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9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br><img src…”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78258601c742437983d12ccccd9e1244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一开头,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幅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动乱景象;颔联承上作进一步说明,用事实指出战祸造成的空前浩劫;颈联借用精卫填海的神话从正面表白自己报效国家、矢志不移的决心,充满绝望而又绝不甘心的悲壮意味;尾联借用典故影射当时金廷所面临的形势,讽刺居心叵测之徒。
== 原文 ==
元好问〔金朝〕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 译文 ==
连年的战争把一切搅动得阴天惨地,这场战争真的要让活着的人全部死去方才罢休。
蒙军南侵,山河破碎,国土变色。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染草木,以至于在吹来的风中也带上了血腥气。
当年蒙金和亲,却不能使金国真正安宁,如今就算有申包胥再世,也不能再去秦庭恸哭了。
如今的并州豪杰还有谁在,可悲的是河朔诸将帅竟然没有人学五代刘知远那样分兵解救汴京之围!
== 创作背景 ==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正月,节节进逼的蒙古军围困了金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十二月,城中粮尽,金哀宗被迫出京亲征。元好问当时任左司都事,仍留在围城中。不久,哀宗因军事失利,东走归德(今河南商丘),实际上放弃了汴京。诗题中的“车驾东狩”即指此事。原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 赏析 ==
诗一开头,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幅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动乱景象。“惨淡龙蛇日斗争”,指金、蒙古战争。一说这句是讲岁逢凶年,战祸频仍。依干支纪年,金哀宗天兴元年为壬辰,二年为癸巳。旧时曾有“辰为龙,巳为蛇,岁到龙蛇贤人嗟”(见《后汉书·郑玄传》李贤等注)的解释。二说可互参。接下来的“干戈直欲尽生灵”,是形容战争的残酷无情。
“高原”二句,承上作进一步说明,用事实指出战祸造成的空前浩劫。天兴元年,金遣兵卒民丁万人开堤,决黄河水,以加强汴京的守卫。不料蒙古骑兵杀至,结果生还者不足二三百人(《金史·白撒传》)。诗中叙述的正是此事。“山河改”与“草木腥”的描写,概括了国土残破、面目已非的惨痛现状与杀戮的残忍惨烈。这两句既是写实,也是抒愤;包含着诗人沉重的沧桑之感与悲怆之意。明人瞿佑评曰:“元遗山在金末,亲见国家残破,诗多感怆。”(《归田诗话》)可谓一语中的。面对疮痍满目、京城被围的残局,诗人心头充满了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一方面,国家将亡的预感使他心焦如焚;另一方面,自己对此毫无办法、无能为力,又使他痛心疾首、怨恨满腔。
“精卫”句,借用精卫填海的神话从正面表白自己报效国家、矢志不移的决心,充满了绝望而又绝不甘心的悲壮意味。“包胥”句,则取秦庭之哭的典故而反用其意。《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国攻破楚国郢都后,楚大夫申包胥在秦国哭了七天七夜,终于使秦王感动,发兵救楚。元好问在这里以“无泪”二字沉痛地指出,即使自己有心效法申包胥,但此刻也只能是欲哭无泪、求救无门,究竟何以如此?诗人在最后二句中揭出真情——“并州豪杰知谁在? 莫拟分军下井陉!”
“并州豪杰”,本来是指五代时拥重兵驻节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后晋开运三年(946)十二月,契丹攻下后晋都城开封;明年,掳晋帝北归。刘知远得到这一消息后,“声言欲出兵井陉(今河北井陉县西)”救援晋帝,但不久却自立为帝。元好问用这一值得沉思的史实影射当时金廷所面临的形势。汴京被围后,哀宗曾一再诏征各地入援,但“累召援兵复无至者”(《金史·白撒传》)。诗人对此极为愤慨。诗中以“豪杰”二字称呼那些拥兵观望、畏缩不前的诸豪帅;以“莫拟”二字揭出他们居心叵测的嘴脸,语意辛辣、讽刺。全诗在怨愤、悲怆、冷峻的笔调中截住,而余意曲宛、感慨尤深。
本诗在写作上以用典见长。全诗用典虽多,但与内容贴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特别是用典而不受其束缚,善于翻出新意,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赵翼《题遗山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用来印证这首作品,应该是很恰当的。
== 简析 ==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一开头,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幅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动乱景象;颔联承上作进一步说明,用事实指出战祸造成的空前浩劫;颈联借用精卫填海的神话从正面表白自己报效国家、矢志不移的决心,充满绝望而又绝不甘心的悲壮意味;尾联借用典故影射当时金廷所面临的形势,讽刺居心叵测之徒。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无力回天、悲愤难伸的伤痛,对金室衰亡流露出深切的哀惋。
== 元好问 ==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e0f912560ac9.aspx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
|<center>'''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78258601c742437983d12ccccd9e1244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一开头,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幅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动乱景象;颔联承上作进一步说明,用事实指出战祸造成的空前浩劫;颈联借用精卫填海的神话从正面表白自己报效国家、矢志不移的决心,充满绝望而又绝不甘心的悲壮意味;尾联借用典故影射当时金廷所面临的形势,讽刺居心叵测之徒。
== 原文 ==
元好问〔金朝〕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 译文 ==
连年的战争把一切搅动得阴天惨地,这场战争真的要让活着的人全部死去方才罢休。
蒙军南侵,山河破碎,国土变色。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染草木,以至于在吹来的风中也带上了血腥气。
当年蒙金和亲,却不能使金国真正安宁,如今就算有申包胥再世,也不能再去秦庭恸哭了。
如今的并州豪杰还有谁在,可悲的是河朔诸将帅竟然没有人学五代刘知远那样分兵解救汴京之围!
