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16
次編輯
變更
义乌三溪
,创建页面,内容为“'''义乌三溪''':义乌三溪名人虞抟,朱震亨,陈无咎 1、虞抟 [明] 义乌三溪(1438~1517) 虞抟(1438—1517),字天民,自号华溪恒德…”
'''义乌三溪''':义乌三溪名人虞抟,朱震亨,陈无咎
1、虞抟 [明] 义乌三溪(1438~1517)
虞抟(1438—1517),字天民,自号华溪恒德老人。今义乌市廿三里镇华溪村人,明代中期著名医学家。《金华府志》中载:“义乌以医名者,代不乏人,丹溪之后,唯抟为最。”与现代名医陈无咎(号黄溪),合称义乌医家“三溪”。
虞抟年幼即“习举子业,博览群书,善记诵,能诗”。年轻时,因母多病,立志学医。潜心研读各种中医经典著作,继承发挥朱丹溪医理。其医药以丹溪为宗,集张仲景、孙思邈、钱乙、李杲诸家之精华,融会贯通,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医学理论。虞抟的曾祖父虞诚斋受业于元代名医朱丹溪门下,得到师尊亲诲良多,医术甚精。其父虞南轩年轻时就潜心攻读医书,医术精湛,并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为座右铭,医德甚高。其兄虞怀德也同样精于岐黄之术。天民幼年时,患腐骨病,怀德亲自检方,尽心护理,虽浓血臭污而不顾,历三月,天民病痊愈。故虞抟之家,可称“医学世家”。虞抟不但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病者求医,多不收医酬。他的书房,挂上自书的“恒德斋”三字的横匾,并曾作自警“百字吟”张贴室中。
虞抟承祖父家学,继丹溪遗风,博采众长,由有独创,尤精于脉理,“诊人死生无不验”。使用肠溶剂或用器械灌肠治便秘,疗效甚佳。并创造性地提出“两肾总号命门”、“三焦腔子之说”的医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轻重患者,治愈众多。时有一方伯,闻名来向虞抟求医问道。方伯见到虞抟,态度非常恭敬,恳切地向虞抟求教。虞抟见其求医态度真切,就直爽地告诉他健身养生的道理,说:“一要节制嗜欲,二要戒防性气,三要谨慎言语,四要严格衣食,这几条是摄生养性的要旨。”方伯听了,甚为叹服。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虞抟的族史虞八一,时年五十,平日喜欢饮酒,得了肿胀病,通身水肿不消,腹胀尤甚,小便涩腻不利,大便滑泄。虞抟前注探视后说:“兄长的病,如果能做到三戒,即戒酒、戒色、戒盐酱,重视饮食调理,我就有药可治。否则,你的身体没多少日子好拖了。”八一当即表示,今日开始就做到“三戒”。于是,虞抟就用“丹溪之法”,开了药方,以丹参、白术为主药,加配利水道、制肝木、清肺金等药,八一连服十帖后,小便畅通了,大便团实了,肿胀也逐渐消退,身心都感到健康舒服了。然而,过了半月后,有两个平日常一块儿饮酒的堂兄弟来约八一饮酒。八一开始还犹豫,但经不住“酒肉朋友”的一再劝说,就跟着去饮酒了。三人在酒店,直饮得醉烂如泥。次日,八一的旧疾复发且甚于以前。家人扶着他急向虞抟求治。虞抟见此情景,哀叹不已,痛心地说:“你不守医规,把医言当戏言,病至如此,已是医之不可为也!”过了一月后,八一终于病逝。
时东阳卢宅有个名叫卢和的,又名卢廉夫,是早年朱丹溪的弟子,善于钻研朱丹溪的学说,著有《丹溪先生医书纂要》一书。此公理论虽学得较透彻,但医学实践方面却较欠缺,连自己的毛病也误治了。他45岁时,正月初去永康走亲访友,因路途较远,山路又多,回家后感到疲劳过度,浑身酸痛,但头虽发热却不痛。自以为是患了感冒,就用自制的九味姜活汤饮服,连服三帖,然热度不退。后又改服自制的小柴胡汤五六帖,热度反而加重。到了第八天,热度持续不退,急得家人手足无措。卢和这时想起名医虞抟,就请人赶至义乌华溪急邀虞抟前去诊治。虞抟急人之所急,拿起医包就前往医治。虞抟先详细询问了发病的经过,仔细分析了病因病源,然后开了一张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的药方,让卢和连服三帖,其病除且身体恢复如初。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初春,虞抟的长嫂何氏,年57岁,突然得了中风病,跌倒在地不省人事,全身僵直,嘴唇紧闭,不会说话,滴水不进,喉咙里发出象拉锯似的混浊响声。虞抟闻讯赶至急救,诊其脉象为“六脉浮大弦滑,左甚于右”。于是,虞抟用藜芦末一钱,加麝香少许,制成汤药,灌入鼻窍。不一会,何氏连吐痰液一升左右,神智开始清醒,身体也略能转动。接着,虞抟又给她煎小续命汤并倍加麻黄,连服二次,让她和衣覆被而睡,出汗后人渐苏醒,能转身活动。但右手、右脚尚不能活动,说话迟缓不畅。后又以东垣导滞丸、二陈汤,加芍药、防风等多种药物服用治疗,终使语言、行动皆灵活如初。活至64岁才得他病而卒。乡
