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生平 维瓦尔第的父亲乔瓦尼·巴蒂斯塔·维瓦尔第(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1655-1736)十岁的时候离开布雷西亚到威尼斯,并在那…”
生平
维瓦尔第的父亲乔瓦尼·巴蒂斯塔·维瓦尔第(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1655-1736)十岁的时候离开布雷西亚到威尼斯,并在那里成为一名理发师。他和当地姑娘卡米拉·卡里吉奥于1676年结婚,育有9个孩子。安东尼奥为长,於1678年出生在威尼斯[3],其出生当天据说还出现了地震,在地震的損傷下,维瓦尔第的母親可能已將维瓦尔第奉獻給神[4]。维瓦尔第的嬰兒洗禮是在二個月後才進行[5]。
1685年乔瓦尼成为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他是一个成功的小提琴手,并且因为其西西里亚联会会员的身份,在威尼斯的音乐界迅速赢得名声,还被认为是一名出色的炫技小提琴家。安东尼奥自小就不输其父,年纪轻轻就能代替父亲上演。他的音乐理论可能来自于乔瓦尼·列坚齐(Giovanni Legrenzi)。但这又显得不太可能,因为乔瓦尼在1690年去世,当时维瓦尔第才12岁。
维瓦尔第在15岁的时候即行剃发并且接受了首次世俗圣职仪式,但当时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当他18岁时接受更高一级的圣职(副助祭)时,维瓦尔第才立下心当神职人员。他在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神学)并毕业。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神父。[6]他从父亲那边遗传得来的头发颜色使得他被称为“红发神父”。很多威尼斯人不晓得维瓦尔第,却知道红发神父。[7]
接着他就当上了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父,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
维瓦尔第在那里读了一年半的追思弥撒之后就永远放弃了神职工作,但他依然持有神父的地位。在后来的一封信中他写到自己是因为健康状况而辞去教堂职务的(他写到“strettezza di petto”,意为胸闷,可能为心绞痛,也可能是哮喘)。[5]但最近研究表明,他可能是出于个人原因,或心理方面的不适。一方面他的作曲工作让他没有时间去分心,另一方面教堂职务带来的收入对他来说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了。
维瓦尔第指导着Ospedale della Pietà的少女乐团,开始作为不同弦乐组的教师,后来则是代理指挥。乐团很快就赢得了美名,吸引了很多意大利的旅游人士前来。而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就是大部分为Ospedale而写的,作为宗教仪式上的配乐。维瓦尔第在这个职务上一直服务到1716年(其中有一段时间间断1709年2月到1711年9月)。接着他就被任命为“Maestro dei concerti”(音乐会大师)。
在威尼斯发表两部奏鸣曲集(12首三重奏鸣曲op.1和12首小提琴奏鸣曲op.2,在1705和1709年付梓)之后,维瓦尔第发表了协奏曲集“L'Estro armonico”(和声的灵感)op.3(1711年印制),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欧洲范围内的名声。直到1729年他共写有12部曲集,op.3打后都在阿姆斯特丹印制。其中有12首协奏曲op.8(1725)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和声与创作之争),当中前四首即是著名的“Le quattro stagioni”(四季)。
