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依附理論

增加 4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理論形成'''==
[[File:約翰·鮑比.jpg | thumb | 200px | 約翰·鮑比 <br> [http://www.sohu.com/a/322596244_765933 原圖鏈接] ]]
「依附理論」最早 由約翰·鮑比在1950年代所提出。根據鮑比在其所發表的著作 《依附和失落》(Attachment and Loss,1969)<ref> {{Cite book | author = Bowlby, J. | title = Attachment and Loss | location = New York | publisher = London: Hogarth Press | date = 1969 | ISBN = 0465005438 | accessdate = 2019/08/19 | url = https://www.abebe.org.br/files/John-Bowlby-Attachment-Second-Edition-Attachment-and-Loss-Series-Vol-1-1983.pdf}} </ref> 中提出「依附」是演化上留存下來的產物:小孩子一出生就會依賴身邊重要的人(媽媽),讓自己免於受到外在的威脅,並發展成自我與外界互動的方式。<ref name=“pansci"/> 媽媽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0-3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這個階段內,孩子跟媽媽之間的互動關係,反映及影響孩子長大後的兩性關係及和其他人的社交生活。 <ref>{{Cite web |url = https://read01.com/AJRo07O.html#.XVlx6q33Xot | title = 4種依戀類型,帶給孩子4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 date = 2018/08/11 | publisher = 積木寶貝長春 | accessdate = 2019-08-23}}</ref> 約翰·鮑比被稱為「依附理論」之父,<ref name=“douban">[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6245219/ “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经典作品]</ref>而[[瑪麗·愛因斯沃斯]],與約翰·鮑比一起在倫敦研究時,她發明的許多情境測驗研究以提升「依附理論」的立論,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ref name=“知乎">{{cite web |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17590 | title= 依恋理论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知乎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23}}</ref>被後世稱為「依附理論」之母。 <ref name=“每日頭條"/> =='''理論的驗證'''==
==='''陌生情境測驗'''===
[[File:瑪麗·愛因斯沃斯與嬰兒.jpg | thumb | 200px | left | 瑪麗·愛因斯沃斯與嬰兒 <br> [https://twitter.com/marydainsworth 原圖鏈接] ]]
[[File: 陌生情境.jpg |缩略图|right| 400px | right |陌生情境測驗 [http://www.attachfromscratch.com/mary-ainsworth.html 原圖鏈接 ] ]]
[[ 瑪麗·愛因斯沃斯]] ,在1965年, 進一步拓展了鮑比的依附理論, 率先 發明了「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來驗證母親與嬰兒依附的關係。在情境測驗中,幼兒被帶進一個陌生 房間,房間內擺滿玩具。母親在場時,幼兒會被鼓勵去探索周遭環境;但幾分鐘後,一位陌生人會進來,接著母親會離開。在經過這次短暫分離之後,母親又會回到現場。研究人員要研究觀察,母親離開房間以及重回房間時,幼兒的反應如何?通過分析兒童在不同陌生情境場景中的反應,來測試嬰兒或兒童與母親的互動關係,並進而劃分兒童不同的依附類型。愛因斯沃斯發明的情境測驗研究方法,及對兒童依附類型的劃分,為之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ref name=“每日頭條">{{Cite web |url = https://kknews.cc/baby/pgxv6qj.html | title = 她一直工作到80歲,專門研究「嬰兒的依戀」,總結出3種不同類型 | date = 2018-06-26 | accessdate = 2019-08-23 }}</ref> 約翰·鮑比被稱為「依附理論」之父,<ref name=“douban">[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6245219/ “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经典作品]</ref>而瑪麗·愛因斯沃斯被後世稱為「依附理論」之母。 <ref name=“每日頭條"/>-- 她發明的許多情境測驗研究提升「依附理論」的立論,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ref name=“知乎">{{cite web |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17590 | title= 依恋理论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知乎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23}}</ref>