虞抟的长兄虞修德,年已70岁,患小便不通的泌尿系统疾病,连续20余日,痛苦不堪。用尽各种办法疗理,毫无效果。虞抟得知后,就地采摘地肤草,洗净捣汁服用,不几次,小便就通畅如初了。人们称虞抟“虽施至微之物,而有起死回生之功”。
虞抟一生著述甚丰,有《医学正传》8卷、《方脉发蒙》6卷,还有《证治真铨》、《苍生司命真复方》、《百字吟》、《半斋稿》等医学著作。他的医疗经验与医学理论不但遍传国内各地,而且闻名于海外,尤以日本为盛。据日本矢数道明著的《田代三喜传》中所载:“公元1448年,田代三喜乘船留学中国十二年,师事月湖,携其著作而归。”据考,月湖者,字明监寺,号润德斋,寓居钱塘,学医于虞天民,医术精湛,以医为生,著有《类证辨异全》9集、《济阴方》等医书。后月湖之医广传日本。至今,日本各中医院校皆以虞天民的著作为医学教科书,足见虞抟的医学理论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国内,当今医界的重要著作《中国中医中药名医名方总汇》,其中收入虞抟验方就达156个之多。可见其对祖国中医科学贡献之巨大。
虞抟78岁时立志“采历代名医治验,总成一书”,其书名为《古今诸贤医案》。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虞抟以其耄耋之年,研究编著此巨著,虽已成书大半,但未能完成全书而仙逝,终年80岁。被朝廷授予八品冠带。后人姜芳曾为虞抟作《赠隐君虞天民冠带序》,可惜此文,现已失传。
主要参考资料:
《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版
《中华名医名方大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医历代方论精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中医历代医论精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武岩山下的变迁》,虞国强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1999年版
2、朱震亨 [元] 元医学家(1281~1358)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又称聘君,义乌赤岸人。因居所临丹溪,学者尊称为丹溪翁,后人习称朱丹溪。自幼读书务求理解精义,成年后企望科举求仕。36岁到东阳八华山向许谦学程朱理学。因母久患脾病而习医,两应乡试未中举,40岁后乃专心学医。曾离乡到江浙各地访求名师,后求教于杭州名医罗知悌。十次求见遭拒,仍每日拱手侍立罗家门前,罗深受感动,遂收为门徒,悉心传授。震亨继承罗知悌学说,并博览群书,辨析得失,阐发“相火”和“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理论,创立著名的滋阴学说,成为中医学上养阴派代表人物。行医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屡见神效,与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被后人尊为金元四大医家。其学说传入日本,形成汉医中的丹溪学派,近代有丹溪学社。震亨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凡有求医,立即前往,雨雪天,百里外,也不拒绝。闻有贫困无告者患病,不请自去,且乐于施赠药品。至正四年(1344),赤岸村西北蜀墅塘堤坏水涸,千顷农作物受旱,震亨倡民兴筑;10年后再坏,又命侄领头重修。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宋论》、《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素问纠略》等。
3、陈无咎 义乌三溪(1884~1948)