早在Ospedale della Pietà任职时维瓦尔第就已经开始了歌剧创作,其第一部歌剧Ottone in villa于1713年在维琴察首演,之后到1739年26年间他写有歌剧达50部。在此之后,维瓦尔第除了Ospedale della Pietà的职位外,日益频繁地担任维琴察圣安格洛剧院的主持。
后来在威尼斯维瓦尔第有了争执,他决定1718年迁到曼图亚,供职于地主飞利浦·冯·黑森·达姆斯塔德(1671-1739,路德维希六世之子,伊丽莎白·阿玛莉(Elisabeth Amalie)之侄,也就是斐迪南三世之妻埃列诺拉(Vgl. Titelblätter zu den Opuswerken X und XII:“...S.A.S.Il. Sig'r Principe Filippo Langravio d'Hassia Darmstadt”)的母亲。他在那里主要是当音乐会主持和创作歌剧。1721年他多次在罗马逗留,两次在教宗面前演奏,因此赢得了大量的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委托。1726年他以圣安格洛剧院音乐总监的身份返回威尼斯。这一次,身为作曲家和提琴演奏家的他在那里赢得了全欧洲人的敬仰,甚至是很多音乐家朝圣的对象。在此期间他认识了16岁的女歌手Anna Giró,后者陪伴他进行游历。
维瓦尔第的漫画,P.L.Ghezzi(1723)
1730年左右他发生了风格转变,从以前的巴洛克风格转到優雅的風格,但这种风格的作品却不怎么受欢迎。因此维瓦尔第在63岁的时候迁往维也纳,想寻求查理六世的支持。但查理六世却于1740年10月去世。当时维瓦尔第的健康也不见得比国王好多少,到达维也纳后一个月即1741年7月28日,他就逝世了。这位名满天下的作曲家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世了,他的简陋的墓地位于卡林迪亚,现在维也纳科技大学(卡尔广场)之所在。
直到1940年,维瓦尔第的作品才被重新发掘。法国音乐研究员马克·宾舍利和其他收藏家在20世纪30和40年代买了大量的手稿。这些手稿被藏在城堡和寺院等地超过200年。宾舍利尝试为维瓦尔第的作品编号,但根据进一步的研究和新发现的作品来看,这套目录并不完备。另有一套目录,是由安东尼奥·凡纳(F)编制的。丹麦音乐科学家彼得·旅昂(*1937)在1973年发表了一套更新的目录,即Ryom-Verzeichnis(缩写RV),代替前两套成为目前流通的维瓦尔第作品编号目录。
音乐
维瓦尔第近500部协奏曲中有超过241部是为小提琴独奏而写的。他其次最喜欢巴松管,写有39部协奏曲。其他则是为不同的木管乐器,少部分为大提琴而写的。其中还有为柔音中提琴或曼陀林而写的作品。与传统相符的是,他协奏曲很多要求一把或多把小提琴独奏。约70部协奏曲是为两把或多把小提琴独奏而写的,组合多样,甚至在协奏曲RV 555中独奏组扩展至16人。
维瓦尔第将独奏协奏曲变成了巴洛克音乐的最佳表现形式,他还将三乐章作品带往成熟。在快速的开始或终末乐章他还独创的引入了重复乐段,乐队不停重复一个音乐桥段,每次转换成不同乐器,乐曲显得自由多角度。而维瓦尔第作品的慢乐章则以悠扬如歌的旋律著称。
其他还有55部的伴奏协奏曲(“无独奏协奏曲”)和近21部室内协奏曲(“无乐队协奏曲”),可看出作曲家对协奏曲这种形式的多番尝试。后人也有称他为「协奏曲之王」。
维瓦尔第的影响力不但在北意大利,在德国也可见。约翰·乔治·匹森德在宫廷中就应用了维瓦尔第的技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风格在维瓦尔第的影响下向更深层次发展。还有,巴赫还改编了维瓦尔第不少作品用于羽管键琴和管风琴演奏。
流行文化的影響
電影《威尼斯王子——维瓦尔第》(Vivaldi, a Prince in Venice)在2005年製作完成,這是一部法國和義大利合作拍攝的電影,由路易·吉耶穆(Jean-Louis Guillermou)擔任導演。2005年時奥地利广播公司推出了一個有關维瓦尔第的廣播劇,劇本由Sean Riley編寫,名稱為《天使及紅主教》。此廣播劇後來改編為舞台劇,在阿德莱德藝術季中演出[8]。
在奥佛帝·托玛迪斯有關音樂影響人類行為,以及音樂治療的理論中,有包括括维瓦尔第、莫札特、柴可夫斯基及科雷利的音樂。