瑪麗·愛因斯沃斯將一歲大的寶寶與母親及陌生人共處一室,過一會兒請母親離開,觀看寶寶和陌生人的互動,歸納出孩子有以下三種反應:
*1.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母親在場時,孩子敢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當母親離開時,孩子會稍微緊張、不安,但仍可和陌生人友善地相處;當母親返回時,孩子表現得愉悅並尋求肢體上的安慰。
*2.抗拒型(resistant attachment)
母親離開後,孩子會呈現出焦慮、哭鬧等狀態;母親返回後,孩子產生衝突的表現,孩子會跑向母親,但是母親要接近他時,卻會跑走,或者對母親拳打腳踢,似乎以行動怪罪母親先前的遺棄。
*3.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
母親離開時,孩子只有少許的痛苦反應;母親回來後,也不會表現得高興,常用「忽略或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周遭事物的變化。
除此之外,另有第四種類型,這種類型的學術名稱稱為紊亂型依附(Disoriented Attachment),此類型是由安斯沃斯的同事[[瑪麗‧緬]](Mary Main)所提出,此類型的孩子沒有特定的反應模式,而是會根據環境來表現出迴避型依附策略或焦慮型依附策略。<ref name=“kk0">{{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psychology/aoa3n6v.html | title= 愛情 一種立足四宮的依附 | language=zh | date=2017-06-01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23}}</ref>
===''' 哈利.哈洛的 靈長類實驗'''===
除了瑪麗·愛因斯沃斯的幼兒研究之外,研究靈長類的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也做了相關的實驗來驗證依附的重要性。哈洛以猴子為實驗對象,他將幼猴關在一個籠子裡,裡面擺放著兩個人造的猴媽媽,一個是由鐵絲做成的,上面綁著奶瓶,另一個則是由布偶做成的,裡面擺著會散發溫暖的設施。
依照當時流行的行為主義,猴子應當會花大部分的時間待在鐵絲媽媽身上,因為鐵絲媽媽提供了奶水,食物是有助於孩子生長下去的關鍵,因此猴子應當會被制約在鐵絲媽媽身上。然而猴子卻將大多的時間都花在布媽媽身上,每天只花三個小時待在鐵絲媽媽身上,甚至猴子在吸吮鐵絲媽媽身上的奶瓶時,仍然緊緊抱著布媽媽。這個實驗證實了依附的重要性,即使我們需要食物來餵飽我們,但除了食物之外,我們更需要愛與溫暖的感覺。<ref name=“pansci"/>
 
== '''以依附理論看兩性互動''' ==
愛因斯沃斯突破性的陌生情境測驗研究工作使後世學者,和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論」及理論的不同風格,更進一步讓我們了解,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個體成年後的社交行為。
===='''依附類型'''====
*1.安全依附 (Secure Attachment):
我好,你也好。能夠有自信的處理好兩人關係,了解自己的想法與需求,也能尊重和信任對方,是在成長過程中情感和安全感都獲得滿足的人。<br>
*2.焦慮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我不好,你好。在成長過程中未獲得足夠重視,對自己沒信心,而衍生出慣性贊同、討好他人的行為。會用一些方法去測試對方對自己的愛,但結果常常都是令他失望的。當發生爭執或關係變差時,容易產生自責、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心態。<br>
*3.逃避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我好,你不好。不輕易相信他人,對人的信任度低,喜歡自由自在、一個人的生活,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工作跟興趣上。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對重要他人失望,所以養成凡事靠自己,不依賴他人的行為模式。<br>
*4.混亂依附(Disoriented Attachment):
我不好,你也不好。在關係中有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希望對方能接納自己,另一方面又害怕更進一步的親密關係會帶來傷害,不相信有人愛自己。在成長經歷中,或許曾被情緒化的方式對待,或有一些沒有解決的重要事件,讓他在關係中找不到一個好的相處與對待另一半的方式。<ref name=“meetype"/><br>
13,368
次編輯