== 创作背景 ==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正月,节节进逼的蒙古军围困了金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十二月,城中粮尽,金哀宗被迫出京亲征。元好问当时任左司都事,仍留在围城中。不久,哀宗因军事失利,东走归德(今河南商丘),实际上放弃了汴京。诗题中的“车驾东狩”即指此事。原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 赏析 ==
诗一开头,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幅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动乱景象。“惨淡龙蛇日斗争”,指金、蒙古战争。一说这句是讲岁逢凶年,战祸频仍。依干支纪年,金哀宗天兴元年为壬辰,二年为癸巳。旧时曾有“辰为龙,巳为蛇,岁到龙蛇贤人嗟”(见《后汉书·郑玄传》李贤等注)的解释。二说可互参。接下来的“干戈直欲尽生灵”,是形容战争的残酷无情。
“高原”二句,承上作进一步说明,用事实指出战祸造成的空前浩劫。天兴元年,金遣兵卒民丁万人开堤,决黄河水,以加强汴京的守卫。不料蒙古骑兵杀至,结果生还者不足二三百人(《金史·白撒传》)。诗中叙述的正是此事。“山河改”与“草木腥”的描写,概括了国土残破、面目已非的惨痛现状与杀戮的残忍惨烈。这两句既是写实,也是抒愤;包含着诗人沉重的沧桑之感与悲怆之意。明人瞿佑评曰:“元遗山在金末,亲见国家残破,诗多感怆。”(《归田诗话》)可谓一语中的。面对疮痍满目、京城被围的残局,诗人心头充满了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一方面,国家将亡的预感使他心焦如焚;另一方面,自己对此毫无办法、无能为力,又使他痛心疾首、怨恨满腔。
“精卫”句,借用精卫填海的神话从正面表白自己报效国家、矢志不移的决心,充满了绝望而又绝不甘心的悲壮意味。“包胥”句,则取秦庭之哭的典故而反用其意。《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国攻破楚国郢都后,楚大夫申包胥在秦国哭了七天七夜,终于使秦王感动,发兵救楚。元好问在这里以“无泪”二字沉痛地指出,即使自己有心效法申包胥,但此刻也只能是欲哭无泪、求救无门,究竟何以如此?诗人在最后二句中揭出真情——“并州豪杰知谁在? 莫拟分军下井陉!”
“并州豪杰”,本来是指五代时拥重兵驻节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后晋开运三年(946)十二月,契丹攻下后晋都城开封;明年,掳晋帝北归。刘知远得到这一消息后,“声言欲出兵井陉(今河北井陉县西)”救援晋帝,但不久却自立为帝。元好问用这一值得沉思的史实影射当时金廷所面临的形势。汴京被围后,哀宗曾一再诏征各地入援,但“累召援兵复无至者”(《金史·白撒传》)。诗人对此极为愤慨。诗中以“豪杰”二字称呼那些拥兵观望、畏缩不前的诸豪帅;以“莫拟”二字揭出他们居心叵测的嘴脸,语意辛辣、讽刺。全诗在怨愤、悲怆、冷峻的笔调中截住,而余意曲宛、感慨尤深。
本诗在写作上以用典见长。全诗用典虽多,但与内容贴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特别是用典而不受其束缚,善于翻出新意,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赵翼《题遗山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用来印证这首作品,应该是很恰当的。
== 简析 ==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一开头,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幅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动乱景象;颔联承上作进一步说明,用事实指出战祸造成的空前浩劫;颈联借用精卫填海的神话从正面表白自己报效国家、矢志不移的决心,充满绝望而又绝不甘心的悲壮意味;尾联借用典故影射当时金廷所面临的形势,讽刺居心叵测之徒。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无力回天、悲愤难伸的伤痛,对金室衰亡流露出深切的哀惋。
== 元好问 ==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e0f912560ac9.aspx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