陈无咎(1884—1948),义乌黄山人。原名瑞梯,字揽登。庠名绿绣,字兰澄,号汪如。又名淳白、易简,字茂弘,号无垢居士。辛亥革命后更名白,字无咎,号凤雏。曾参加辛亥革命,后治哲学,更专力研医,医名甚著。由于无咎世居义乌黄山,村旁有黄山溪踪综流过,故又号“黄溪”。与元代的朱震亨,明代的虞抟(虞天民)同称为“义乌三溪”。
陈无咎自小禀性聪明,好静勤学。他3岁能识字读句,7岁即受教于私塾,习诸子百家。其祖父大章,是县学的学生,注重医学,通歧黄之术。当时义乌人口众多,疾病滋生,故希望后裔能习医以拯救痛苦。无咎之父陈汝森,是秀才,有志于功名。无咎自幼即失去父亲,且自身多病,所以他尊从母亲的意思继承祖业,研习医学。
宣统元年(1909),陈无咎以浙江省试一等第四名的优良成绩,进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研读法科,课余钻研博物、解剖、生理、心理、理化诸学科。
陈无咎高师毕业后获师范科贡生,部选巡检升用教谕。后师从东阳周庠、永嘉徐定超习医,并运用生理解剖诸原理,解释《内经》、《难经》、《金医》等典籍。陈无咎熟读古典医籍,每读必领悟古人之本意与精华所在,反对“墨守古方,强符今病”。他临床坚持“按脉探理,因时辩方”,一切从患者及病因的实际出发,所以他为人诊病,往往能应手奏功,药到病除。
陈无咎其学本宗乃朱丹溪滋阴学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拘泥于此而能有所发展,可谓渊博弘深,酌古通今,别成机杼。他重实学而不驾虚名,对医学有深湛的造诣。义乌历史上有两大医家,即元代丹溪朱震亨、明代花溪虞天民。到了清末民初,陈无咎继丹溪、虞天民之后,把义乌中医推上了又一高峰。
青年时期,忧国忧民的陈元咎醉心于民主共和,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陈无咎隐居上海。当时,他在义乌老家的次子光炬患前蛾疹,因医治不及时而夭折。他抱着丧子之痛,乃以其所学医术复出为人诊病,并决心传“二溪”之学以弘济世人。1915年,他到杭州为人治病。这年冬天,应友人邀聘到上海行医。由于他治病有应手奏功、妙手回春之效,医名渐噪东南,并更名为白,字元咎。
1916年,0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复辟野心毕露,欲称王称帝,中华民国处于摇摇欲坠的危境之中,陈无咎毅然弃医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护法运动之中。1919年,陈无咎奉中山先生之召入广东,先后担任浙江省长公署咨询顾问、护法浙江军总司令行营机要秘书、鄂东靖国军参赞军务兼秘书长、驻粤代表。在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亲自委任他为浙江招抚使,命其在浙江招兵讨伐直系军阀孙传芳。
驻粤期间,陈无咎常出入-,为孙中山先生号脉诊病,深得中山先生器重。据陈无咎所著的《黄溪医垒》丛书之一的《医轨》所述,当年孙中山先生患胃蠕症,日本医生高野大吉教以食水果及生硬食物,遂愈。高野乃自称其治法为抵抗疗病之元祖。中山先生在其所著《孙文学说》中也有引述而称扬之。而陈无咎引证《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予以说明,认为抵抗疗法乃中国医学五味相胜之原理,非高野所首创。孙中山先生大为赞赏,并于1919年亲笔题“磨夷研室”匾额赠之。
陈无咎淡泊名利,他对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状深恶痛疾。不久,即毅然辞官,于1921年到上海一边行医,一边埋头书斋,从事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并往来于沪杭之间为人诊病。由于陈无咎医德高尚,医术超群,医名声大噪,倾倒东南名土。与其交往的多是爱国名流或有道大儒,如沈钧儒、邵力子、于右任、胡汉民、田桐、经亨颐、张宗样等。在此期间,这些知名人士纷纷为陈无咎题词予以赞扬,如于右任为陈元咎的著作题词为“丹溪正传”,田桐赞他“学贯中西”,沈钧儒题赠“尽见五藏”,经亨颐题为“苏沈风流”。深谙医道的张宗样细读陈的著作后,认为这是“寿世之言”,予以高度评价。
