文书,就会转向孩子。对这个孩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寄托着很大的希望。她为孩子选制玩具和剪纸。当亚历山大的弟弟康斯坦丁(即后来的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出生之后,她又为孩子们选编了一系列俄罗斯历史故事和一部箴言录。
在宠臣亚历山大·兰斯科伊的推荐下,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亚历山大选聘了一位教师,瑞士人弗里德里希-凯撒·拉阿尔普。拉加尔普同情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主张法国共和,反对君主专制,他的启蒙主义世界观对亚历山大产生了很大影响。亚历山大在后来曾说:“我的为人,可能,我全部的长处,都应归功于拉阿尔普先生。”
1781年,亚历山大一世就开始学习英语、法语和德语,1782年的时候学习地理,曾拿着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地球仪,在老师指导下,在一个半小时之内,竟然掌握了祖母当年花了数年才掌握的地理知识。但是亚历山大处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中,不可避免地有自由散漫的习性,最终在学术上也没什么明显长进,对知识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
亚历山大看起来整天很快活,无忧无虑,很讨周围人的喜欢,对人和蔼,态度恭谦,有时候甚至是带着媚态陪祖母和祖母的宠臣们聊天。他在那里打牌,喝酒,听歌剧,参加舞会;可是,只要一回到父亲保罗的封地加特契纳的时候,就完全像是变成了另一个人:穿着笔挺的普鲁士式制服的军官,表情严肃地监督部下的工作,而且还能面无表情地听上司讲粗话。这时的亚历山大完全是父亲保罗心目中的标准军人形象:冷酷坚毅,没有任何个人情绪,完全就是军队这个冰冷的机器上的一个部件。
早熟的亚历山大对人情世故有极早的了解,在年幼时,就感觉到了祖母和父亲二者之间的对立与分歧。在二者之间的斡旋,使得亚历山大很早就懂得如何讨人喜欢,能够揣摩别人微妙的心理活动。保留下来了亚历山大在1786年时写给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信,在每封信中亚历山大都要写上赞美祖母的话语,每封信几乎都要以“吻您,吻您的手”等话语结束。而且在个别信件中,年幼的亚历山大还知道在何处不失时机地,但有节制地讥讽嘲笑某位宫中近臣,常常能引得喜欢热闹的祖母开怀大笑。
1790年,祖母就为亚历山大找好了未来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看上了巴登公国的公主路易丝·玛丽·奥古斯特,后来接受东正教洗礼,改名为[[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 1793年,二人成婚。婚后亚历山大到父亲保罗组建的加特契纳团服役了一段时间,服役的结果是左耳部分失聪,据说是由于服役部队是炮兵,大炮的轰鸣损伤了听力。
亚历山大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祖母一心想绕过父亲保罗,让他直接继承皇帝位。亚历山大在祖母那里表示同意继承沙皇,另一方面回到父亲身边时又发誓说承认父亲是合法的俄罗斯帝国皇帝继承人。在内心里,亚历山大实际是倾向于让父亲继位,避免在祖母、父亲和他本人之间发生冲突,此外他甚至打算在祖母压力过大的时候逃到北美,以躲避皇位继承的问题。在这个时期,亚历山大性格中的主要缺陷已经暴露出来:意志不够坚强。面对强者,他的表现不是更强,而是趋向于隐藏自己的观点,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竭力把自己打扮成另一个样子,他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只能靠推测来揣摩。
===皇储岁月===
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逝世,保罗一世登基,亚历山大正式被立为皇储。此外保罗一世又陆续给亚历山大加封大量官衔:谢苗诺夫斯基近卫团炮兵上校,圣彼得堡禁卫军总督,枢密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圣彼得堡骑兵师师长和芬兰步兵师钦差巡检等等。他对父亲惟命是从,做任何事都要请示父亲,就连自己的时间也不能自主支配。父亲要随时召见他,让他汇报一些琐事的细枝末节,而且在半数情况下,他会因不称职而遭到训斥。渐渐地,亚历山大结交了一些有实权的朋友,他们都对保罗一世的专制统治不满,常常在一起商量如何废除妨碍自由的桎梏,实现全体俄罗斯公民的平等,建立公正博爱的社会。随着保罗自负、狂躁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他,并着手策划推翻他的统治,扶植亚历山大即位。这些政变者当中有曾任圣彼得堡军事总督的帕伦伯爵。英国大使维特沃尔特向密谋分子保证,他的政府将全力支持他们。帕伦等人去见当时的皇储亚历山大,密告他们的行动计划。他们表示不会杀死他的父亲,但要采取一切手段迫使保罗一世退位,未来的皇位是属于他的。在沙皇宫庭里长大的亚历山大早已熟谙俄国历史上类似的密谋,他别无其它选择。
1801年3月23日[俄历3月11日]夜间,帕伦等人潜入米哈依洛夫宫,杀死保罗一世。第二天, 3月24日,沙皇朝廷宣告保罗一世突然中风而死。23岁的亚历山大随即继位,称亚历山大一世。
===执政早期===
1801年宫廷政变后,亚历山大开始主政俄罗斯,首先是更改了保罗一世时代颁布的大部分法令,恢复了贵族阶级的特权,下令废除肉刑和秘密警察,宣布大赦逃亡的农奴,将保罗时代被判刑的12000多人从流放地赦免或者平反;同时放松俄国国内与外国的交往,解除了贵族子弟不准出国留学的禁令,恢复从欧洲的贸易进口。