珍妮丝·乔丹·莎菲曼有寫一本有關维瓦尔第生平的童書《I, Vivaldi》[9]。
维瓦尔第的父亲乔瓦尼·巴蒂斯塔·维瓦尔第(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1655-1736)十岁的时候离开布雷西亚到威尼斯,并在那里成为一名理发师。他和当地姑娘卡米拉·卡里吉奥于1676年结婚,育有9个孩子。安东尼奥为长,於1678年出生在威尼斯[3],其出生当天据说还出现了地震,在地震的損傷下,维瓦尔第的母親可能已將维瓦尔第奉獻給神[4]。维瓦尔第的嬰兒洗禮是在二個月後才進行[5]。
1685年乔瓦尼成为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他是一个成功的小提琴手,并且因为其西西里亚联会会员的身份,在威尼斯的音乐界迅速赢得名声,还被认为是一名出色的炫技小提琴家。安东尼奥自小就不输其父,年纪轻轻就能代替父亲上演。他的音乐理论可能来自于乔瓦尼·列坚齐(Giovanni Legrenzi)。但这又显得不太可能,因为乔瓦尼在1690年去世,当时维瓦尔第才12岁。
维瓦尔第在15岁的时候即行剃发并且接受了首次世俗圣职仪式,但当时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当他18岁时接受更高一级的圣职(副助祭)时,维瓦尔第才立下心当神职人员。他在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神学)并毕业。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神父。[6]他从父亲那边遗传得来的头发颜色使得他被称为“红发神父”。很多威尼斯人不晓得维瓦尔第,却知道红发神父。[7]
接着他就当上了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父,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
维瓦尔第在那里读了一年半的追思弥撒之后就永远放弃了神职工作,但他依然持有神父的地位。在后来的一封信中他写到自己是因为健康状况而辞去教堂职务的(他写到“strettezza di petto”,意为胸闷,可能为心绞痛,也可能是哮喘)。[5]但最近研究表明,他可能是出于个人原因,或心理方面的不适。一方面他的作曲工作让他没有时间去分心,另一方面教堂职务带来的收入对他来说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了。
维瓦尔第指导着Ospedale della Pietà的少女乐团,开始作为不同弦乐组的教师,后来则是代理指挥。乐团很快就赢得了美名,吸引了很多意大利的旅游人士前来。而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就是大部分为Ospedale而写的,作为宗教仪式上的配乐。维瓦尔第在这个职务上一直服务到1716年(其中有一段时间间断1709年2月到1711年9月)。接着他就被任命为“Maestro dei concerti”(音乐会大师)。
在威尼斯发表两部奏鸣曲集(12首三重奏鸣曲op.1和12首小提琴奏鸣曲op.2,在1705和1709年付梓)之后,维瓦尔第发表了协奏曲集“L'Estro armonico”(和声的灵感)op.3(1711年印制),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欧洲范围内的名声。直到1729年他共写有12部曲集,op.3打后都在阿姆斯特丹印制。其中有12首协奏曲op.8(1725)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和声与创作之争),当中前四首即是著名的“Le quattro stagioni”(四季)。
早在Ospedale della Pietà任职时维瓦尔第就已经开始了歌剧创作,其第一部歌剧Ottone in villa于1713年在维琴察首演,之后到1739年26年间他写有歌剧达50部。在此之后,维瓦尔第除了Ospedale della Pietà的职位外,日益频繁地担任维琴察圣安格洛剧院的主持。