1925年,陈无咎拒绝军阀的邀聘,在上海创办了我国早期的中医学校——“汉医学院”,并任“丹溪医科学社二十代总教”,努力培养中医人才,弘扬中华医学。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取缔中医学校命令,不久,学院被迫停办。为维护中医事业的发展,陈无咎四出奔走,大声疾呼,并-,阐明捍卫祖国医学之主张,要求为中医正名。此举得到了众多社会有识之士的声援,使政府当局有所收敛。对政府当局处置中医一事,陈无咎当时曾愤然撰文曰:“我以为,中华民国各种学校,重要莫过于中医,中医学术之湛深,有特殊之途径,足以代表中华民国一切文化。”其慷慨陈词,真可谓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1938年,陈无咎出任上海丹溪大学校长,接受名誉医学博士学位,国民政府特授七级嘉禾勋章,奖给“保卫桑梓”匠额。他先后担任了《神州医药总会》月刊主笔、中华博医学会编审主裁、中央国医馆学术委员,并主持中医学的名词统一整理工作。这一时期,是陈无咎潜心医学研究、著作频频问世的鼎盛时期。他将其一生医学钻研心得及其治病实验、教育经验写成百余万言的《黄溪医垒》丛书5辑,为中华医学事业作出巨大的理论贡献。《黄溪医垒》丛书第一辑为《医量》、《医学通论》;第二辑为《医轨》、《藏腑通诠》、《妇科难题》;第三辑为《医事前提》、《黄溪方案》、《在抢室答间》;第四辑为《黄溪友议》、《刚底灵素》、《医壑》等;第五辑为《伤寒论蜕》、《中国儒医学案》。黄元白(原国民政府众议员)在为陈无咎作小传中写道:“溯泗医著以来,几未有无咎之博者。中医读之,弥见奋兴,喜得导师宗匠;西医得之,深自悚蝗,不敢轻相国士。古称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今无咎洞一术而三名俱立,此孟轲所由悬择术也……”。许世英(曾任国民政府安徽省省长、驻日大使)在该丛书著文对陈无咎推崇备至,他说:“无咎教授空邃于医学,近著《医轨》一书,凡人质之强弱,生理之本原,病症之虚实,药刘之取舍,融会中西,阐明意蕴,变古而不失其精,通今而不失其量,上追灵素,横贯四家,今日东方医学之正轨矣!业是术者苟能循是轨,而善师教授之意,以推得古人之意,神明而变化之,庶得其道矣。”除《黄溪医垒》丛书之外,陈无咎还著有《黄溪大案》、《内经辨惑提纲》、《中华内科学讲义》、《金匮参衡》等专著。
难能可贵的是,陈元咎工诗词,擅书法,还写过有关辛亥革命文章和英烈传略,如《震悔堂文存》、《倚剑楼诗集》、《善补过斋笔记》、《清史论衡》、《无闾子》、《周易简解》等书籍,都自成一家之言,可谓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同辈学者由衷地赞叹:“他人有止境,而黄溪无止境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6年,陈无咎出任国民政府简任参议、-设计委员、国史馆简任百席纂修、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委员。这期间,国内战火又起,陈无咎在一首七言诗中愤斥杜鲁门、蒋介石挑起内战的罪恶行径。当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遭特务暗杀时,他义愤填膺,怒斥蒋介石为“流氓”。1946年夏,吴晗到大同大学发表进步演说,被特务包围,后在进步学生护送下送至陈无咎家中,陈加以保护,使吴幸免于难。
1947年,陈无咎仍在上海行医鬻书为生。同年春夏期间,曾回义乌黄山故里暂住。期间,常为家乡父老问诊治病,为很多病人解除了痛苦,深得家乡人的尊敬。如黄山附近村庄有一个13岁的女孩已瘫痪六载,四处求医问药均毫无见效,后经陈元咎精心诊治,妙手回春,使之康复如初。病人家属倾其所有来感恩谢德,陈无咎则不收分文。另有一病人王某,两目红赤,头昏视物不清,诸医均嘱进清凉之剂,然延久不愈。陈无咎以大热之清花桂一味,为引火归原之计,果数剂而愈。除无咎其医学医术之精湛与辨证用药之准确,可见一斑。
1948年,陈无咎走完了他光辉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
1992年,以民间集资的形式,在义乌市赤岸镇朱丹溪故里建立了一座占地百亩的“朱丹溪陵园”。在陵园的一个山坡上,还专门增辟了丹溪学派传人虞天民和陈无咎的“纪念堂”。
陈无咎的传略己载人《中医名人大辞典》、《中医名人词典》、《浙江历代医林人物》诸书中。其英名将与世长存。
主要参考资料:
《黄溪医垒》丛书,陈无咎著
《义乌县志》,义乌县志编暴委员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