亚历山大一世的老师、前瑞士督政拉阿尔普向他进言,要他对俄国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在这方面对他施加很大影响的,还有一些对英国上层社会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极为称赞和崇拜的年轻贵族。他们之中有沃龙佐夫兄弟、诺沃西尔佐夫、斯特罗格诺夫兄弟和波兰人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亚历山大一世在他们的说服和赞助下,下令组成一个包括柯楚别依、诺沃西尔佐夫、恰尔托雷斯基和斯特罗格诺夫在内的“密友委员会”, 或称“非正式委员会”,实际就是枢密院的影子内阁。这个委员会宣称,它的目的是要“制定一部好的法律,使其成为国家幸福的源泉”。
“密友委员会”于1801年12月12日颁布命令,给予商人,小市民和官屯移民以购买无人居住的土地的权利。1803年又颁布“自由耕作法”,允许地主在获得赎金(有时高达5千卢布)或以工役作抵赎的情况下使农民自由。这个法令,除了在里沃尼亚省有过实行农奴改革的一纸空文以外,在农奴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俄国,遭到贵族们的激烈反对而失败。根据这个委员会的另一项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一世还下令对政府机构实行改革:于1802年成立陆军、海军、外交、内务、司法、财政、商业和国民教育八个部以代替过去的院。部设大臣一人,主管全部大事,直接向沙皇报告。这一改革加强了俄国国家机器的中央集权化。
===被迫议和===
1803年3月下旬,拿破仑下令杀害了他的反对派、愿意与英国友好的当甘公爵路易-安托万-亨利·德·波旁-孔代。这是法国以军功出名的孔代家族的末代公爵。亚历山大一世抗议拿破仑杀害当甘,指令朝廷表示哀悼。使亚历山大更为恼火的是,1805年5月18日,法国元老院通过法令,正式授予拿破仑以法国皇帝的称号,拿破仑帝国宣告成立。
1804年6月下旬,英国小威廉·皮特内阁向俄、奥、瑞各国发出照会,建议组织包括普鲁士在内的反法联盟。亚历山大一世召见恰尔托雷斯基,讨论与英国结盟的问题,决定派诺沃西尔佐夫到伦敦去。俄英两国代表的谈判持续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拿破仑尽力破坏这一联盟的建立。亚历山大一世又派诺沃西尔佐夫取道柏林前往巴黎,去同拿破仑谈判,以期达成某种协议。当诺沃西尔佐夫正在前往巴黎的途中,拿破仑兼并了热那亚。消息传来,亚历山大一世十分气愤,下令停止同拿破仑政府的一切谈判。 7月,第三次反法联盟建立,各国向拿破仑宣战。
10月底,交战双方在乌尔姆经过一场战斗,反法联盟的奥地利军队溃败。亚历山大一世是在到达波茨坦的那天听到这一消息的。他的到来暂时稳定了普鲁士的局势。他甚至跑到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地下墓室里,向死去的帝王致敬,以示决心将这场反法战争进行下去。但是,拿破仑率军节节逼进,锋芒直指亚历山大一世亲率的大军。双方在摩拉维亚的奥斯特里茨发生激战。结果,俄军和奥军被打垮,约损失3万3千人和186门大炮。在普拉岑高地观战的亚历山大一世和奥皇弗朗西斯连夜向东方逃跑。第三次反法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亚历山大一世不甘心于拿破仑的胜利,1806年又组织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再次爆发。同年10月,拿破仑的军队在耶拿击败俄普军队,作为胜利者进入柏林。
耶拿之战后,亚历山大一世面临着新的抉择:是继续联英反法,还是改变政策,与法国结盟?经过各种试探之后,1807年6月25日,亚历山大一世和拿破仑在提尔西特附近涅曼河中游的一架木筏上见了面。 7月7日,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亚历山大一世接受拿破仑的全部条件:沙皇俄国保证中断与英国的联盟,承认法国已经取得的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亚历山大一世还同意替法国与英国的和解进行调停。拿破仑则同意与亚历山大一世共同瓜分奥斯曼帝国。同一天,俄法双方还缔结了一项秘密条约,规定法俄双方中的一方对任何国家进行任何战争,另一方应予支持,必要时可使用各自的全部力量。亚历山大一世还同意,在英国不接受调停时,俄国将向英国宣战。
=历史评价=
由于在拿破仑战争中领导反法同盟击败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复兴欧洲王室,亚历山大一世被欧洲各国贵族称为“欧洲的救世主”,加上其作为战后欧洲神圣同盟的领导者,故又被称为“神圣王”。
一位英国学者称亚历山大一世是“俄罗斯历史的两面神”,也有人称其为”北方的斯芬克斯”。普希金把亚历山大一世描述成是“一位懦弱而又狡猾的君主”。
俄罗斯历史学家兼作家叶·维·阿尼西莫夫认为:“亚历山大引人注目的是面貌英俊,身材魁梧,体态匀称,一头浅黄色卷发,面部线条分明。他对所有的人都面露迷人的微笑,下巴有个酷似他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小酒窝。他是个风度优雅的上流社会人物,待人接物异常质朴,对所有的人都很和霭亲切。然而亚历山大的性格却也很复杂和矛盾。人们发现他喜欢装腔作势,孤芳自赏,许多人认为他喜欢记恨,待人虚伪,不够真诚。同时他又仁爱、和善、心慈手软。皇上的家人都很爱他,称他为‘我们的天使’。有时候[[皇帝]]会显得‘软弱和顽皮’(普希金语),但任何人——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保守分子,都不能让他屈从于自己,摧毁他的意志。他避免发生明显的冲突,但又善于达到自己的目的。很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享有精明的外交家的美名。无怪拿破仑认为,在他俩的激烈对抗中亚历山大终将胜过他。
=参考来源=
[[Category: 軍政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