后来在威尼斯维瓦尔第有了争执,他决定1718年迁到曼图亚,供职于地主飞利浦·冯·黑森·达姆斯塔德(1671-1739,路德维希六世之子,伊丽莎白·阿玛莉(Elisabeth Amalie)之侄,也就是斐迪南三世之妻埃列诺拉(Vgl. Titelblätter zu den Opuswerken X und XII:“...S.A.S.Il. Sig'r Principe Filippo Langravio d'Hassia Darmstadt”)的母亲。他在那里主要是当音乐会主持和创作歌剧。1721年他多次在罗马逗留,两次在教宗面前演奏,因此赢得了大量的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委托。1726年他以圣安格洛剧院音乐总监的身份返回威尼斯。这一次,身为作曲家和提琴演奏家的他在那里赢得了全欧洲人的敬仰,甚至是很多音乐家朝圣的对象。在此期间他认识了16岁的女歌手Anna Giró,后者陪伴他进行游历。
维瓦尔第的漫画,P.L.Ghezzi(1723)
1730年左右他发生了风格转变,从以前的巴洛克风格转到優雅的風格,但这种风格的作品却不怎么受欢迎。因此维瓦尔第在63岁的时候迁往维也纳,想寻求查理六世的支持。但查理六世却于1740年10月去世。当时维瓦尔第的健康也不见得比国王好多少,到达维也纳后一个月即1741年7月28日,他就逝世了。这位名满天下的作曲家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世了,他的简陋的墓地位于卡林迪亚,现在维也纳科技大学(卡尔广场)之所在。
直到1940年,维瓦尔第的作品才被重新发掘。法国音乐研究员马克·宾舍利和其他收藏家在20世纪30和40年代买了大量的手稿。这些手稿被藏在城堡和寺院等地超过200年。宾舍利尝试为维瓦尔第的作品编号,但根据进一步的研究和新发现的作品来看,这套目录并不完备。另有一套目录,是由安东尼奥·凡纳(F)编制的。丹麦音乐科学家彼得·旅昂(*1937)在1973年发表了一套更新的目录,即Ryom-Verzeichnis(缩写RV),代替前两套成为目前流通的维瓦尔第作品编号目录。
音乐
维瓦尔第近500部协奏曲中有超过241部是为小提琴独奏而写的。他其次最喜欢巴松管,写有39部协奏曲。其他则是为不同的木管乐器,少部分为大提琴而写的。其中还有为柔音中提琴或曼陀林而写的作品。与传统相符的是,他协奏曲很多要求一把或多把小提琴独奏。约70部协奏曲是为两把或多把小提琴独奏而写的,组合多样,甚至在协奏曲RV 555中独奏组扩展至16人。
维瓦尔第将独奏协奏曲变成了巴洛克音乐的最佳表现形式,他还将三乐章作品带往成熟。在快速的开始或终末乐章他还独创的引入了重复乐段,乐队不停重复一个音乐桥段,每次转换成不同乐器,乐曲显得自由多角度。而维瓦尔第作品的慢乐章则以悠扬如歌的旋律著称。
其他还有55部的伴奏协奏曲(“无独奏协奏曲”)和近21部室内协奏曲(“无乐队协奏曲”),可看出作曲家对协奏曲这种形式的多番尝试。后人也有称他为「协奏曲之王」。
维瓦尔第的影响力不但在北意大利,在德国也可见。约翰·乔治·匹森德在宫廷中就应用了维瓦尔第的技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风格在维瓦尔第的影响下向更深层次发展。还有,巴赫还改编了维瓦尔第不少作品用于羽管键琴和管风琴演奏。
流行文化的影響
電影《威尼斯王子——维瓦尔第》(Vivaldi, a Prince in Venice)在2005年製作完成,這是一部法國和義大利合作拍攝的電影,由路易·吉耶穆(Jean-Louis Guillermou)擔任導演。2005年時奥地利广播公司推出了一個有關维瓦尔第的廣播劇,劇本由Sean Riley編寫,名稱為《天使及紅主教》。此廣播劇後來改編為舞台劇,在阿德莱德藝術季中演出[8]。
在奥佛帝·托玛迪斯有關音樂影響人類行為,以及音樂治療的理論中,有包括括维瓦尔第、莫札特、柴可夫斯基及科雷利的音樂。
珍妮丝·乔丹·莎菲曼有寫一本有關维瓦尔第生平的童書《I, Vivaldi》[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