《义乌文史资料》第8辑,;义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6年12月
1、虞抟 [明] 义乌三溪(1438~1517)
虞抟(1438—1517),字天民,自号华溪恒德老人。今义乌市廿三里镇华溪村人,明代中期著名医学家。《金华府志》中载:“义乌以医名者,代不乏人,丹溪之后,唯抟为最。”与现代名医陈无咎(号黄溪),合称义乌医家“三溪”。
虞抟年幼即“习举子业,博览群书,善记诵,能诗”。年轻时,因母多病,立志学医。潜心研读各种中医经典著作,继承发挥朱丹溪医理。其医药以丹溪为宗,集张仲景、孙思邈、钱乙、李杲诸家之精华,融会贯通,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医学理论。虞抟的曾祖父虞诚斋受业于元代名医朱丹溪门下,得到师尊亲诲良多,医术甚精。其父虞南轩年轻时就潜心攻读医书,医术精湛,并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为座右铭,医德甚高。其兄虞怀德也同样精于岐黄之术。天民幼年时,患腐骨病,怀德亲自检方,尽心护理,虽浓血臭污而不顾,历三月,天民病痊愈。故虞抟之家,可称“医学世家”。虞抟不但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病者求医,多不收医酬。他的书房,挂上自书的“恒德斋”三字的横匾,并曾作自警“百字吟”张贴室中。
虞抟承祖父家学,继丹溪遗风,博采众长,由有独创,尤精于脉理,“诊人死生无不验”。使用肠溶剂或用器械灌肠治便秘,疗效甚佳。并创造性地提出“两肾总号命门”、“三焦腔子之说”的医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轻重患者,治愈众多。时有一方伯,闻名来向虞抟求医问道。方伯见到虞抟,态度非常恭敬,恳切地向虞抟求教。虞抟见其求医态度真切,就直爽地告诉他健身养生的道理,说:“一要节制嗜欲,二要戒防性气,三要谨慎言语,四要严格衣食,这几条是摄生养性的要旨。”方伯听了,甚为叹服。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虞抟的族史虞八一,时年五十,平日喜欢饮酒,得了肿胀病,通身水肿不消,腹胀尤甚,小便涩腻不利,大便滑泄。虞抟前注探视后说:“兄长的病,如果能做到三戒,即戒酒、戒色、戒盐酱,重视饮食调理,我就有药可治。否则,你的身体没多少日子好拖了。”八一当即表示,今日开始就做到“三戒”。于是,虞抟就用“丹溪之法”,开了药方,以丹参、白术为主药,加配利水道、制肝木、清肺金等药,八一连服十帖后,小便畅通了,大便团实了,肿胀也逐渐消退,身心都感到健康舒服了。然而,过了半月后,有两个平日常一块儿饮酒的堂兄弟来约八一饮酒。八一开始还犹豫,但经不住“酒肉朋友”的一再劝说,就跟着去饮酒了。三人在酒店,直饮得醉烂如泥。次日,八一的旧疾复发且甚于以前。家人扶着他急向虞抟求治。虞抟见此情景,哀叹不已,痛心地说:“你不守医规,把医言当戏言,病至如此,已是医之不可为也!”过了一月后,八一终于病逝。
时东阳卢宅有个名叫卢和的,又名卢廉夫,是早年朱丹溪的弟子,善于钻研朱丹溪的学说,著有《丹溪先生医书纂要》一书。此公理论虽学得较透彻,但医学实践方面却较欠缺,连自己的毛病也误治了。他45岁时,正月初去永康走亲访友,因路途较远,山路又多,回家后感到疲劳过度,浑身酸痛,但头虽发热却不痛。自以为是患了感冒,就用自制的九味姜活汤饮服,连服三帖,然热度不退。后又改服自制的小柴胡汤五六帖,热度反而加重。到了第八天,热度持续不退,急得家人手足无措。卢和这时想起名医虞抟,就请人赶至义乌华溪急邀虞抟前去诊治。虞抟急人之所急,拿起医包就前往医治。虞抟先详细询问了发病的经过,仔细分析了病因病源,然后开了一张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的药方,让卢和连服三帖,其病除且身体恢复如初。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初春,虞抟的长嫂何氏,年57岁,突然得了中风病,跌倒在地不省人事,全身僵直,嘴唇紧闭,不会说话,滴水不进,喉咙里发出象拉锯似的混浊响声。虞抟闻讯赶至急救,诊其脉象为“六脉浮大弦滑,左甚于右”。于是,虞抟用藜芦末一钱,加麝香少许,制成汤药,灌入鼻窍。不一会,何氏连吐痰液一升左右,神智开始清醒,身体也略能转动。接着,虞抟又给她煎小续命汤并倍加麻黄,连服二次,让她和衣覆被而睡,出汗后人渐苏醒,能转身活动。但右手、右脚尚不能活动,说话迟缓不畅。后又以东垣导滞丸、二陈汤,加芍药、防风等多种药物服用治疗,终使语言、行动皆灵活如初。活至64岁才得他病而卒。乡
虞抟的长兄虞修德,年已70岁,患小便不通的泌尿系统疾病,连续20余日,痛苦不堪。用尽各种办法疗理,毫无效果。虞抟得知后,就地采摘地肤草,洗净捣汁服用,不几次,小便就通畅如初了。人们称虞抟“虽施至微之物,而有起死回生之功”。
虞抟一生著述甚丰,有《医学正传》8卷、《方脉发蒙》6卷,还有《证治真铨》、《苍生司命真复方》、《百字吟》、《半斋稿》等医学著作。他的医疗经验与医学理论不但遍传国内各地,而且闻名于海外,尤以日本为盛。据日本矢数道明著的《田代三喜传》中所载:“公元1448年,田代三喜乘船留学中国十二年,师事月湖,携其著作而归。”据考,月湖者,字明监寺,号润德斋,寓居钱塘,学医于虞天民,医术精湛,以医为生,著有《类证辨异全》9集、《济阴方》等医书。后月湖之医广传日本。至今,日本各中医院校皆以虞天民的著作为医学教科书,足见虞抟的医学理论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国内,当今医界的重要著作《中国中医中药名医名方总汇》,其中收入虞抟验方就达156个之多。可见其对祖国中医科学贡献之巨大。
虞抟78岁时立志“采历代名医治验,总成一书”,其书名为《古今诸贤医案》。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虞抟以其耄耋之年,研究编著此巨著,虽已成书大半,但未能完成全书而仙逝,终年80岁。被朝廷授予八品冠带。后人姜芳曾为虞抟作《赠隐君虞天民冠带序》,可惜此文,现已失传。
主要参考资料:
《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版
《中华名医名方大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医历代方论精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中医历代医论精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武岩山下的变迁》,虞国强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1999年版
2、朱震亨 [元] 元医学家(1281~1358)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又称聘君,义乌赤岸人。因居所临丹溪,学者尊称为丹溪翁,后人习称朱丹溪。自幼读书务求理解精义,成年后企望科举求仕。36岁到东阳八华山向许谦学程朱理学。因母久患脾病而习医,两应乡试未中举,40岁后乃专心学医。曾离乡到江浙各地访求名师,后求教于杭州名医罗知悌。十次求见遭拒,仍每日拱手侍立罗家门前,罗深受感动,遂收为门徒,悉心传授。震亨继承罗知悌学说,并博览群书,辨析得失,阐发“相火”和“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理论,创立著名的滋阴学说,成为中医学上养阴派代表人物。行医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屡见神效,与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被后人尊为金元四大医家。其学说传入日本,形成汉医中的丹溪学派,近代有丹溪学社。震亨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凡有求医,立即前往,雨雪天,百里外,也不拒绝。闻有贫困无告者患病,不请自去,且乐于施赠药品。至正四年(1344),赤岸村西北蜀墅塘堤坏水涸,千顷农作物受旱,震亨倡民兴筑;10年后再坏,又命侄领头重修。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宋论》、《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素问纠略》等。
3、陈无咎 义乌三溪(1884~1948)
陈无咎(1884—1948),义乌黄山人。原名瑞梯,字揽登。庠名绿绣,字兰澄,号汪如。又名淳白、易简,字茂弘,号无垢居士。辛亥革命后更名白,字无咎,号凤雏。曾参加辛亥革命,后治哲学,更专力研医,医名甚著。由于无咎世居义乌黄山,村旁有黄山溪踪综流过,故又号“黄溪”。与元代的朱震亨,明代的虞抟(虞天民)同称为“义乌三溪”。
陈无咎自小禀性聪明,好静勤学。他3岁能识字读句,7岁即受教于私塾,习诸子百家。其祖父大章,是县学的学生,注重医学,通歧黄之术。当时义乌人口众多,疾病滋生,故希望后裔能习医以拯救痛苦。无咎之父陈汝森,是秀才,有志于功名。无咎自幼即失去父亲,且自身多病,所以他尊从母亲的意思继承祖业,研习医学。
宣统元年(1909),陈无咎以浙江省试一等第四名的优良成绩,进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研读法科,课余钻研博物、解剖、生理、心理、理化诸学科。
陈无咎高师毕业后获师范科贡生,部选巡检升用教谕。后师从东阳周庠、永嘉徐定超习医,并运用生理解剖诸原理,解释《内经》、《难经》、《金医》等典籍。陈无咎熟读古典医籍,每读必领悟古人之本意与精华所在,反对“墨守古方,强符今病”。他临床坚持“按脉探理,因时辩方”,一切从患者及病因的实际出发,所以他为人诊病,往往能应手奏功,药到病除。
陈无咎其学本宗乃朱丹溪滋阴学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拘泥于此而能有所发展,可谓渊博弘深,酌古通今,别成机杼。他重实学而不驾虚名,对医学有深湛的造诣。义乌历史上有两大医家,即元代丹溪朱震亨、明代花溪虞天民。到了清末民初,陈无咎继丹溪、虞天民之后,把义乌中医推上了又一高峰。
青年时期,忧国忧民的陈元咎醉心于民主共和,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陈无咎隐居上海。当时,他在义乌老家的次子光炬患前蛾疹,因医治不及时而夭折。他抱着丧子之痛,乃以其所学医术复出为人诊病,并决心传“二溪”之学以弘济世人。1915年,他到杭州为人治病。这年冬天,应友人邀聘到上海行医。由于他治病有应手奏功、妙手回春之效,医名渐噪东南,并更名为白,字元咎。
1916年,0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复辟野心毕露,欲称王称帝,中华民国处于摇摇欲坠的危境之中,陈无咎毅然弃医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护法运动之中。1919年,陈无咎奉中山先生之召入广东,先后担任浙江省长公署咨询顾问、护法浙江军总司令行营机要秘书、鄂东靖国军参赞军务兼秘书长、驻粤代表。在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亲自委任他为浙江招抚使,命其在浙江招兵讨伐直系军阀孙传芳。
驻粤期间,陈无咎常出入-,为孙中山先生号脉诊病,深得中山先生器重。据陈无咎所著的《黄溪医垒》丛书之一的《医轨》所述,当年孙中山先生患胃蠕症,日本医生高野大吉教以食水果及生硬食物,遂愈。高野乃自称其治法为抵抗疗病之元祖。中山先生在其所著《孙文学说》中也有引述而称扬之。而陈无咎引证《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予以说明,认为抵抗疗法乃中国医学五味相胜之原理,非高野所首创。孙中山先生大为赞赏,并于1919年亲笔题“磨夷研室”匾额赠之。
陈无咎淡泊名利,他对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状深恶痛疾。不久,即毅然辞官,于1921年到上海一边行医,一边埋头书斋,从事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并往来于沪杭之间为人诊病。由于陈无咎医德高尚,医术超群,医名声大噪,倾倒东南名土。与其交往的多是爱国名流或有道大儒,如沈钧儒、邵力子、于右任、胡汉民、田桐、经亨颐、张宗样等。在此期间,这些知名人士纷纷为陈无咎题词予以赞扬,如于右任为陈元咎的著作题词为“丹溪正传”,田桐赞他“学贯中西”,沈钧儒题赠“尽见五藏”,经亨颐题为“苏沈风流”。深谙医道的张宗样细读陈的著作后,认为这是“寿世之言”,予以高度评价。
1925年,陈无咎拒绝军阀的邀聘,在上海创办了我国早期的中医学校——“汉医学院”,并任“丹溪医科学社二十代总教”,努力培养中医人才,弘扬中华医学。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取缔中医学校命令,不久,学院被迫停办。为维护中医事业的发展,陈无咎四出奔走,大声疾呼,并-,阐明捍卫祖国医学之主张,要求为中医正名。此举得到了众多社会有识之士的声援,使政府当局有所收敛。对政府当局处置中医一事,陈无咎当时曾愤然撰文曰:“我以为,中华民国各种学校,重要莫过于中医,中医学术之湛深,有特殊之途径,足以代表中华民国一切文化。”其慷慨陈词,真可谓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1938年,陈无咎出任上海丹溪大学校长,接受名誉医学博士学位,国民政府特授七级嘉禾勋章,奖给“保卫桑梓”匠额。他先后担任了《神州医药总会》月刊主笔、中华博医学会编审主裁、中央国医馆学术委员,并主持中医学的名词统一整理工作。这一时期,是陈无咎潜心医学研究、著作频频问世的鼎盛时期。他将其一生医学钻研心得及其治病实验、教育经验写成百余万言的《黄溪医垒》丛书5辑,为中华医学事业作出巨大的理论贡献。《黄溪医垒》丛书第一辑为《医量》、《医学通论》;第二辑为《医轨》、《藏腑通诠》、《妇科难题》;第三辑为《医事前提》、《黄溪方案》、《在抢室答间》;第四辑为《黄溪友议》、《刚底灵素》、《医壑》等;第五辑为《伤寒论蜕》、《中国儒医学案》。黄元白(原国民政府众议员)在为陈无咎作小传中写道:“溯泗医著以来,几未有无咎之博者。中医读之,弥见奋兴,喜得导师宗匠;西医得之,深自悚蝗,不敢轻相国士。古称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今无咎洞一术而三名俱立,此孟轲所由悬择术也……”。许世英(曾任国民政府安徽省省长、驻日大使)在该丛书著文对陈无咎推崇备至,他说:“无咎教授空邃于医学,近著《医轨》一书,凡人质之强弱,生理之本原,病症之虚实,药刘之取舍,融会中西,阐明意蕴,变古而不失其精,通今而不失其量,上追灵素,横贯四家,今日东方医学之正轨矣!业是术者苟能循是轨,而善师教授之意,以推得古人之意,神明而变化之,庶得其道矣。”除《黄溪医垒》丛书之外,陈无咎还著有《黄溪大案》、《内经辨惑提纲》、《中华内科学讲义》、《金匮参衡》等专著。
难能可贵的是,陈元咎工诗词,擅书法,还写过有关辛亥革命文章和英烈传略,如《震悔堂文存》、《倚剑楼诗集》、《善补过斋笔记》、《清史论衡》、《无闾子》、《周易简解》等书籍,都自成一家之言,可谓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同辈学者由衷地赞叹:“他人有止境,而黄溪无止境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6年,陈无咎出任国民政府简任参议、-设计委员、国史馆简任百席纂修、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委员。这期间,国内战火又起,陈无咎在一首七言诗中愤斥杜鲁门、蒋介石挑起内战的罪恶行径。当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遭特务暗杀时,他义愤填膺,怒斥蒋介石为“流氓”。1946年夏,吴晗到大同大学发表进步演说,被特务包围,后在进步学生护送下送至陈无咎家中,陈加以保护,使吴幸免于难。
1947年,陈无咎仍在上海行医鬻书为生。同年春夏期间,曾回义乌黄山故里暂住。期间,常为家乡父老问诊治病,为很多病人解除了痛苦,深得家乡人的尊敬。如黄山附近村庄有一个13岁的女孩已瘫痪六载,四处求医问药均毫无见效,后经陈元咎精心诊治,妙手回春,使之康复如初。病人家属倾其所有来感恩谢德,陈无咎则不收分文。另有一病人王某,两目红赤,头昏视物不清,诸医均嘱进清凉之剂,然延久不愈。陈无咎以大热之清花桂一味,为引火归原之计,果数剂而愈。除无咎其医学医术之精湛与辨证用药之准确,可见一斑。
1948年,陈无咎走完了他光辉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
1992年,以民间集资的形式,在义乌市赤岸镇朱丹溪故里建立了一座占地百亩的“朱丹溪陵园”。在陵园的一个山坡上,还专门增辟了丹溪学派传人虞天民和陈无咎的“纪念堂”。
陈无咎的传略己载人《中医名人大辞典》、《中医名人词典》、《浙江历代医林人物》诸书中。其英名将与世长存。
主要参考资料:
《黄溪医垒》丛书,陈无咎著
《义乌县志》,义乌县志编暴委员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
《义乌文史资料》第8辑,;义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